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晚安,月亮》的儿童性

2019-04-10黎琴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复调儿童性互文性

黎琴

摘要:《晚安,月亮》由美国图画书界的先驱性人物玛格丽特和克雷门联合创作,是屹立于儿童图书界六十余年的经典之作。玛格丽特深入儿童的心理,从儿童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复调叙事和互文性叙事策略,为儿童创作了真正的属于儿童的具有儿童性的图画书。

关键词:《晚安,月亮》 复调 互文性 儿童性

《晚安,月亮》由美国图画书界的先驱性人物玛格丽特和克雷门联合创作,是屹立于儿童图书界六十余年的经典之作。自1947年《晚安,月亮》問世以来,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读它人眠。当时的成人们对《晚安,月亮》反应平淡,认为它不过是一本普通的睡前读本,这是成人们的惯性思维,而在为儿童创作或选择读物时,创作者或者选择者都会有意无意从成人的思考角度来创作或选择。即便是有意识取“儿童本位”的立场,或者采用儿童视角进行创作,读者选择的或者说创作者创作的某些儿童文学作品,更多是对儿童生活单向的反映,很少把儿童作为对外部世界的主动的观察者。很多书其实更贴近成人的品位,书中的儿童形象像是某个理念的符码。在这个惯性思维中,当时的成人并没发现《晚安,月亮》的神奇之处,在1947年秋季,销量不过六千本,到1953年,每年的销量都在一千五百本左右徘徊。

真正具有儿童性的儿童文学作品,不单取儿童视角进行创作,且应该是能契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并拥有孩子观察世界的感受,把握孩子当下的心理发展状况,又能巧妙地将成人世界讲故事的技巧融入其中,为儿童营造一个充满爱与乐趣的阅读世界。在20世纪40年代,真正走进儿童的心理,从孩子的心理意识角度进行创作的作家,大概也只有深造过幼儿教育与幼儿文学专业的玛格丽特《晚安,月亮》在1947年与孩子相遇。随着伴书长大的儿童为人父母后,20世纪60年代,《晚安,月亮》的销量渐渐多起来,到了60年代成为颇为流行的图画书。随着一批一批的孩子在长大,成为新生代的父母,《晚安,月亮》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与追捧,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累计销量超过了四百万,进入21世纪后则超过了两千万。可以说,是深爱儿童的玛格丽特创造了属于儿童的《晚安,月亮》,而不是坚持成人立场的作家对儿童生活的简单摹写。也正如创作了《好饿好饿的毛毛虫》的艾瑞·卡尔所说:“是孩子们选择了我们,不是专家们,不是图书馆员们,也不是老师们、奶奶们做出的选择。”是儿童主动选择了《晚安,月亮》,而不是成人选择了《晚安,月亮》。

一、彩色与黑白建构的儿童性复调叙事

幼小的孩子通过故事来理解世界,理解生活的变化。“不管那故事是事实上存在过的,还是虚构出来的,他们几乎都是通过故事来表现自己,并通过故事理解他人的话语。”《晚安,月亮》作为绘本,虽然文字描述不多,但以图像的大小变化、图像色彩明暗间的转换的复调手法来讲述故事,同样让儿童享受阅读的快乐,获得心理的安慰。同时,在《晚安,月亮》中,玛格丽特巧妙地使用图像的互文,与另一本讲述母爱故事的《逃家小兔》联系在一起,为阅读过《逃家小兔》,但却是第一次看《晚安,月亮》的孩子铺垫了安全温馨的阅读前经验。

不同于其他儿童文学文本,图画书给予读者的是一系列分离的画幅,“每一幅画都包括对人物的描写,一般还包括对话。连环漫画读者必须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将这些画统一成一个整体,并创造出一个连贯的故事。”《晚安,月亮》并不是简单的图画书,而是借鉴了文字文本中巴赫金的复调叙事手法,在读者与作者的双声语中,最大限度地激活意指各异的声音,将作者与主人公始终置于紧张的动态关系中,从而使作品自始至终不存在“终结的、完成的、一次论定的语言”《晚安,月亮》存在三重叙事脉络:彩色的叙事脉络(读者的视角)、黑白的叙事脉络(绘本主人公小兔子的视角),彩色与黑色图像联合构成的第三重叙事脉络(读者与故事主角的意识互溶),三条叙事脉络彼此间独立或融合,创造一种开放性的多重阅读乐趣。

第一重叙事脉络,是读者视角的彩色图像叙事脉络。读者的意识状态相对于作者、人物及整个绘本世界而言,同样是对话性的。奇特的是,在《晚安,月亮》中出现了儿童读者和成人读者双重读者,对应于不同的读者,出现了融合在一起的又各有受众的叙事特色,形成双重的对话性。在《晚安,月亮》中,一开篇就用了描述性文字:“在绿色的大房间里,有一部电话,一个红气球,还有两幅画。”绘本中画出了绿色的房间,指向晚上7点钟的蓝色钟表、红色的气球、蓝色电话、没有点亮的黄色台灯,还有睡在床上盖着绿被单的小兔子(图1)。成人读者可能对黄、绿、红的色彩没有特别的感觉,但儿童读者可能会对色彩有自己的想法,鲜亮的颜色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画面中的细节也将吸引住孩子,六岁左右的孩子们会愿意停在这页中,拉着讲绘本的父母仔细找电话在何处,气球在何处,画在何处,而不单单是听过就继续下一页。

在第二张(图2)、第三张彩色画面中(图3)中,配合着文字:“有两只小猫,一副手套,一间玩具屋,一只小老鼠”,出现了红色的亮着灯的玩具屋,一黑一白两只小猫,一只小白鼠,一双粉红的小手套,指向7点10分的座钟,还有满满一架子书。孩子们也将着迷于彩色图画书中的种种细节,如同寻宝人在宝山中细细搜索。而时间不停变动的座钟,窗户外出现的一角月亮,也在巧妙提示成人读者:这是一个有着内在时间流逝的世界,吸引成人读者的注意力。

在第四张(图4)、第五张(图5)彩色画面中,“晚安,房间”文字出现,读者们尤其是儿童读者开始对整个房间说“晚安”了。此时,指向7点20的座钟,窗边大半个月亮也在提示成人读者和儿童读者,小兔子的世界里,时间正在走向深夜。

在第六张(图6)到第十二张(图7)的彩色画面中,读者们开始对房间中具体的事物道晚安了。随着向灯光、红气球、座钟、短袜等的道别,画面中的光线也越来越暗,儿童读者们也在颜色的渐暗变化中,一声接一声的“晚安”中,在声音与画面的双重暗示中,慢慢地进入了梦乡。而成人读者们发现,座钟的时间渐渐走向了8点,月亮高高地挂在天空,彩色画面中的世界有着自己的时间节点,感知着故事时间的流动。

猜你喜欢

复调儿童性互文性
我国儿童性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幂姆与文学作品互文性分析
关于初中语文互文性阅读的教学思考
基于物型文化的校园文化构建
儿童性教育走上前台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要重视其“儿童性”
《洪堡的礼物》中复调特征研究
红楼若梦,游园乍惊
宗教音乐人
论《穷人》的复调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