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佳肴酿豆腐
2019-04-10钟南平
作者简介:钟南平,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海南省作协会员,研究生学历。当过农民,做过工人,任过教师,现在机关任职。出版有长篇小说《愤怒的五指山》等。
世上的美食千百万,但对我来说,最好吃的还是客家酿豆腐。去年春节期间,我回岳母老家广西玉林团聚的时候,在广西老家也能吃到如此地道的酿豆腐,让我心里感到特别亲切,满屋荡漾着浓浓的亲情。
我的家乡在广东梅县,那里是粤北山区,也是广东较为贫困的地区,也是客家人聚集最多最集中的地区,属于山地丘陵地带,交通闭塞、人烟稀少,信息短缺、生活贫困。以前,在农村的日子过得很艰苦,家里的主食是地瓜和玉米饼子,那时候要想吃到一顿白豆腐,印象中只有村里老寿星过生日和过年才能解解馋,更不用说能吃上一顿酿豆腐。那时只有少数“大户”人家从“南洋”回来的归侨欢聚吃上一顿大餐时,才会有香香喷喷的酿豆腐。大人常讲的一句话便是:地瓜饼子不吃就会挨饿了。那时要想吃到一顿酿豆腐可真难。印象中只有在过生日和过年才能吃一碗红烧豆腐,根本吃不上像现在这样酿着肉或海鲜的酿豆腐。在广东的粤北山区,因为南岭横贯东西,阻挡南下的气流雨水,造成粤北山区干旱少雨、土地贫瘠,沙石黄土是这个地区的典型代表。
靠近山脚的低洼地可种些地瓜、玉米、杂粮等;近水的地方可种些水稻、蔬菜等;短期的经济价值好的作物如黄豆、木豆很难生长。荒山野岭中大都生长狼萁草,很多地方连树木都很难生长,其它植物就更难了,生态环境有些恶劣,贫穷落后,人们心里大都装着“想尽办法闯出这穷山沟”的想法,且有的一去就不回头的。改革开放的大潮首先在南粤沿海掀起,粤北山区犹如沐浴着温暖的春风,人们乘着春天的故事搭上南巡的快车,掀起改变家乡贫困面貌一股风潮。人们欣喜地发现:城市街道的酒楼多了,豆腐店如雨后春笋似的多起来,不论你走到哪条街道,都可以看到开豆腐坊的,甚至上酒店吃饭,每家都少不了客家著名传统菜——酿豆腐。大街小巷的酒楼饭店,甚至夜宵排挡,都散发豆腐的芳香、白白嫩嫩的诱惑。时不时,小巷深处还传来“豆腐花、豆腐脑”的叫卖声,当然,最让我喜欢的还是能吃上一顿酿豆腐大餐。
釀豆腐是客家人过年最主要的食物。年三十晚上辞旧岁要吃酿豆腐,初一早晨迎新年第一顿饭吃酿豆腐,初二回娘家迎姑爷要吃酿豆腐,初三早晨送别神灵还要吃酿豆腐。一般情况是,年二十七、八家庭主妇便与市场卖豆腐的商贩预订好过年要酿豆腐的白豆腐;年三十早上女主人上市场买菜时,顺便将预订的白豆腐提回来;再买上十斤八斤上好的五花肉;下午男主人就开始切肉捣馅,女主人开始酿豆腐二大盘,男主人便开始煮酿豆腐了。开饭时,香喷喷的酿豆腐便上桌了,客家人的年夜饭便在这软柔酥香的酿豆腐宴上开席了。不论是故乡本土的客家人,还是海外他乡的客家人,酿豆腐成为客家人年夜饭必不可少的标志。
客家酿豆腐,是汉族客家的名菜,久负盛名,在客家人的生活中,但凡是有宴席必有此道菜。酿豆腐是中原传统饮食习惯与迁徙地特殊生活方式相结合的食品。传说酿豆腐源于北方的饺子,因岭南少产麦,思乡的中原客家移民便以豆腐替代面粉,将肉塞入豆腐中,犹如面粉里裹着肉馅,于是成了著名的客家菜酿豆腐。据考证,客家酿豆腐分为广东客家酿豆腐和湖南宁远酿豆腐,常见于湖南、广东、广西、江西、四川等地,是当地美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菜肴之一。该菜汤汁醇厚,鲜嫩滑润、口味鲜美、制作简单、广受欢迎。酿豆腐属于湘菜和客家菜,湘菜又叫湖南菜,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八大菜系之一,早在汉朝时就已经形成菜系,客家菜肴风味的形成跟客家民俗的形成是分不开的,好像客家话保留着中州古韵一样,也同样保留着中州传统的生活习俗特色。
相传很久以前,湖南九嶷山下的一户人家,一母带二子,家境贫困,兄弟不和,兄弟俩只好外出谋生。一个在北方,一个往南方,但他俩都非常孝敬母亲,每年年终春节时,都赶回来和母亲团圆。有一年,哥哥买回了猪肉,弟弟买回了白豆腐和油炸豆腐,心灵手巧的母亲,就将肉和豆腐做成了香美可口的肉馅酿豆腐。年三十全家团圆年夜饭,兄弟俩吃到这道新鲜的酿豆腐时,都感到味道鲜美多吃不厌。看着兄弟吃那酿豆腐津津有味的样子,母亲在旁边语重心长地对他俩说:“你们兄弟俩要像这酿豆腐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亲相爱,就能做出大事来。”兄弟俩从中悟出了许多道理,便不再出远门,留在母亲身边,帮助母亲开荒种地、养猪放牛、挖塘养鱼、植桑养蚕,生活开始富裕起来。兄弟俩艰苦创业,和睦相处,也都娶了媳妇,生儿育女,把一个家庭搞得兴旺发达,闻名整个九嶷山地区。从此,九嶷山下的家家户户每到春节必做肉馅的酿豆腐。祈求新年一家人和睦相处,红红火火。
客家酿豆腐的最大亮点便是“酿”,它是动词,表示“植入馅料”的意思,“酿豆腐”即“有肉馅的豆腐”之意,逢年过节客家人通常都会自己制作一定量的豆腐,酿好煎熟,置入砂锅中。每餐取出若干作菜肴,剩余的每隔一段时间在砂锅中加热煮沸以防变质,直至全部吃完。“酿豆腐”经常做、反复熟、天天吃,像每日必不可少的主食;它不仅是一种食品,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传承,将客家人勤劳朴实、和睦相处、与人为善、奋斗不止的品质,完美镶嵌在“酿”字之中。客家人不论走到哪,都把酿豆腐带到哪,也把客家人的朴素品质带到哪。我们家现在是四世同堂,祖辈是随解放海南岛军人而留下来开发建设海南岛的农垦人,祖籍在广东省梅州兴宁,是正宗的客家人。在我的成长过程中,酿豆腐一直伴随着我,左右着我生活的苦与乐。孩提时家里穷吃不上酿豆腐,长大上大学后,酿豆腐也吃得不多,大学校园食堂大都是红烧豆腐,即便有酿豆腐,也只是在豆腐面上沾点肉馅水煮一下,与客家酿豆腐相差甚远,味道就更无法说起,常常是梦里幻想着吃上一顿正宗客家酿豆腐。大学毕业后,我参加工作,走南闯北,经常出差,吃过无数佳肴:河南中原客家酿豆腐,湖南客家酿豆腐,上海客家酿豆腐,香港客家酿豆腐,各具特色,各有风味,都是客家文化的传承,中华美食的荣光。但细细品味,慢慢回想,还是我母亲酿的豆腐最好吃。
母亲是正宗的客家人,祖祖辈辈都在广东的梅县兴宁居住,客家人的传统文化早已深深烙在她心里。记得小时候,家里穷,没有钱购置更多的食品,平时大都是炒青菜、煮地瓜,只有到过年的时候才会买上一二斤豆腐,放上油盐红烧给我们吃上一顿。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逐渐富裕起来,酿豆腐这种古老而传统的佳肴又风行起来。我们生活在海南农垦农场里,这里有全国各地的战友聚集一堂,口味繁杂,众口难调,酸甜苦辣,各有喜好,而只有酿豆腐的百吃不厌吸引着四面八方的食客,受到广泛的称赞。每到除夕或国庆等重要节日,母亲都拿出她祖传的手艺,酿上几大盘酿豆腐,分送给左邻右舍,让大家分享美味的客家酿豆腐,由此母亲勤劳友爱的性格受到街坊邻居们称赞和欢迎,不经意也被称为“酿豆腐媳妇”。
母亲做的酿豆腐之所以好吃,是有讲究的,它的做法是祖传的。上午在市场买回半板卤水豆腐,放在灶台晾干水,下午开始酿时,先把每一块四方形的豆腐切开一半,然后把切成长方形的白豆腐放到大铁锅里,用温水浸泡半分钟后,全部取出放在大盘里,晾一会儿就可以酿了。这样做是为了酿豆腐时豆腐不易裂开。馅是酿豆腐的关键了,馅的配料五花八门,各有喜好,但最主要的猪肉是不能少的,而且是用上好的半肥半瘦的五花肉,先将猪剁成肉泥,将香菇泥、葱花、盐、酱油、味精、胡椒粉、芝麻、花生、蒜末等搅成胶状,放在一边腌泡四十分钟,再用半斤糯米腌泡二十分钟,用剁成肉泥的五花肉,将三者搅拌均匀,到此,酿豆腐的馅就基本准备完毕了。接下来就可以酿豆腐了,拿上切好的长方形豆腐块放在手心上,把筷子从豆腐的两头插入豆腐里,然后双手使劲筷子往豆腐中间刮成一道口,这里要特别小心,不能划穿豆腐,插穿酿豆腐后,馅汁就会漏出来,煮出来的酿豆腐就不好吃了。说得很容易,但操作起来还是有难度的,它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手工工作。心情急躁、粗手粗脚的人做不好;加入太多的馅很容易撑破豆腐,太少的馅又不好吃;或者馅贴在豆腐表面的也不好吃,煮的时候馅有时会脱落,那就成了白豆腐。正确的方式应该是:拇指根,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尖,轻轻地围住豆腐的四周,手掌心托住豆腐的底部,右手用筷子插入豆腐两头,往中间一划,然后右手大拇指和无名指握往豆腐的两头,并向中间稍使点劲,让豆腐成圆弧形,筷子划的自然且两边使劲挤压使豆腐呈“口”字,这样我们就可以放入馅儿。用筷子夹馅慢慢塞进豆腐里,不能使太大的劲,要一点一点地塞进去,一次不能夹得太多,多了容易挤破豆腐边口,筷子的力度大了容易穿破豆腐底边漏馅漏汁,把酿好的豆腐放在盘里或大盆里时,要一块贴着一块放,豆腐通过互相挤压它们又容易粘合在一起,不容易破碎,千万不能像北方包饺子那样一个一个分开摆放,那样它撑满肚里的馅会挤破,煮的时候而失去它原有的独特风味。
酿好豆腐只完成百分之五十的工程,要想酿豆腐鲜美嫩滑,可口流香,煮法可讲究了得。煮酿豆腐也是一个技术活,很多人心急得随便煮一下就拿出来吃了,结果酿豆腐的味道大打折扣,失去了原有的美味。古人说,慢工出细活。煮酿豆腐一定要慢,不能快更不能急。首先,用花生油起锅,小火加热至三四十度,将酿好的豆腐有馅的一面贴在锅里小火慢煎,在锅边上再浇一些花生油,让锅里发出吱吱声响,我们能闻到有煎肉的香味,就可以起锅了,把煎好的酿豆腐一块块从煎锅铲出,放到瓷锅里,一块块摆放整齐,然后放入我们准备的各种配料——油盐、酱油、胡椒粉、香菇、干龙鱼、干红鱼、花椒等倒入瓷锅,倒进猪骨头汤且浸过酿豆腐表面,用小火煮四十分钟以上。在二十分钟之后,再倒入一些鸡汤,继续慢焖。出锅时,我们再撒上葱花、银丝,一锅正宗的客家酿豆腐就这样做成上桌了。每当年三十晚上,我们在客厅看电视,闻到从厨房里飘出来的老火煮酿豆腐的香味时,便知道,年三十团圆饭即将隆重开席了。
客家人的传统习俗,年三十晚酿豆腐是主菜,它的香味如何,直接影响团圆饭的气氛,所以酿豆腐的制作马虎不得,它的香味也意味着来年丰运,有的地方甚至还互相赠送自家做的酿豆腐,为年节增添喜气。
我的妻子小朱是广西博白人,她是地道的广西客家人,她们那里也留传着酿豆腐的习俗,但不知是煮法上欠点火候,还是馅料配得不够正宗,吃起来总感觉找不到正宗客家人酿豆腐那种味。过去,我曾经回过她广西老家,也吃过她父母做的酿豆腐,总有种说不出的遗憾。所幸妻子在酿豆腐上有极高的天赋,每次我母亲酿豆腐她都在旁边打下手,用心记着每道工序,现在她早已独立酿豆腐,是我们这辈人中酿豆腐做得最好的媳妇,煮酿豆腐成为她的一绝。她最拿手的是,每次要酿豆腐时,购买猪肉捯搅的馅总是恰到好处,用剩下的豆腐馅,做成三个肉饼一起放在酿好的豆腐里煮。我曾经不止一次赞扬过她拌的馅味道好、煮到味,是酿豆腐之中的亮点。每次上桌吃饭时,妻子夹给我酿豆腐时口中还念叨“看你嘴馋的……”其实我心里十分清楚,客家酿豆腐这一传统美食手工艺我已给你们传承下来,且有发扬光大,深受欢迎之势。妻子这样做一是让婆婆检验我这个媳妇是否满师了,二是体现咱夫妻的恩爱和甜蜜。
说来不可思议,以前从不干家务的我,现在也学会了酿豆腐。去年下半年,妻子的手臂不知怎的长起红疹,又痒又痛,吃不香睡不好,治疗了几个月效果都不明显,后来我们又到民间医院拜访民间老中医,用土方偏方治疗一段時间后,那又红又痒的小红疹终于得到控制,全家终于松了一口气。转眼间,国庆节到了,客家人又开始忙起来了,节日中的食材林林总总,其中酿豆腐又成了主角。这期间,我手头没有什么要紧的事,便自告奋勇地要酿一次豆腐给大家品尝,妻子笑着说: “那我可以当甩手掌柜了。”我说: “你们就放心等着吃吧。”牛皮吹了,活揽下来了,真正做时我的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好在有平时耳濡目染和打下手的基础,从选购豆腐,到切豆腐,选各种材料到混合调馅,我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下午开始煎豆腐、煮豆腐,再到出锅上饭桌,用了三个多小时,终于搞出外形和味道还不错的酿豆腐。母亲听说后,一个劲地鼓励我,还要我一定给她和父亲尝尝,见识见识儿子的进步。妻子也笑着对我说:“老人岁数大了,终于吃上你亲手酿的豆腐了。”我把母亲和妻子的话都记在心上,心想一定要尽快找时间付之行动,让她们吃上我亲手酿的豆腐,满足她们的愿望。其实妻子早已经就安排好了,她在我做酿豆腐时,就已悄悄打电话告诉我父母来家里吃饭了,吃我给他们的酿豆腐……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饮食喜好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就连那小得不起眼的北京大碗茶也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标志了。客家酿豆腐经历近千年的发展,也逐渐走进了更多的家庭。从现实生活中看,从酿豆腐用的馅料,到酿的形状,到煮的味道发生了变化的巨大,只是现代人更讲究酿豆腐的色、香、味,更体现酿豆腐品质丰富的内涵。从直观上讲,仅馅料就发展到现在可用羊肉、牛肉、鸡肉、鱼、虾,甚至蔬菜、水果。样式变化就更大了,在酿豆腐基础上人们任意发挥想象力,凡是能塞进肚子里的,我们都可以酿,酿苦瓜、酿辣椒、酿茄子、酿鱼肚子、酿椰子、酿南瓜……味道不再是单一的酿豆腐味,而是五花八门的,因地域不同而出现了各种口味吸引不同人的胃口,让“酿”的食品壮大、丰富、营养、健康,让我们的饮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客家人那酿的形式在改革中创新发展,在和睦中发扬光大。酿那熟悉的味道,时时提醒着家的方向。酿豆腐象征着团圆,吃到嘴里的是豆腐,心里感受的是暖暖的亲情、浓浓的母爱、悠悠的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