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熟悉”中找“新颖”
2019-04-10戴丽丽
戴丽丽
【摘要】写作文,三分在技巧,七分在选材。指导写作时,教师会向学生强调选自己熟悉的材料来写,可最后,材料老套就成了学生作文的一大问题。学生不知该如何选材,他们认为熟悉的材料当然不是新颖的。教师应让学生树立熟悉与新颖并不矛盾的意识,通过具体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动用五官去发现素材、分解熟悉去得到新颖因素、用心思考去挖掘新素材。学生学以致用,选材老套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关键词】选材;熟悉;新颖;五官;分解;用心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新课标里提到了對写作的一个要求:“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常言道:“写作文,三分在技巧,七分在选材。”可见选好一则材料于写作来说是多么重要。选熟悉的材料,选新颖的材料,这是所有选材的铁律,但在学生的认知里,他们认为自己积累的素材都是熟悉的、平凡的,所以只能千篇一律,没办法写出“新”东西。
选材老套,其根源就是对素材的认识与积累出了问题。某次习作要求以“青春路上有你相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把审题是否到位先放在一边不论,就选材来说,实在不尽如人意。大同小异的文章注定很难拉开分数,只能根据书写或者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来给分。
该如何扭转这种俗套的局面呢?
一、树立意识
(一)何谓“熟悉”
就选材问题来说,一线教师一直强调的是写自己熟悉的故事,因为熟悉才有话可说,易于抒发真情。那么,什么是熟悉的材料呢?
熟悉的材料应是个人最能驾驭的素材,是存在于生活中的人、物、事。它可以是一直活跃在个体身边的亲人、同学和朋友,可以是一直在接触的物品,可以是亲见亲历之事,还可以是情动而发的真实感受……
这些人、物、事因为熟悉,所以边边角角都清楚,也就最有话说。还是以《青春路上有你相伴》为例,一些学生对历史人物及其生平事迹很有兴趣,看了与之相关的一些文章,但写出来的文章却乏善可陈,没有任何个人的见解和情感,只堆砌罗列了一些众所周知的生平故事,这样的材料就不能叫熟悉的材料。如果写的是老师、朋友的陪伴与帮助,就能自然带出具体过程与真挚情感,那就选对了材料。
(二)何谓“新颖”
新颖的材料既可以指别人没有用过的素材,但也可指别人不常用的材料,还可以指旧瓶装新酒的材料,即角度新、感触新的材料。如写《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指责菲利普夫妇认钱不认人的无情是一个角度,这个角度是普遍视角;较新颖的解读是理解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再换个角度,在于勒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整理于勒的变化,悟出做人的道理,这个角度虽没有前两个的视野宽阔,也没有前两个角度高,但确实是最贴近学生个体的解读,最与众不同的解读。
(三)“熟悉”与“新颖”是兼容的
因角度与感触都源于写作个体,是个体的内部的行为,是情感的喷发,是思考的结果,是智慧的结晶。整个过程从生发到结束,都在个体的掌控之中,因此也是最熟悉的。所以说,“熟悉”与“新颖”是相互兼容的,它们并不矛盾。
二、学会积累与选择
既然熟悉的材料是常常在接触的人、物、事,那么,素材就多得是。该如何从浩如烟海却又差不多的生活中选出“新”的故事呢?
(一)动用五官发现“新颖”
观察发现,学生积累素材的关注区域较狭隘。他们对素材的挖掘与积累几乎都是用眼看,而且看的还是相似的人、物、事,其他诸如教室环境、学校环境、日常学习、生活用品、本土习俗、文化热点等却被视而不见,再加上其他感官的接触几乎都被不自觉屏蔽了,也就造成了学生写作时几乎以相似的“所见”撑起全文的内容与骨架,这样的文章自是下乘之作。
五官人皆有之,眼可见,耳可听,鼻可闻,嘴可尝,身体 可触,因此,要“培养学生调动多种感官,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让学生从身边具体的事物入手,多看、多听、多闻、多尝、多触摸, 从而更好感知体验事物的本质现象这样,学生的感受真切,写作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才能更利于学生的真情表达”。如考试失利却备受关怀的素材,其写作重点应是关怀的过程,借此表现亲情、友情、师生情的宝贵与伟大。那么,就可以指导学生开动五官去注意关怀的方式。学生最熟悉的方式、最爱写的方式就是言语安慰,但是还有其他方式,如送有意义的礼物,一起出去散心,做你爱吃的食物,耐心指出错误,辅导学习……动用五官去发现,去感受,将之细腻地描写出,就比长篇大论写某人用道理安抚沮丧情绪、鼓励你继续努力的素材要好得多,要新得多。
(二)分解“熟悉”得到“新颖”
一件事的发生发展总有个过程,总可以细分成好几个小事件、小细节,而这些小事件、小细节因熟悉而了然于心。写作时,没必要流水式记录,从熟悉的事件过程中截取出自己觉得有意义或者有趣的一个小片段,加以发挥,也是一个素材。
以一场长跑比赛为例,可写的点本来就很多,这样的素材落到一些学生手上,就会写长跑比赛一波三折的过程,继而突出坚持就是胜利、一切尽力就好的道理。可是长跑真的很长,每一圈都不一样,可以指导学生安排下详略,截取出其中一圈做重点描绘,结合人物描写,写写这一圈不同于跑上一圈时的表现,写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觉,辅以景物描写,就能给人一种新鲜感,而且有点有面,也可更有力地突出中心!
(三)用心思考挖掘“新颖”
很多人说,多数学生的生活是三点(教室、宿舍、家庭)一线式的单调,但有时写作恰好需要这种单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 愈真,李后主是也。”此话虽不准确(李后主也是经历过丧乱的人),可也说出了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积累素材之法不一定要多阅世,保持一颗细腻纯真的心,保住自己的真性情,一样可以写出好文章,毕竟内心情感的点滴与起伏、思考的深度与广度也是重要的素材。
那么,如何用心呢?
1.熟
指导学生养成一个习惯:给自己腾出点时间与空间梳理事情的来龙去脉,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仔细观摩某一事物,对事情、事物的每个细节了如指掌。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充实、具体。
2.思
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凡事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事情的重点在哪里,这个素材可用在什么方面上,如何运用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亮点。
3.悟
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人物言行有何言外之意,寄寓了什么感情,事情里又蕴藏着什么道理,若是换个人来看,这件事又会变成什么样子的,这说明了什么等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深度。
三点可融合使用,以小见大,步步升华;也可抓住一点,重点拓展,写出自己的风格。例如,同样是写莲花,孙楚胸有 莲花,其《莲花赋》关注了莲花的形,写出了莲花的卓尔不群与倾国之色;周敦颐熟物思理,托物言志,三点结合,写了《爱莲说》赞美莲花的神——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君子品行;而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则另辟蹊径,借景抒情,既写出了荷花的美,也写出了时代烙印出的淡淡忧伤。一种事物却可以从熟、思、悟三个点用心写出三篇不同的文章!
因此,老题材用心翻一翻、想一想,照样也能翻出不一样的浪花,也可以挖掘出深层意蕴,也可以让文章极具感染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虽说写作指导课不好上,但还是有必要上的,只是不能只摆摆理论,一味强调选熟悉的或新颖的材料来写,而是要让学生明白“熟悉”与“新颖”并不矛盾,再给学生一些干货,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教会他们从“熟悉”中挖掘、积累“新颖”。
有法可循后,不断训练,材料老套的问题自然可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金霞.真切体验鲜活素材 真情表达内心情思[J].海峡读写研究,2017(12).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