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文”教学刍议

2019-04-10伍春红

课外语文·下 2019年2期
关键词:互文作用建议

伍春红

【摘要】“互文”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一种极为常见的语言现象,它的外延和内涵是什么、有何特性等,都需要我们中学语文教师有一定的认识。然而在现今的语文教学中,“互文”被《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置之度外,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互文”,学生也搞不清楚什么是“互文”。因此,本文探讨了互文的概念,揭示了互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探讨了“互文”的作用,并对“互文”教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互文;现状;作用;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互文”是古诗文中极为常见的修辞现象。据统计,中学教材中运用互文手法的有几十处之多。其中,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木兰诗》运用互文有4处。高中教材中苏轼的《前赤壁赋》,运用互文至少有3处。互文手法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古诗文的意蕴,提高了古诗文的表现力和艺术性。然而,互文如此高的出镜率和效用,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认识。因此,本人不揣   浅陋,在此对互文做些陈述和认识,就算是瓦釜作雷鸣,投石问问路吧。

一、互文手法概述

(一)互文的概念

所谓“互文”,就是互文见义。古人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是指两个处在相应位置上的词语、结构,其语法意义和语义形式上互相交错和呼应,意义上相互包蕴和补足,互为补充,互相渗透,从而使文句精练明快,结构整齐和谐,节奏工整优美的一种修辞手法。

例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思是迢迢皎皎牵牛    星,迢迢皎皎河汉女。

再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意思是当窗、对镜理  云鬓,贴花黄。

这些诗句都运用了互文,两句处在对等位置上的词语可以互换,意思相互渗透补充,这就形成了互文之效。

(二)互文的类型

互文的分类不止一种,为简单、明了起见,这里就以数量的多寡来分。

1.单句互文

就是一个句子内部形成的互文或叫单句互文。例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这个句子内部有两个短语,“主人下马”“客在船”,这两个结构的主语和动宾短语部分,表意相互渗透补充、交错呼应,应该理解为:主人和客人下马,在船。

2.偶句互文

也就是前后有两个句子构成的互文。这种类型的互文较  为常见。例如,“桃红复含夜雨,柳绿更带春烟”(王维《田园乐》),需要这样翻译:桃红绿柳都含带着夜雨春烟。前后两句须联合起来领会,两句之间存在补充和呼应的关系。

3.多句互文

这种相对复杂些,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中的词语构成的互文。例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意思是到东市、西市、南市、北市买骏马、鞍鞯、辔头、长鞭。

(三)互文的特点

互文一定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结构,这些结构必须呈现对称的关系,这是互文的普遍特征。这里说的结构,其含义比较广泛,包括词组、单句、复句乃至句群。

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两个短语构成的互文;“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是两个单句构成的互文;“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是两个复句构成的互文。

互文要求具有两个结构同互文的统一意义是分不开的,互文在意义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语言现象,只有至少两个结构的语言形式才能达到这种表述效果,两个结构也是互文最显著的特点,也是以“互”命名这一事实的明证。

(四)互文的误读

第一种是过分偏重形式,意义方面考虑不周,结果不是“互文”的也当成互文了。例如,“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楚辞·渔父》),可能会被误认为其中“沐”和“浴”有互文关系。从形式上看,“沐”和“浴”位置相应,所处结构对称,形成互文完全是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究竟是不是互文,主要就在于意义了。“沐”和“浴”有相同的一面,可以模糊认为是同义,但仔细推究两字却有差别,两字本义是不同的。 《说文》云:“沐,濯发也。”“浴,洒身也。”可见,“沐”仅指洗发;“浴”仅指洗身子。“沐”“浴”有别,在这里不是互文。

第二种是与其他修辞手法的混淆。最容易发生的是互文与对偶的混淆。两者主要区别在于,互文结构的内容是相合的关系,需要将两个结构结合起来才能完整理解其意义;而对偶结构的内容则是相同相近、相对相反、相关相承的关系。

二、互文在教学中的现状

互文是一种十分常见且修辞效果较为独特的手法,但在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亩三分地里却没有一席之地。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互文都不是教学重点。比如在上海市《高中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中,“基础知识及其运用”部分的第五点是修辞方法的识别,罗列了12种修辞方法的表现形式及主要作用。要求训练及必考的12种修辞分别是比喻、比拟、夸张、引用、排比、设问、反问、对偶、反语、反复、对比、借代,而“互文”不见踪影。

这样容易形成教师在教学中的忽视,那么在教学中遇到“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怎么办?绝大多数教师的做法无疑是含糊过去,而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影响学生对文意、句意的准确把握和理解,当然也影响了对古典文学的艺术鉴赏。

三、学习“互文”的作用

(二)有助于理解古诗文的完整含义

运用互文往往为了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可以使上下文的意义互相包蕴补足。学习互文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涉及互文的語句的完整意义。例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这一句既是互文又是排比,并不是句子表面呈现出来的意思,十三岁学会了织布,十四岁学会了做衣服,十五岁学弹琴,十六岁背诗书,而是刘兰芝在十三岁至十五岁这个年龄段,学会了织布、裁衣、弹琴、背诗书等技能和本领。这样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更加突出了刘兰芝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知书达理的女子。这样的理解才合乎逻辑,同时丰富了文本的内容。“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事实上不可能在东西两方只种植松树和柏树,在左边和右边只种植梧桐树。学习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学生就可以非常容易理解这个句子的意义是要表达出在东面、西面、左边、右边都种植了松树、柏树和梧桐树。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也是一样,学生了解作者运用了互文的手法,就更容易理解这句的完整含义是枝枝叶叶相互覆盖、交错连接,更容易想象出树木丛生、枝繁叶茂的环境,更容易理解文章关于焦仲卿和刘兰芝对爱情至死不渝的精神,对美好爱情向往的暗示。

(二)有助于感受诗文的对称美

互文中对称结构的双方,其语义、语法意义必须互相包蕴、互相补足、互相解释、互相印证。这是互文在意义上最主要的特征,同时也形成了语言的对称美。学生只有熟悉互文这一修辞手法,才更能领会这种对称结构的美感。

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形式上看多了一个“不以”,“不以物喜悲”足以表达不要因为外物而影响了自己的情绪或喜或悲。然而,分为两个“不以”的句子则在形式上形成了对称美,这种美感也有助于表情达意,使人更加感受到外界环境和作者心境的关联,同时自然而然地引出下面又一组互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既表达了不论自身处于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都会担忧百姓和君主的思想,也使文章回环婉转,意味深长。

(三)有助于领会诗文的语言美

互文的对称结构形成了回环,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美;同时有相应的词语铺排,显得错落有致,起伏跌宕,意义上前后呼应,包蕴补足。学习了互文,才能够领略到这种语言美。

例如元杂剧《窦娥冤》的“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窦娥无法战胜现实的黑暗,面对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无能为力,又不愿屈从。临终前指责天地——天地,你不分好歹错堪贤愚,枉为天地。通过互文结构上的对称,形成了意义上的相互补充,增强了主人公情感的激越程度,突出了中国古典戏曲千般情致、万缕柔肠的韵律之美。

(四)有助于准确理解文意句意

互文一定要有相应的词语。在有互文的结构中,互文的意义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结构中的某些词语上,这些词语的位置总是大体相应的,认清互文,有助于准确理解文意。

例如《木兰诗》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有人以为是在描述雄兔和雌兔不同的跑跳姿势和眼睛神态。既然雄兔和雌兔这样不同,那么只要看它们的脚和眼就可分辨出来,为什么说分不出雌雄呢?其实“脚扑朔”“眼迷离”共属于雄兔雌兔,只是运用了易位互文的方式分置于两个对称的结构罢了。雄兔雌兔的脚步和眼神没有二致,接下来读到“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知道了这是互文手法,学生才不会感到不可理解。

(五)有利于推测陌生字词的含义

由于互文的表情达意在结构上有着固有特点,因此学生抓住“语法互文”的实质,深入探讨其规律,势必有助于揭示一些语言现象,进而利用位置相应的结构关系来推导某些词语表达的意义,有助于理解文意,提升答题技巧。

例如课文贾谊的《过秦论》中的“度长絜大,比权量力”,运用了互文的修辞,就是“度絜长大,比量权力”,由此陌生 的“絜”解释为“衡量”就不难理解了。

又如在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杨浦区二模卷中,文言文一的实词解释:“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解释加点字“捐”的意思。这个词在平时的高中书本学习中并没有接触过,非常陌生,解释该字意思就给学生带来较大困扰,导致得分率很低。但如果学生对互文手法很熟悉,会发现“弃礼仪,捐廉耻”是互文的修辞手法,就是“捐弃礼义廉耻”的意思,于是“捐”和“弃”从结构上来讲是对称的,可以推断出这两个字为同义词,“捐”就是“弃”,由已知推未知,“捐”就是“丢弃、抛弃”的意思。可见,认知并掌握互文对应考是有益的。

四、教学建议

“互文”的修辞手法,无论是从继承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其文学鉴赏水平的角度,还是从提升学生应试古文阅读理解能力的角度,我们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者都应该在古诗词、文言文教学中对互文修辞手法进行必要的讲解。

(一)不要刻意回避,要适当讲解

互文虽然没有被列入《高中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需要讲解,更不需刻意回避。既然古典诗文大量出现,课文上又常有这样的修辞现象,况且影响着我们对文意句意的领会和理解,那么我们为何不能讲一讲呢?

(二)引导学生理解领会,不须指导运用

作为古典诗文中常见的修辞现象,我们只需知道并理解就可以了。教师在讲解时,抓住互文的对称结构,对等位置词语互换包含的特性,学生就能很快明白。如此这般就行了,不需要指导学生模仿运用。

综上所述,互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较为常见,这种修辞手法对于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古诗词,更好地領略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不可或缺,因此,中学语文老师不应忽视它,不要为《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所局限,深入了解,对学生适当讲解,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提升学生对古典文学的欣赏水平和语文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高中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互文作用建议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略论饶宗颐古代“语— 图” 互文关系研究
互文考论
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