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
2019-04-10杨云
杨云
【摘要】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高中古诗词教学要立足根本,从赏析意境营造的艺 术、领悟古诗词中的人生哲理和赏析字斟句酌的特色三方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古诗词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凝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深远的内涵对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一、拓展思维,提升思维品质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
在古诗词学习中,学生可以了解汉语言发展历程,掌握汉语言的特点及使用技巧,增强语言组织和应用能力,打造自身独有的语言体系,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这就需要高中教师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理解、鉴赏、交流,结合自身阅读体悟,加深对古诗词的解读,从而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依托古诗词教学,掌握创作规律,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应掌握鉴赏古诗词的规律
古诗词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表情达意的语言体系,要想真正读懂古诗词,就必须走进古诗词,把握内在规律,用心揣摩,才能吸取古诗词的精髓,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朗读古诗词时,首先,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再现诗词描摹的画面以及所营造的意境,从而感同身受地理解诗歌。例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描述了一位游子漂泊他乡的画面:在晚秋的清晨独自赶路,听着鸡的鸣叫,看着已经西落的残月,板桥上的霜路上鲜有人迹,槲叶落满山路,枳花映亮了驿站的墙面,描绘出一幅静谧寂寥的早行图。学生可以由此感觉到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感。
其次,要知人论诗,通过大量的阅读比较,总结出诗人写作的整体规律。每一首能够传诵至今的诗歌都是经过历史长河洗礼,能够体现诗人独特的情感体悟与独有的谋篇布局,充满了诗人的创造力,从诗歌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诗人的字斟句酌,感知整体布局的巧妙以及细腻的情感表达。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通篇借助梦境描写天姥山雄壮气势、缥缈幻境的美好,一方面有对仙境美妙风光的向往,更多的是借以反衬世俗的黑暗,表达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豪情,彰显独立的人格与个性。在阅读时不能被题目迷惑,误以为这是一首惜别之词,而应该了解其豪放飘逸的写作风格,方能准确理解与体会本诗的主旨。
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还应该知世论诗,注意联系诗人写作的背景以及诗人的经历,这样才能感受到诗人的心境,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例如韩愈著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讲述自己贬谪途中,面对前来送行的韩湘,说出了“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关于这首诗,学生要了解韩愈之前因谏迎佛骨,触怒唐宪宗,虽得好友力争,得以保全性命,仍被远贬潮州。本诗在鉴赏时要联系写作背景,才能真正读懂文字背后的凄楚与无奈。
(二)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1.赏析意境营造的艺术
我国古诗词营造意境讲究精确简练,例如“大漠孤烟直”中的“直”字以及“长河落日圆”中的“圆”字就充分地展示了沙漠中的恢宏壮丽的景象。古诗词讲究对偶,要求具有音韵美,例如“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这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用短短十个字营造出一幅早春江景图。一个“出”字和一个“渡”字,赋予物以人的性灵,呈现一种流动的美感,把早春万象更新、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诗人溢于言表的喜悦与兴奋,感动诗人观察的仔细与描摹的细致。
“自古逢秋悲寂寥”,自古以来很多诗人都钟爱“秋”,用各自的笔触写下了气象万千的“秋”:它是王勃笔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寥廓多姿,是杜牧笔下“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的洒脱,它是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不尽愁绪,是辛弃疾“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的悲壮豪情,更是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超世脫俗。对同一题材不同时代、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不同角度的描述,让学生领略到不一样的艺术风采。
2.领悟古诗词中的人生哲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 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从大词人的作品中摘引出三个句子来讲成就大事业、做大学问人的三重境界,其实也可以看作是对人生三境界的概述。第一层境界是对人生前途的迷茫,踟蹰不知路在何方;第二层境界是目标明确后,为实现目标不辞辛劳,锲而不舍,执着追求;第三层境界是历经周折与磨难,成功在不经意间收获。高中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借助古诗词中阐述的哲理,能够引领学生正确观念的形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让学生明白人生易逝,要注重当下,活出不一样的精彩;“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地面对人生风风雨雨的超脱,引导学生用一颗乐观的心看待挫折与磨难;“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展示的风骨对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3.赏析字斟句酌的特色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古人写诗多为有感而作,表情达意多含蓄委婉,诗人并不会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心境,而是将感情通过景物描写,借助典故等隐晦地表达出来。例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结,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忧心。而在他的《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中,“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移愁于景,层层叠叠的青山有如美人头上螺旋式的发髻,却似“献愁供恨”,毫无美意可言。诗人之所以面对美景有如此感慨,关键在于南望山河虽好,却仅存半壁,南宋统治集团面对失却的河山无意收复,这让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只能“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也“无人会、登临意”。诗人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抒发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阅读此类古诗词,对提升学生诗词鉴赏能力,更深入、透彻地去理解诗人的情感大有裨益。
总之,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教学的当下,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不仅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更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所以,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而且在陶冶情操、弘扬民族精神方面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悟古诗词的精神、领会古诗词的写作手法,提升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