浅析传统国学文化传承与语文教育的有机结合
2019-04-10唐上猷
唐上猷
【摘要】中国国学文化博大精深,涉猎范围极广,囊括了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等方面,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听到“国学”二字,第一时间联想到多半是“诗词歌赋”和“吟诗作对”。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异常火爆,备受追捧。“诗歌和远方”再次唤醒了人们对优雅文化的渴望。语文不全等于国学,但是它绝对和国学是有着紧密联系的,本文探讨的国学范畴仅限于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内容,如何把二者的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样做的意义又何在?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本文从多个角度对以上疑问作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有机结合;创新形式;修身养性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走出应试教育,探寻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意义
(一)聚焦深远意义,感受深刻魅力
社会方方面面高速发展,在大环境下,无论是科技、医学还是其他领域也都在快速发展,教育领域多年前就已经高瞻远瞩地呼吁摒弃应试教育,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古诗词并不像数学、英语、化学、物理等其他学科一样,能明显地感觉到它们的实用性。学数学能干吗?调侃地说,去买东西起码会算数。那学古诗词能干吗?这是个很实际的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这个问题,那学习古诗词确实只会死记硬背,为了考试会填空,这就是最典型的应试教育。
古诗词不仅仅是空洞的抒情,它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情感和历史的最生动的载体和最集中的体现,它还和个人、历史、政治、经济等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和瑰宝。
经济的飞速发展创造了物质财富的奇迹,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也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其中不乏很多负能量,如价值失序、行为失范等。我国传承了千百年的国学文化从很大意义上说起着矫正价值方向、涵养高尚情操的作用,为社会发展在意识形态的进步上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二)在语文教学中对国学文化进行深挖掘
以诗歌为例,诗歌不仅仅是诗歌。例如诗句“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描述的就是当时隋朝开凿大运河这个历史事件。又如陆游的《乙卯重五诗》,道出了我国古代先人怎么样过端午节的,陈述了一些习俗。教师们在备课的同时就应该深刻地挖掘诗歌方方面面的背景文化,不光只是介绍作者简介,然后解释诗歌内容就完成教学了。有些诗歌饱含的深意甚至可以放到当今社会的意识形态里来讨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学生学习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诗句时,教师可以结合当下做进一步的诠释,告诉学生当今社会虽然存在巨大的贫富差距,但是我们应该心平气和地面对这个问题,每个人的出生环境、发展际遇都不同,但是个人的发展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当活在艰困环境下时,也不应该轻视自己,做不了多大的事起码能做好自己,本分工作,遵纪守法这就是最基本的;那当一个人成长起来具备可观实力的时候也应该放平心态,不能把目光一味地放在名利上,有所为、有所不为,多行善或多做散发正能量的事情。
除了诗词还有不少独特的作品,如《尚书》《周礼》《史记》《汉书》《后汉书》,这些作品里不少提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有些直接就是记载历史事件或故事的。如何从语文教学中传递给学生这些传统美德,还有从历史故事中引发深意就是语文教师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了,课堂设计固然重要,教师个人的态度、角度也很重要。
二、通过多形式教学引导学生接受、喜爱、传播传统文化
(一)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是教师的基本功能,自然教师不是圣人,教师说的话、教授的知识也不一定全是正确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应该放低身段扮演两种角色,第一传授知识,第二共同学习。首先,教师给学生教授的内容都是自己多年来所学所知,并且融入了不少教师个人的见解;其次,引导学生学会这些基本知识以后,共同去探讨一些比较有深意或者比较难理解的课文。教师也应该本着一种学习的态度,适当地接受一些学生自己通过学习后的反馈,学生的见解也许有他的独到之处。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老师面对那么多学生,学生中自然也会有你的“老师”。这种相互学习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更为亲密友好的关系,也是为教师的长期教学打下更坚实的基础,让教师在学生中树立一种更加真实可贵的形象。
(二)摸索多种学习形式吸引学生
不同的课文内容应该有不同的教学形式。古诗词是语文课本里占有一定比重的学习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介绍作者生平、作品产生时代背景,閱读、解说或翻译字、词、句,有故事性的就讲故事,最后是背诵。这样的模式固然没有错,知识稍显乏味,教师可在其中添加一些内容,使得整个课程生动起来,学生才会更感兴趣。如可以加入诗词朗诵比赛、学唱古诗词改编而成的现代歌曲等方式,《月满西楼》《竹枝词》等都被现代人改编成了很好听的歌曲,学生在学唱的同时相当于就已经开始背诵了,只是这种模式比看着白纸黑字的死记硬背要有趣得多。
如不少有故事性的作品《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教师在准备课程的同时,可以邀请班级内比较积极或表达和表演能力比较强的同学来扮演作品中的角色,事先排练好节目,在课堂上为其他同学表演。看到自己熟悉的同学表演节目更容易使大家津津乐道,而且也很容易记下作品中的一些关键细节,对理解作品是有很好帮助的。
再如学习完一些经典诗词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模仿一些诗词的形式或主题,让学生自己去创作作品,让他们当一回小诗人、小作家。这样的作业会让学生更乐意去完成。
(三)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建立健全人格的真、善、美
学习任何作品最后的目标都应该回归到终极的人文关怀,不仅是对自己,也可以是对他人。学习课文内容只是教学的目标,而教学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能深刻感受到文中的深意,还能引发大家进一步思考现实的社会问题。
现在生活水平是越来越好,现在的学生享受到的物质条件也是越来越好,没有吃过苦的一代人怎么样从这种传统的文化教育中领悟到艰苦卓绝的精神?还不是件容易的事。如学习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些描写百姓悲惨遭遇的文章时,教师们可以跳出课文又不脱离课文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人间的疾苦。本来这种画面他们是连想象都难以想象得到的,教师可以拿当今社会的贫富差距作为例子,如边远山区的学生吃不饱穿不暖,课桌缺角,课本破烂,没有书包,只有布袋,连纸质的笔记本对他们来说都是奢侈品,更何况城里学生见惯不惯的电脑笔记本……通过种种差距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山区的同龄人如此悲惨,而自己又是如此的幸福。让学生学会关怀弱 小、体恤他人、帮助贫苦,那么这堂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当然,教师在这类教学中也要注意把握一个度,不能把一堂语文课活生生地变成德育课,二者还是有区别的。硬生生地说道理在本人看来并不是一个好方法,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通过充分利用课堂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改变,让自己也受益其中。“真、善、美”永远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至高境界。
三、结语
无论是古诗词还是古代的文学作品,它们都凝聚了我们先辈的文化结晶和思想精髓。教师开发性地引导学生全力投身于传统国学文化,服从它的训诫,接受它的磨砺,从而提高对学生的内在修养,并对其道德和品格的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最终让学生了解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由衷地喜爱它,受它熏陶,为它传播,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和完美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张玉萍.浅析古诗词在现代教育中的意义[J].学周刊,2011(19).
(编辑:张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