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角色体验”引领走进文本
2019-04-10顾庆南
顾庆南
【摘要】基于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及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认知规律,我尝试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教学做合一”的理念,通过“角色体验”的策略,引领学生深入走进文本,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实现生生、师生、文本及作者的有效对话,以此提高高年级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走进文本;角色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基于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观点以及高年级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认知规律,我尝试在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 “教学做合一”的理念,通过“角色体验”的策略,引领学生深入走进文本,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实现生生、师生、文本及作者的有效对话,以此提高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通过“角色体验”,引领走进文本——让学生学习兴致盎然
(一)在课堂教学伊始相遇
高年级学生对老师呆板的、陈式化的教学方法根本就不感兴趣。在上课开始时,注意力很难在短时间内集中,兴奋点往往还停留在上节课的内容或课间所从事的活动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把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让他们投入到规定的教学任务和活动中来,使他们的思维很快恢复到最佳状态,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习情绪饱满。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就会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肯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探究知识,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就会大大提高。
比如在《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以一首慷慨激昂的《好汉歌》导入课堂,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再出示对《水浒》的一段评价:“《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音。”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为下文的品读作铺垫。通过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人物形象,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注意力。
事实证明,正确、合理、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充分展示媒体的视听功能,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能进一步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有效地创设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在语言实践之时相遇
高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知识经验积累,学生通过大量的口头语言运用与文本中的角色相遇。例如教学课文《二泉映月》时,教师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以情动人,这样才能启发学生主动地积极思考,充满激情地期待课文的阅读。我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课文,让他们感受到阿炳凄凉的人生、命运的坎坷。这时我也配乐朗读课文,情感专注而又投入,仿佛自己就是一个流落街头,到处卖艺为生的穷苦百姓。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痛苦的泪水。顿时教室里显得一片寂静,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在这气氛中。一曲终了,我的叙述也戛然而止,适时抛出疑问:“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对阿炳说什么呢?”学生被这种氛围深深感染,真情表白,自然流露。引导学生用心灵去领悟,课文中最真挚的情感也就渗透到了他们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中去了,从而让他们获得了感知和判断生活的能力。
当文本角色与生活角色相遇之后,学生在角色体验的引领下兴趣盎然,就能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通过“角色体验”,引领走进文本——让学生质疑积极主动
语文课上,当有些难点无法破解时,老师不妨带领学生进入文本描绘的情境里去,换位扮演人物角色,以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意义。
(一)质疑基于生活经验之上
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孩子独特而又丰富的生活体验。如在执教时提出:怎样才能修得一颗柔软心?继而老师用一曲《鸿雁》引出了一个有关大雁,有关元好问的动人故事,引导学生化身主考官,问:“你会选择录取呢,还是不录取?”老师抛出了一个发散性的问题,让孩子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巧妙机智的点拨,引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学生表达见解的过程中,突破原有的思维束缚,获得新的思维发展。孩子们畅所欲言,回答可谓是精彩纷呈。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一位小女孩说的一段话:人间有情,亲情、友情、爱情。没错,的确要读四书经义,但是遵从本心即为至善,这已经不是儿女情长的问题了,它是元好问至善的心。试问这世间,能有几人为雁悲为雁悯?说罢,全场想起了热烈的掌声,我也为之深深震撼!是啊!唯心柔软,行为才能如此悲悯。我想能说出这样一番话的孩子必定拥有一颗柔软的心,当我们获得一颗柔软心的时候,我们就有了如许多的美好。
(二)质疑基于文本内容之上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就是文本解读的主人。老师在教学《诗词两首》时做好了课堂上的引导者,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诗词中的文眼。整个环节的教学中,老师都是引导入手,出示相关资料。至于花开何处,花落谁家,都在于自己的文本解读了。教师在每个不同的环节又穿插着“听(聆听)、说(讨论)、想(思考)、练(写作)、展(分享)”这些语文教学中的主旨技巧。同学们有了理解,有了感悟,有了独立的思维,有了美的定格!这就是语文的魅力与文化精髓所在。
从体验到感悟,从感悟到理解,从理解到内化,最终学会表达与运用。语言如此精练,而课堂训练着实有效。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当孩子找到自己喜欢的文本角色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以及文本角色的特点,大胆质疑。
三、通过“角色体验”,引领走进文本——让学生语言自然迸发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因此,教师要把生命的真情、真切感带入课堂。
(一)生本对话,充分感悟
教师应打破常规的语文课堂上单一的文本阅读形式,提供形式多样的文本阅读材料。文字阅读和视频阅读交替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文本阅读的形式和内容,也为生本对话提供了材料基础,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悟!作为一节语文课,老师也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表达。如老师在播放《大雁的故事》这一视频阅读材料后,出示了:我似乎听到那只逃生的大雁在天空中悲鸣,它在说 ,我仿佛看到那只逃生的大雁在头顶上盘旋,它在想 。这一说话写话的训练,让学生实现物我角色的转换,融情入文,将自己对所阅读的视频材料感悟用一定的语言范式表达出来,充分感悟“万物皆有情”!
(二)师生对话,沟通引领
语文教学状态下的师生对话,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语文课堂上的师生回答,而是蕴含着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语。它需要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师生心靈的相互沟通,它不仅表现为提问与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例如,在教学中,老师以“有位诗人说:‘妈妈是宝宝与天使的第一次相遇。”展开。在介绍之后出一组填空:“我认为小猴子更喜欢和( )妈妈在一起,因为( )。”学生在此中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真正实现在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又如,老师让学生读罢《燕丘词》后,提出让学生做考官,来判定元好问是否应当录取时,被“委以重任”的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各抒己见。此时出现了“可以录取,因为人间有情,亲情、友情、爱情”,也出现了“不能录取,因为他偏离了‘四书经义,如果录用此人将后患无穷,因为他多愁善感,不能理性办事”这样理性的回答。此时的老师是一个倾听者,一个欣赏者,舞台是属于孩子的,老师只需要报以赞许和鼓励。
聆听大雁的故事更是将学生对柔软心的感悟推向了高潮。那空灵的大雁哀号声,那首元好问的千古绝唱,深深地叩击着孩子的心!物我本同根,善待和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回响不仅在学生的心里留下了烙印,同时也在老师的心里激发了感悟和 思考!
这些精彩的对话都源自真实而又充分的角色体验。老师通过各种手段创设的情感课堂和体验的过程,让学生和老师的生命共生共长,适时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让学生与之共鸣,这就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