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理念下的师范生专业技能成长新思考

2019-04-10潘水凡孙新杰

学周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专业成长师范生

潘水凡 孙新杰

摘 要:教育意味着生活、经验的改造和成长的过程,它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理念的主要内容。面临当前新形势下对卓越教师培养的需求,该哲学理念对于培养师范生将实践技能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起到了引导作用,从而促进了师范生综合技能、专业素养的成长。本文基于实用主义哲学理念下的知识论,客观分析了当前高等师范院校对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从而为师范生的培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向。

关键词:杜威实用主义;师范生;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2-001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2.009

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着力提高师范生实践教学质量,建立健全贯穿培养全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教学前后衔接、阶梯递进,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从而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而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舒尔曼曾提出PCK(学科教育学知识),它是教师个人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的统称,具有一定的经验性和实践性。基于这样的综合性知识能够使教师针对具体境遇下的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呈现符合学生认知的教学知识。这种知识具有一定的经验性、反思性、个体性和情境性。因此,它涵盖了教师对学生分析的知识、课程和教学法知识以及教学语脉的知识等。PCK的提出对当时美国职前教师学科培养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影响着世界各国对于师范生教育的重新思考。20世纪杜威提出的实用主义哲学理念下的知识论也为我们客观审视当前高等师范院校对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向。

一、对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认识

实用主义哲学发端于美国,最初由哲学家查尔斯·皮尔斯在1878年提出,后来经过詹姆斯和杜威的拓展与深化,使得实用主义哲学成为美国哲学史上影响较大的哲学流派之一。而杜威作为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其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对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系统概述,对后世影响较深。

因为文化的差异,实用主义被引入中国后产生了一定的误解。田良臣(2017)认为杜威哲学理念上的“实用”不同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往往从功利主义的角度理解实用——即有用,能带来效益;而西方哲学史上的“实用”则是从实践、验证、和意义三个层面去解读,通常理解为通过实践经验,然后反思实验经验,最终实现个体经验的意义构建。

杜威的实用哲学跳出笛卡尔主客分离二元论的框架,在一种不断变化的整体中分析主、客体的互动。因此,杜威认为,个体经验的产生正是主体与客体在这种运动的整体中相互作用,互动产生的。杜威(2001)认为生物体(包括人类)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过程正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而整个知识获取的过程也是生物体与周遭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过程,这种知识的形成过程被认为是认知性经验知识获取的一个环节。它伴随着个体对客观事物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被杜威用“识知”(knowing)来形容而非“知识”(knowledge)。在他看来,前者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实践性,将事物的不稳定因素通过探究、挖掘指向确定的情境;而后者仅仅是行为的结果,是稳定的,明示的(陈向明,2012),这符合其教育哲学理念“教育既是生活、成长和经验的改造”。

实用主义哲学论影响最大的即是杜威的教育哲学观:教育意味着生活、经验和成长的过程,它是主客体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互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个结果可能为下一次的经验提供了引导,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改造以适应新的情况。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经验的不断增加和改组对于未来的教育教学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而作为教育者,要在增加个体经验的同时,还要关注受教育者的经验状态,在教学内容或者课堂互动组织的过程中,基于学生的认知有策略的引导受教育者对知识的探究,从识知中增加和改造以往的经验,最终促进个体的生长。

二、师范生专业发展的困境

第一,理论课程和实践技能培养的脱节。当前,很多高师院校为了让师范生能够很好地融入教学状态中,加强了实践学分,缩减了理论课程。但是实践知识的增加,实际技能的提升需要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引导,而理论课时的缩减,造成很多教学论、教学法、学科课程如何与教学衔接等理论知识不能系统地让师范生掌握。虽然教师作为教育者,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职业,但是这种实践是在理性思维的引导下,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基于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的分析进行教书育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对理性知识的再思考和实践技能的提升,从而指引未来的教学。

另外,当前理论课程的讲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很多都是由不同的教师讲解,如理论课老师讲任务型教学法,而实践技能课的教师却是在培养如何使用情景教学法,两者没有很好的融会贯通。因此,学生无法很好地进行理论课程与实践技能课的图示构建,在未来的职业教育中对此种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的安排等也会出现无序的状况。

第二, 专业实践技能评价单一。很多高师院校的师范生在实习或见习期结束,会通过实习汇报、教师课程观摩、写教学心得這样的方式来汇报个人在实习期的状况,属于终结性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或者模式不能对于师范生专业的成长起到引导的作用。在测试学中,经常被教育学者认可的是形成性评价,通过对师范生在教育见习期的跟踪调查、访谈、课堂观摩等方式及时评价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指引学生改正教学方式,创新教学理念,引导其慢慢成长,而非经过最后的一次师范教学,就判定该学生的实践技能是否有所成长,学科专业知识是否能够与教学有机融合是不全面的。

第三, 导师制流于形式。很多院校的学生在实习时都有本校的带队教师和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该模式有利于及时监管学生的教学状态,互相了解学生的教学经历、成长轨迹。但是,双方教师由于无任何监管机制的约束,对学生的指导仅仅流于形式,学生没有从教学实践中得到任何助推个体专业实践发展的智慧,从而影响实习生的学习动机和个人专业身份认同的构建。

三、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理念下的专业技能培養策略

面对师范生在专业技能培养中的困境,鉴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对师范生专业技能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以下发展策略:

第一,优化课程设置。在师范生的课程设置中,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例分配应合理,不能为了加强实践而忽略了基础理论的引导。只有两者兼具,让师范生在具体教学情境中能够在理论的指引下进行教学设计、反思过往的教学经验,促进个体的教学成长。同时,理论课程的教师和实践技能培训教师应在教学的设计中合理搭建桥梁,让学生能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而在教学体验过程中基于理论改进和创新教学行动。

第二,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平时的指导实习过程中,及时跟踪学生的教学实践技能状况,分析学生的教学行动,指导学生反思教学实践,从而改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最终的终结性评价中,通过同伴竞争和反馈,学生认真反思以往的教学经验,借鉴和欣赏别人的教学成果和经验以丰富自己的教学经历,学生的教学成长和发展会在潜移默化中发生。

第三,完善“双导师制”的指导和监管。高师院校应和实习学校建立良好的互通机制,完善彼此的导师监管制度,让导师互通信息,彼此了解学生的教学实习现状,指导学生反思个人的实践教学,改进学生的教学行为,提升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学生也可以基于双方指导教师的引导,在教学实践中更新个人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提升教学实践技能。

四、结语

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理念自引入我国以来,对我国的实用主义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面对师范生专业技能发展的困境和当前众多高校转型发展的需求,我们应坚持以实用主义理论为引导,以提升个体的专业成长为引领,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双导师制的监管,促进师范生的专业成长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赵康.从杜威的实用主义知识论看教师的实践性知识[J].教育研究,2012(4).

[2]田良臣,胡冰洁.中国语境下杜威教育思想的误读与澄清[J].教育科学研究,2017(11).

[3](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张翼翔]

作者简介: 潘水凡,女,讲师,研究方向:教师发展,二语习得。

孙新杰,男,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

猜你喜欢

专业成长师范生
师范生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网络研修与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浅谈中职校新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