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课本剧

2019-04-10姚芳敏

课外语文·下 2019年2期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课本剧

姚芳敏

【摘要】初中古诗文阅读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民族文化、开阔视野、培养情趣。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现今的古诗文阅读教学却已出现文本解读表面化、肤浅化等问题。笔者通过数年的探索与实践,借助巧用课本剧这一活动形式,遵循古诗文相关特点,尝试使用巧妙引导、灵活编演、适时评拓等有效策略,分别实现把握古诗文具体内容、挖掘古诗文深刻内涵、扩展古诗文广阔外延这三个阶段性目标,层层递进,最终实现培养学生古诗文深度解读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总体目标。

【关键词】课本剧;语文阅读教学;古诗文深度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课本剧从19世纪末开始走入校园之后,一些由传统经典篇目,如《雷雨》《皇帝的新装》《威尼斯商人》等文本改编而成的课本剧屡屡登上舞台,将人物的性格特点演绎得淋漓尽致,把故事矛盾冲突凸显得摄人心魄,给语文课堂起到了添砖加瓦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巧妙地将课本剧运用于古诗文阅读教学,也能取得令人惊叹的效果。

一、课本剧运用于古诗文阅读教学的研究背景

(一)初中古诗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原因

语文教学中,古诗文阅读教学在知识积累、弘扬经典方面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但是,目前古诗文阅读教学出现了一些困惑。通过访谈和观察,笔者发现,古诗文阅读教学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文本解读表面化、肤浅化。

究其原因,主要是深奥难懂的文本内容、单一片面的教学方式、丧失自我的学习过程等问题,使学生失去自己对文本内容的内化、整合、建构,丧失了自己体验、领会文本内涵和外延的过程。

(二)课本剧运用于古诗文文本解读的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同时,古诗文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要求我们注意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这种独特体验在课本剧的编演中就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三)课本剧运用于古诗文文本解读的探索之路

将课本剧运用于古诗文阅读教学课的先例,虽有零星迹象可循,但未成体系和规律,更无相关研究涉足。笔者在日常教学中,遵循课本剧和古诗文的相关特点,展开教学研究,积累沉淀,挖掘分析,通过巧用课本剧这一活动形式,积极探索尝试寻找实现古诗文深度解读的有效策略。

二、课本剧运用于古诗文文本解读的有效策略

(一)巧妙引导,把握古诗文文本具体内容

整体把握古诗文具体内容是古诗文解读的第一步。传统的解读方式囿于翻译文本、概括大意等,笔者尝试用及时指引方向、创新遴选标准、构建完整体系等方法,来实现古诗文具体内容的把握。

1.及时指引方向,缓解畏难情绪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初中古诗文与小学相比难度较大,学生会形成畏难心理。对此,笔者在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古诗文和课本剧时,就进行了有效指引,为学生奠定思想准备。

笔者播放相关影视作品或小品,介绍了课本剧的相关知识,包括课本剧的定义、特点、选材、编演步骤及要求等,并明确课本剧运用于古诗文阅读的有效性和必要性。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编演的信心和兴趣。

2.构建完整体系,形成宏观视野

每学期开学初,笔者会与学生一起明确选择标准和数量,选择的标准除了创新文本体裁、删选文本内容以外,还扩大了选择的范围。除了本学期课本中的古诗文以外,学生还可选择自己熟悉的适合的课外古诗文。

学生在了解本学期古诗文体裁和内容的基礎上讨论分析,分小组上报课本剧文本,最后由科代表和笔者共同商议讨论出本学期的课本剧文本。以八年级上学期为例,师生共同商议的结果为:

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本学期所有古诗文的体裁和基本内容进行筛选、分析、把握、内化,尤其是这六篇课内外文本,更是提升了解读的兴趣与动力,在体裁、人物描写手法、主题等方面的识别与认定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六个学期下来,就构建形成了一套初中语文课内与课外课本剧文本相互补充的完整体系,学生站在全局的视野寻找、分析,提升了对初中阶段古诗文阅读的宏观把控能力。

(二)灵活编演,挖掘古诗文文本深刻内涵

与现代文相比,古诗文以意蕴深刻、含蓄隽永见长。因此,挖掘古诗文的深刻内涵是古诗文解读的重要步骤。笔者通过落实课本剧活动中的灵活编演环节,让古诗文的解读更深入、细致。

1.有效改编剧本,感知丰满人物形象

在课本剧编演中,若想有效改编文本,则需进一步认真研读,积极思考,把握文本主题。同时,抓住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以及导致这一性格的环境因素。学生在初改剧本时,容易走入一个误区,即喜欢照抄文中的人物对话。这样的剧本就显得呆板枯燥,不适合学生表演,不利于学生对深刻主旨的挖掘和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对于剧本,可做灵活改编。无论是人物对话、动作等描写还是舞台说明,都可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增删,使学生深入挖掘文本主旨与内在机理。九年级上学期,学生对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的原文片段进行了改编。

原文片段: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

《唐雎不辱使命》剧本片段:

第一幕:

时间:战国         地点:秦王宫       人物:秦王、群臣

旁白: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王对安陵虎视眈眈,计谋良久。

秦王(愁眉不展):各位爱卿,那安陵国只有50里土地,却一直独立。寡人心里的疙瘩未解,不知有何办法可将其纳入大秦疆域?

(群臣深思许久。)

(一臣子大胆上前,与秦王窃窃耳语。)

秦王(大喜):爱卿,好主意,寡人便派你为使臣,不日前往安陵国,事情办好了,重重有赏!

第二幕:

时间:战国          地点:安陵国       人物:使臣、安陵君

(使臣俯身跪下)

使臣:拜见安陵君,秦王派微臣向您问候!

安陵君:使臣快快请起,赐座!

(使臣坐定后,单刀直入)

使臣:秦王想要用五百里的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必须答应!

安陵君(微微变了脸色):大王给予的恩惠,用大的换小的,很好,虽然这样,但我从先王那继承了这地,希望一直守着,不敢交换!

使臣(改了面色,不愉快的样子):既然如此,那便等微臣回去禀告秦王,至于后果……安陵君可要做好准备。

(使臣告辞)

《唐雎不辱使命》原文片段只是短短两句话,改编后的剧本用旁白的方式增加了历史背景,还增加秦王与大臣商议、使臣出使安陵的片段,使秦王对安陵小国的觊觎之心就更凸显了,也暗示了“以500里之地易安陵”只是秦王和使臣的阴谋诡计,秦王野心勃勃、阴险狡诈的人物形象比原文更明显、更丰满。

经过增删、改编后的剧本,更符合学生表演实际,也更能帮助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将文章的主旨内化吸收、理解,对人物形象有了更为深刻的挖掘与把握。

2.着眼细节加工,身临激烈矛盾冲突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七—九年级的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编写古诗文课本剧时,应注意细节处的加工雕琢。

如在《石壕吏》一文中,有“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句,学生对其中抓壮丁官吏的“怒”和石壕村中妇人的“啼”,并无直观切身之感受,只有停留于字面意思的理解。经过细节加工后的《石壕吏》课本剧中,把官吏的“怒”和老妇的“啼”细致描绘。

原文片段: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

《石壕吏》剧本片段:

吏差A(不耐烦):可怜什么,快点交人。这世道谁不可怜!

老妇人(哭哭啼啼地讲述):我家没男人了……昨日我的一个儿子捎信来告诉我,我的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在沙场上了。他说,眼下死了的永远是死了,可是活着的,也只能苟且偷生了!大人,我家真没人了。

吏差A(手一撑,两眼直瞪着老妇人):你家儿子死活关我啥事!现在战事紧张,你家除了你儿子难道就没别人了吗?快交出来,否则我们对你不客气。

老妇人(畏畏缩缩):大人,家……家里真再……再没别人了!

官吏的“手一撑,两眼直瞪着”“快交出来,否则我们对你不客气”等这些动作、神态、语言上的描写,深刻地诠释了官吏的“怒”,而“哭哭啼啼地恳求”“大人,家……家里真再……再没别人了”等描写亦把老妇人的“啼”表现得淋漓尽致,此时,官吏的“怒”与老妇人的“啼”形成了鲜明对比,亦把文本激烈的矛盾冲突推向了高潮,令观者如身临其境,对官吏的愤慨、对贫苦百姓的怜悯、对当时战乱纷纷的社会的感喟,各种复杂的感情纷至沓来。

通过把剧本的重要细节加工处理,适当放大,可以使原来单薄的文字生动起来,把原场景的激烈矛盾冲突再现,使学生仿佛身处其中,加深情感体验。

(三)适时评拓,扩展古诗文文本广阔外延

古诗文能流传至今,其外延必定比现代文更广阔与深远,因此,扩展古诗文广阔外延是古诗文文本解读的第三步骤。笔者通过适时利用课本剧表演后的评拓环节,把古诗文的外延扩展得更广泛。

1.多元化评价,加深审美体验

在评价内容方面,可拓宽范围。第一,可评价文本。可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和内涵作更深层次的评价和理解。第二,可评价编演。可引导学生分析评论编演的成败之处、创新之处以及需完善之处。学生可通过评价与被评价,加深对文本和对课本剧编演的审美体验。

在评价主体方面,可丰富形式。第一,生生互评。学生对剧本、演技,都可畅所欲言,互相启迪。第二,教师评价,教师是班集体的一分子,教师在表演之后适当地评价和总结,能更好地使学生启发思维、修正方向、拓宽视野。

在评价语言方面,应杜绝单调。如果参与评价的师生均用“好”“不错”“还可以”等词语来评价一场课本剧的编演,太过于单调和苍白。评价时,可从编演的整体谈谈优势与不足,也可从细节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建议,使学生对文本把握更深、更细,也能提升自身的审美眼光和审美能力。

在课本剧《清明》的表演后,一位同学如是评价:

“我认为刚才‘诗人的扮演者总体表演流利顺畅,动作很利落。但我注意到诗歌写于清明时节,这是一个祭奠死去先人的日子,并且诗歌中提到了‘欲断魂三字,可见此时诗人的心情是难过的,所以表情上可呆滞一些,行动上也应迟钝一些,这样可体现出为了祭奠先人而心不在焉、恍然若失的感觉。”

这位同学在评价的过程中,注意到了“清明”这个标题,和“欲断魂”三字,对表演者的神情和动作提出了合情合理的建议,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中所蕴含情感的体验,对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的感知理解。

2.开放式讨论,培养思辨能力

一场精彩的课本剧落幕,就仿佛是一曲美妙的樂曲终了,余音袅袅,绕梁三日,不绝于耳。演员与观众都留下了太多的不舍、感悟与期待。老师可适时地搭建一个讨论思辨的平台。

例如在表演完课本剧《陈太丘与友期》之后,同学们意犹未尽,老师适时提问:

“有人认为元方对父亲的友人针锋相对是正直的表现,也有人认为不够礼貌。那么我们班的元方们,你们怎么看?”

之后,可先邀请“元方”的扮演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后邀请同学也参与讨论。此问题既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元方,你怎么看”这个句式又与电影《神探狄仁杰》中的经典台词有渊源与联系,学生听来不禁会心一笑,又能积极投身思考。

这样一问,同学们被激发的热情又一次被点燃了,思维的火花相互碰撞,经过讨论,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开放式的讨论可以给学生搭建一个恰当的思辨平台,老师搭台,学生唱戏,学生的思辨能力也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3.拓展性延伸,提升人文素养

拓展延伸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环节,它使学生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文本,增加思维广度,使课内知识与课外生活融会贯通,以扩展语文课堂的广阔外延。

课本剧之后的拓展延伸,同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在表演完课本剧《邹忌讽齐王纳谏》之后,可安排拓展延伸的内容为:

(1)说一说:邹忌的劝谏技巧对于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2)写一写:运用邹忌的劝说技巧,从下列话题中任选一个,写出你的劝谏方式。

话题一:劝谏父母不要抽烟。

话题二:劝谏长辈不要沉迷麻将。

话题三: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拓展延伸”这一环节把邹忌的劝谏技巧与人际交往相结合,给学生以极大的启发,通过用劝谏技巧来劝说“父母不要抽烟”“长辈不要沉迷麻将”“同学不要迷恋网吧”等,不仅端正了价值观,启发了沟通方式,也锻炼了写作能力。

因此,安排与课本剧内容相关的拓展延伸环节,可以将学习感悟的触角伸到广阔的生活中,由文本解读的某处生发、滋长、迁移、内化,最终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三、课本剧运用于古诗文文本解读的成效与展望

(一)课本剧运用于古诗文文本解读的效果

笔者通过巧用课文剧这一途径,在活动中使用巧妙引导、灵活编演、适时评拓这三个有效策略,环环相扣,达到了把握古诗文具体内容、挖掘古诗文深刻内涵、扩展古诗文广阔外延这三个阶段性目标,可以使古诗文文本的具体内容、深刻内涵、广阔外延得到融会贯通。它在促使学生学习古诗文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同时,对古诗文的解读更具体、更深入、更宽广,形成理解、领悟、生成和共鸣,丰富了自身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底蕴。

(二)课本剧运用于古诗文文本解读的困惑

但是,对于以上所提到的种种思路和方法,具体涉及每一篇古诗文文本的解读中,并不能全部通用。对于课本剧运用于一些写景类、议论性的古诗文解读中,目前还未探究寻找出相关的有效策略。

另外,学生是有思考的人,教师只能在古诗文文本解读时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方法、平台和支架,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如何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也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

(三)课本剧运用于古诗文文本解读的展望

课本剧运用于古诗文文本解读这一策略值得深思和实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立足此基础,解决疑惑,相互借鉴,改进升华,探索出一套实现古诗文深度解读的更有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陈亚华.初中语文教学中课本剧编演的探索与实践[J].华夏教师,2012(11).

[2]徐洁.语文课如何整合影視资源[J].语文学习,2016(2).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语文阅读教学课本剧
PEP《英语》六(下)课本剧Freer and happier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用好“留白”,扎实语言实践
“基础+自助”的“自助餐”
语文课本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