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路径
2019-04-10王堃
摘 要:我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使得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本文通过了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分析当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弊端,针对如何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教育;有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2-001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2.008
大学生已经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目前,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能够积极思考国家的命运与自身的角色,使命感与危机感明显增强。但是,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的道德与观念比较容易产生错位,高校的素质教育与管理也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大学生行为的有效约束与引导,所以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已经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一)通过素质提升,凝练综合能力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们能够通过科学技术来提高生產力、造福于人类。但是,科学技术的运用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工作人员的人文素养。而且,人文素养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起到了价值导向的功能。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还不够稳定,可以通过素质教育来促进学生形成较强的综合素质,有效提升个人魅力,并能在提高学生个人素质的同时提升其思考能力,提高办事效率。此外,人文素养对大学生精神境界的升华、抽象思维的培养以及创造力的开发等综合能力的凝练起到关键性作用。
(二)通过素质提升,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和谐社会是党和国家提出的重要建设目标。和谐社会实质上是以人为主体的和谐相处的社会,以人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和谐社会的构成关键在于人的观念、思想、修养等,人文素质在其中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而人文素养的主要核心在于如何正确理解生活、完善心智,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更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谐的社会环境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支持,而经济基础的构成离不开人文科学的规划。所以,人文素养程度直接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二、当前高校素质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透彻
当代大学生普遍对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不正确的观点,通过一些理念弊端能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薄弱。而且,学校管理者层面也缺乏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战略认知。这些偏差与误区导致了素质教育制度缺乏保障,没有系统的工作落实,打消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积极性,不能够形成浓厚的人文氛围。这种现状是人文素养的缺失、更是科学素养的缺失。
(二)人文素质评价标准不够规范
针对当前社会发展现状来看,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人们热切关注的话题,人文素质的培养日益凸显。高校教学课程的构建是教育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学生养成良好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目前,高校对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普遍偏少,课堂内容比较枯燥,形式化教学现象严重,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不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高校课程的设置缺乏系统性与规划性,评价标准也比较随意。课程设置的弊端与评价机制的不完善,严重阻碍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使大学生素质教育出现瓶颈。
(三)优质教师资源缺乏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正确引导者。目前教师整体素质低下已经成为当前解决高校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许多教师文化知识不足、人文知识薄弱,对人文科学与自然学科区分不清,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缺乏真诚度,注重追求个人利益。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其教师是教育革新的开拓者,由于长期的人才专业化导致了人文素养教师明显减少,阻碍了高校教育的有效开展以及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三、大学生素质教育提升的有效路径
(一)强化素质教育理念
在高等院校办学中,教育理念已经成为重要的指导思想教育理念。教育理念会对教育行为起到指引作用。所以,要求不断强化素质教育理念,充分挖掘大学生人文知识内涵,加强课堂素质教育内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高校管理者要能够认识到人文素质与科学素养之间的必然联系,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不断整合大学教育模式,促进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确保学生人文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二)制订专人组织的学分管理制度
首先要建立可操控评价体系,确保素质评价的公平客观性。该体系的建立要以学生为主体,彼此监督。其次需要对素质拓展教育与日常教育之间进行融合,统一纳入到学校的考核工作中,最终形成既保证基础教学又独具特色的拓展教育体系。最后,对学分制度进行详细制订,结合高校的自身发展目标与学生的实际特点,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完善学分管理制度、预警机制等重要制度。
(三)加强学生自主就业能力培养
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将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落脚点。所以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高校要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规划,加强素质拓展训练,以素质拓展为载体,来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将学生自身的管理组织与高校的管理制度相结合。学生也要注重活动开展过程中的针对性,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素质拓展的进行,使学生的综合实力得到提升,进而加大学生就业率。
(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等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不仅仅要注重理论,一定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即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避免教学流于形式。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载体,能够促进学生明确人文追求目标。因此,学生要结合自身特点,准确将人文理论向实践转化,掌握科学的分析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正确认识自身的不足,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高等院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提高学生人文理论与人文实践相结合的自觉性,形成对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大学生素质教育案例分析
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要重点增强针对性与时效性。高校在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每学期要组织班主任或辅导员开展工作经验交流会,组织学生到各个班级、宿舍等进行参观学习,取长补短,定期公布班级各项常规工作的考核进展,力求从形式以及内容方面来提高素质教育的时效性,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合理运用树型教育
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来提升。班主任可以运用树型教育来积极组织学生接受素质教育。树型教育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代企业文化、为人处世道理、心理健康咨詢以及职业道德素养的教育。即以树型的教育结构为基础,对实际学习情景进行模拟,将素质教育融入到主题教育活动中,让学生不仅学会学习,更学会做人,使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吸取经验,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最后,通过对树型教育成果的汇报来体现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效果。
(二)对大学生进行学雷锋志愿活动开展
学雷锋志愿活动始终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将爱心奉献、助人为乐、感人社会的教育主题融入到德育社会实践中,带领学生走进周边社区,为社区老人提供家政服务,参与社区文化演出,通过志愿服务来丰富学生的大学生活,使学生体会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以实际行动来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行程。还要大力倡导做好事、当好人的价值取向,定期组织学生到老年公寓开展志愿者活动,通过关爱老人的实际行动来感化身边的每一个人。此外,还可以通过在校生献血活动来唤起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无私奉献意识。
(三)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高等院校每年要举办“青春正能量”主题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梦想放映室”电影节等,以丰盛的艺术大餐来检阅高校师生的精神面貌与综合素质。大学校园可以组织举办校园主持人大赛、书法大赛、摄影大赛、校园舞蹈大赛、征文大赛、学生宿舍文化展览、艺术作品展览等多项文化艺术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能力、展示才华的空间与平台,促进校园和谐建设。
五、结语
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与未来教育发展的根本趋势。因此,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文化理论的传授,更要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马建军,周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灵魂[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6).
[2]李永山.大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5(11).
[3]徐涌金,郑磊.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的有效路径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4(3).
[责任编辑 张翼翔]
作者简介: 王堃(1985.6— ),女,汉族,湖北武汉人,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药物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