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的生活美
2019-04-10郑仁军
郑仁军
【摘要】中学语文课堂中的生活美来自于教师的有效组织与精心引导。其包括:第一,通过精心设计来营造课堂中的生活美,使语文课堂充满着生活美氛围;第二,通过对文本作品的细心寻觅来发现生活美;第三,通过个体感受的迁移形成语文课堂体验生活美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第四,通过耐心引导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创造属于自我体验的生活美。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美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与生活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美、体验生活美、创造生活美,是语文教学与语文教师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任务。从语文工具性特征来看,无论是听说读写,抑或是多样表达,归根到底还是体现生活美的需要,反映生命思考下的价值与意义。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有效体现生活美,是语文教学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从语文课堂营造生活美、发现生活美、体验生活美、创造生活美等四方面入手,论述语文课堂中的生活美。
一、精心设计,在语文课堂中营造生活美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无论是课程标准要求还是作品选择原则,都非常突出作家个体生活体验与生命感悟,从而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活之美。语文教师要把握好这一审美内在要求,通过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感知生活美。因而,在语文课堂中营造生活美就成了语文教师审美教育的第一步。而营造生活美要注意到三点:其一,语文教学中所蕴含的生活美要通过语文教师的精心设计来呈现,从而使之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其二,语文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中长期营造生活美的氛围,使学生在潜移转化中感知生活美;其三,语文课堂要通过巧妙的设计,将作品生活美与学生生活美感知相统一。简而言之,就是在教师的有心组织下,让学生成为生活美的感知者与体验者,最终融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以苏教版九年级上册中《鼎湖山听泉》一课为例,对于初三学生而言,其听泉的经历必然不少,但是否能如课文那般听泉却是值得深思的。笔者在教学导入过程中,首先通过微课视频将作者夜听鼎湖山泉的精彩细节直观地呈现出来,并在视频播放过程中,有情感地背诵这一段。这样一来,学生们对鼎湖山泉声就有了初步的印象,并有可能会与自己的经历相联系。其次,在整个导入授课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声音插入的方式,将鼎湖山泉声用较小的声音——不会影响正常授课,融入课堂中,从而使学生置身于鼎湖山泉声中。最后,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结合视听效果来初步感知鼎湖山泉声之美,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在整个导入过程中,通过笔者的精心设计,营造出既符合课文细节的生活美氛围,又符合学生审美融入的感知情境,有助于学生感知生活美。
二、细心寻觅,在语文课堂中发现生活美
从根本上来说,感知生活美的前提应当是发现美。但由于语文教材选自经典作品,其生活美的发现与挖掘过程往往比较成熟,甚至对于教师而言几乎是一种本能反应。而这种本能发现生活美的过程,却是学生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学生无论是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还是生活体验、生活阅历等,都与语文教师有着全方位的差距。另一方面,就生活美的发现视角来看,学生感知发现生活美容易走上误读之路。固然误读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但学生通过细心寻找可以避免误读,从而发现生活美却更值得提倡。因而,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细心寻找,将自我审美体验感受较好的地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己在语文课堂中发现生活美,为学生体验生活美奠定较扎实的基础。
以苏教版九年级上册中《岳阳楼记》一课为例,学生要发现“淫雨霏霏”“春和景明”中岳阳楼的美,本质上是要通过细心寻找触动自己心灵的经历,才能感受到两者之间生活美的巨大差异。如学生有台风经历,那么其对“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生活之美有很深的感受,并以此为挖掘生活美的突破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成长生活之美,引导学生走出青春期的迷惘。而在更高一层意义上,则更要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知识分子风骨的生命价值之美导入到学生的生活美教育过程中,形成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从而对时代英雄人物有着深刻的体会。从生活美教育上升为生命美教育,这是语文课堂发现生活美发展的必然道路,也是语文人文性的体现。
三、用心体会,在语文课堂中体验生活美
发现生活美、挖掘生活美,是语文课堂生活美的初体验。一方面,挖掘与发现是一个同时进行的过程,其影响与否取决于教师、学生之间的配合与生活体验。另一方面,生活美教育走向生命美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一种介质进行有效的过渡,才能使生活美与生命美有效地统一起来,形成学生情感上接受、思想上理解、行动上追随的生活美体验过程,并最终走向生活美创造的阶段。而这种介质在笔者看来,就是通过师生互动将文本、教师、学生甚至是作者与编者等之間的阅历、情感进行共享,并形成相互流动的多向生活体验,才能使语文课堂生活美得到较好的体验。
在苏教版九年级上册鲁迅先生的《故乡》中,很多学生都对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有很深的印象,并通过两者之间的对比来体现出中国旧社会的劣根性。从文本理解的角度来看,这无可厚非;但从体验生活美的角度来看,这种审视是明显带着政治色彩的革命叙事解读。少年闰土之所以可以和“我”兄弟相称,并表现出无忧无虑的天真,是与其年龄相符的写照;中年闰土不敢和“我”兄弟相称,反而称为老爷,其中的辛酸不足与外人道——一个中年男人,作为家中顶梁柱,又必须养活多子的家庭,无论是经济条件还是社会地位,显然与“我”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因而少年与中年之间的形象差异,恰恰是生活活生生的写照。如此一来,对中年闰土的形象就不仅仅是同情,而且还有那么一丝敬佩。而这种体验,恰恰是学生往往可以通过自己父亲形象加以认识与体验的,从而对人物形象有更深刻与全面的认识。由此可见,用心体会是语文课堂多方互动下反映并体验生活美重要方式。
四、耐心引导,在语文课堂中创造生活美
在语文课堂中的生活美感悟,都是为了学生创造生活美。只有通过生活美的创造活动,学生感知、发现、理解、体验生活美,才能得到反馈。而创造生活美,不仅仅与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语文素养有关,更与语文教师的耐心引导有关。如上述中年闰土之形象解析,语文教师在体验之后开展相关写作活动,让学生描述自己心目中的父亲形象变化。通过小时候印象与长大后印象的差别,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影响。这不仅突出了创造生活美源自于生活现实,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对生活化写作的理解。而事实上,在“微驼的身影下,步履匆匆的中年男子”形象很快就被学生所创造出来。这既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更是对中年男人有担当的生动写照,反映出其爱家爱儿女的深沉之爱。
这种创造生活美的过程,是学生升华生活美的过程,更是现实观摩的真情流露,因而往往具有独特性。但这种独特性又符合了生活美个性化发展的要求,有助于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审美能力,接受审美教育。
总之,中学语文课堂中生活美的发现、感知、体验与创造过程,要结合学情,通过摆正师生之间的地位,尊重认识论的发展规律,一步步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生活美有全面又全新的认识,才能使之走向生活美教育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蔺润珍.感悟语文之“美”[J].甘肃教育,2018(21).
[2]朱光将.美育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运用探微[J].成才之路,2018(9).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