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家长教育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2019-04-10边玉芳田微微

中国德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家长孩子教育

边玉芳 田微微

《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是我国家庭教育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报告。该报告显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问题依次是家长关注与孩子期望家长关注的“错位”、家长在言传与身教间存在较大差距、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过少。

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人,关注家庭教育的前提就是要关注家长教育。在新的时代下,许多家长发现自己对如何教育好子女感到不知所措、有心无力。因此本文从家长教育的重要性出发,以《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中呈现的结果来揭示家长教育的三项重要内容,以及通过何种途径来更好地落实家长教育,以期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开展家长教育,提升广大家长的综合素质。

一、家长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接触最早的一种教育,也是影响最深远的教育之一。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体现在当下,更体现在未来。良好的家庭教育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决定着家庭教育质量的好坏,正如孙云晓所说“家庭教育指导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质”。也就是说,家长既是一种身份,也是一份工作。要做好这份工作仅凭借祖辈的经验和大众化的认知是无法满足需求的。正确的家庭教育背后蕴含着其内在逻辑和科学规律,需要家长合理、有效地运用这些内容来帮助自己,才能更好地教育子女。由此,家长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家长教育主要指由其他家长教育相关人员对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方式、行为进行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家长更好适应家长角色,承担家长职责。从家长教育的内涵中我们可以看出,该教育的对象是家长,目的也是培养家长自身的能力,家庭教育状况则是家长教育效果的重要体现。良好的家庭教育离不开家长教育,有效的学校教育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因此家长教育是指有目的性、专业性、系统化地帮助家长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系统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方法,时时处处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那么,从哪些方面来对家长进行教育,就需要从家庭教育的问题入手,需要通过对实际调查的家庭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客观地了解当前家庭教育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填补家长自身能力的缺口,找到家长教育的落脚点。

二、家长教育的指导内容:基于《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

为了了解家庭教育的现状,本课题组对全国范围内中小学生进行调查,该调查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25个区县,共计四年级学生11万余名、八年级学生7万余名及其班主任3万余名,调查结果具有全国代表性,在2018年9月,基于调查数据正式发布的《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1]是我国家庭教育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报告。在此《报告》中客观呈现了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孩子作为家庭教育的对象,通过调查孩子对自身家庭教育的评价,可以客观地反映出家庭教育的真实情况。从根源处发现问题,才能一步一步抽丝剥茧,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基于《报告》中呈现的家长、家庭问题,本文从探究家长教育内容的角度对其中的部分结果进行深度解读发现:

1.家长关注与孩子期望家长关注的“错位”

《报告》中显示四、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最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79.8%、79.9%)、身体健康(66.6%、66.5%)、人身安全(62.2%、52.2%),报告关注这些方面的人数比例远高于关注道德品质(25.3%、30.7%)、日常行为习惯(15.2%、18.7%)、兴趣爱好或特长(10.8%、7.1%)、心理状况(6.5%、11.1%)的人数比例。而四、八年级学生最希望家长关注的内容则存在较大差异,四年级学生最希望家长关注的三个方面分别是学习情况(49.3%)、身体健康(45.1%)、人身安全(40.4%),八年级学生最希望家长关注的三个方面分别是兴趣爱好或特长(60.3%)、心理状况(39.9%)、身体健康(38.4%)。

从结果中可以分析出:(1)家长对学生关注的内容并未随着学生年级的发展而产生变化。家长对孩子不同方面的关注程度侧面反映了家长的重视程度,这说明大多数家长仍然最看重孩子的学习情况,将成绩看作孩子发展中最重要的内容,过度的关注会无形中增加孩子的压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反抗、厌学等不良现象;(2)家长存在“重智轻德”“重身体轻心理”的倾向。家长们普遍都认为孩子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时一些小病都要马上去医院检查,但很多家长却很难重视孩子的心理状况,甚至还疑惑“孩子每天就只是学习,需要做什么、吃什么我都满足他,他还有什么不开心的”,这也侧面反映了很多家长并不具备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能很好地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和需求;(3)家长关注和孩子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小学阶段,孩子的自主意识尚未发育完全,没有自己的目标,因此会将父母的期望转化为自己的目标,所以父母关注什么孩子就做什么。但到了初中阶段,学生进入青春期,开始明白自己真正的需求,此時父母的“错位关注”只会让学生觉得家长不理解自己,从而产生矛盾,这也是很多家长说“自己孩子小学时非常听话,到了初中却特别叛逆”的原因之一。

2.家长在言传与身教间存在较大差距

《报告》中显示有两成以上的四、八年级学生报告家长在孩子面前作出不良行为示范,如不讲诚信、不讲礼仪、不遵守公共规则等,23.7%的四年级学生和28.6%的八年级学生报告家长经常在自己面前表现出一种或多种不良行为。八年级学生报告家长曾经在其面前表现出多种不良行为的人数比例比四年级高出10个百分点以上。

从结果中可以分析出:(1)部分家长在孩子面前有过不良行为表现。家长是孩子学习的主要对象,孩子的很多行为表现就是反映家长的一些行为举止,一些家长虽然在语言上告诉孩子什么行为是不对的、不礼貌的,但在自己身上却并不受约束,这种前后不一致的表现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混淆,不知道如何做是正确的,而且往往身教比言传对学生的影响更大,因此学生可能会通过家长不良行为表现来构建自己错误的行为规范;(2)八年级学生家长的不良行为表现更明显。这个不一定是因为家长在孩子的初中阶段表现更差,更可能是因为孩子随着年龄的增加,对家长行为的辨识度有所提高,能够很好地分辨不良行为,或者是初中生更多用“批判”的眼光评价他人,不再盲目认同,从而对父母的负面评价增多。因此在初中阶段,学生会反驳父母,认为父母都没办法做到就没资格管自己,导致亲子之间冲突不断。

3.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过少

《报告》中显示部分学生报告家长不尊重自己,如19.3%的四年级学生和18.8%的八年级学生报告“家长要求我做某件我不愿意做的事情时,从不会向我耐心说明理由”。部分学生报告家长从不或几乎不与自己进行沟通,如25.1%的四年级学生和21.8%的八年级学生报告“家长从不或几乎不花时间与我谈心”。学生报告家长学业卷入程度低和较低的人数比例在四年级有三成以上,八年级有近五成。

从结果中可以分析出:(1)家长参与孩子学习、生活的情况不足。家长走进孩子的学习、生活是增进亲子关系,加强情感联结的重要方式,一些家长并没有作好迎接孩子的准备,在和孩子相处方面表现冷淡,仅保证孩子吃饱穿暖,但缺乏情感的交流和建设,这样会让孩子无法感受到来自家长的爱,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均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2)家长没有掌握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长在和孩子的交往中,不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也可能会让孩子的感受不好,如孩子没有感受到家长的尊重,家长只是一味地使用命令、要求的口吻和孩子说话,会让孩子感到不平等,从而放弃表达自己的想法,仅口头上答应父母的要求,但心里其实非常抗拒,这样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恶性循环,孩子和家长会走得越来越远。

(二)基于问题反思家长教育的内容

基于对《报告》中数据的解读发现,当前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而在这些问题背后恰恰反映了家长教育需要去关注哪些方面。以下是针对上文解读的三个家长问题,来详细阐述当前家长需要去了解和学习的几个方面:

1.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

当一对夫妻有了自己的孩子时,他们就被动地成为家长,这种突然的身份转变使得一些人并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因此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家长就需要其自发学习和主动获取知识,了解孩子从出生到成长各个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严格遵循成长规律进行教育。明确各个阶段需要关注孩子的哪些方面,满足孩子的何种需求,等等。如6~12岁的学生,他们还处在崇尚权威的阶段,比较听家长的话,此时家长可以积极主动地教授孩子一些处世方式、文明礼仪,对孩子的学习抱有鼓励的心态,孩子就可能会按照家长期望的方式成长;在12~18岁的阶段,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其大脑和身体的发育也逐渐成熟,不再是父母眼中的“乖宝宝”,他们开始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因此家长要转变和孩子的相处模式,并从对孩子的外在关注逐渐走向孩子的内心,了解他们心中的想法,并成为孩子的倾听者和知心人。家长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职位,需要多专业知识的结合,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同时更要学会如何把理论知识和道理转化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和与孩子的相处之道,拉近和孩子的距离。

2.做到以身作则

许多家长会说,和孩子耐心地讲道理,但孩子却“油盐不进”。此时,家长可能需要反思自己是否在孩子面前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在《报告》中也发现,在四、八年级学生选择的榜样中,父母居于首位,这就说明孩子心中最重要的榜样是自己的父母,并将他们作为自己成长的目标。因此,榜样自身的好坏就成为了崇拜者未来发展的缩影。此外,调查也发现,四年级学生报告家长的不良行为的多少与选择父母作为榜样没有关系,而到了八年级,则父母表现的不良行为越多,父母成为学生榜样的比例就越低。这也说明在小学阶段,孩子无法对父母的行为进行批判,只会盲目地学习和模仿。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开始批判父母的行为,知道父母的一些行为是错误的,不能效仿,此时的家长更不能放任自己的行为表现。虽然孩子能够判别对错,但频繁地在孩子面前出现不良行为,会让孩子将家长的缺点放大,从而影响家长在他们心中的印象,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和睦。因此无论是什么阶段,家长都要规范自身行为,为孩子树立优秀的榜样。

3.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的方式并不是在成为家长的那一天就自然而然掌握的,所有的知识都需要家长花费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当成为一名家长时,就好像处在攻读一个博士学位的入学阶段,接着家长们将自己学习和研究的方式、方法应用到子女的身上,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毕业实验,当孩子长大成年,也就预示着家长的实验结束,而子女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就决定着这次实验的成功与否、家长是否能够顺利毕业。因此,学习正确的教育方法并没有想象中简单,家长要不断从书本、相关讲座、培训中学习科学、有效的教育理论,还要根据自身家庭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来提升自己的教育本领,提高专业素质,以自身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影响并帮助孩子养成好思想、好品格、好習惯,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三、家长教育的落实途径

了解了家长教育需要关注的内容后,那么,家长教育要如何落实下去,真正帮助家长们提升自身的素质和教育水平呢?教育部在2015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各地教育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行政区域内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该格局也同样适用于家长教育,即家长教育的落实途径是多方面的,包括政府部门、中小学校、社会支持和家长自身等多种渠道。

(一)政府层面落实策略

政府层面应设立家长教育的系列指导方案,内容应可操作、易落实、更具体。如要求各地方重视家长教育,将其作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各中小学校对本校学生的家长肩负起教育的责任,当地教育部门则要关注所有学生的家长群体,制订切实可行的家长教育计划和方案,并加入工作安排的重要日程。此外,政府也要提供确保方案顺利实施的保障计划。首先,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家长教育开展的稳定性。其次,地方教育部门应建立专门的家长教育小组,来负责本地家长教育系列工作,如研发家长教育的系列课程,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家长,教授家长了解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家长最恰当的教育方式,满足家长在当前阶段的实际需求,还需要编制家长教育教材和配套学习材料,讲述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解决家长们因各种原因无法及时参与课程的困难。最后,配备切实的评价和监管机制,从家长教育的规划、实施过程、结果反馈等多个方面去督导和监管实施工作,保障工作落实并有效开展,对表现较好的家长教育做法和家庭案例进行推广和宣传,发挥带头作用,充分调动行政部门、学校和家长的积极性。

(二)学校层面落实策略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两个重要场所,但两者对孩子教育的角度和目的却有所不同,因此两者之间相互合作可以帮助双方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变化,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学校可以借助自身渠道的多样性、组织的便利性、人才的专业性等优势,开展家长教育相关活动。第一,依托多种家校沟通的渠道。学校可以借助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等渠道,召集家长参与家长教育的专题讲座和教育咨询,有效解决家长的困惑,为家长传达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有效的教育方式,帮助家长了解最前沿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也加强家长对孩子的了解,如掌握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解读孩子行为背后原因,做到读懂孩子。第二,组织多样化的活动。鉴于每个家长的情况不尽相同,需求也千差万别,因此活动时间、内容、形式等都不宜固化。时间可以选择家长们休息的周末或者是工作日的晚上,也可以将活动录制下来,发给未参加的家长们进行学习;在内容方面要依据家长们的需求随时进行调整,这样也会增加家长们的兴趣,更好地接受学校的安排;在形式方面,在知识性的讲授上可以增加互动,或者开展经验交流、辩论、工作坊等一系列相关活动,灵活的课程方式也可以增加活动的吸引力。第三,发挥班主任等专业人士的能力。班主任作为和学生接触最频繁的一类教师,其自身就是向学校传达家长需求和向家长传达学生表现的重要途径。他们与家长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和对象,但却具备着家长不具备的专业方面的知识,因此班主任是家长教育的重要人选,他们可以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学习和学校生活中的苦恼,指导家长如何和孩子进行沟通,尤其是对于比较敏感的青春期学生,班主任要和家长一起成为学生最亲近的人,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注意他们出现的情绪波动和行为异常表现,帮助学生们健康、顺利地度过青春期。

(三)教育科研工作者和相关专业机构层面落实策略

高校的教育科研人员是掌握着最前沿、最科学的家长教育观念和方法的群体。他们对教育理论的研究、教育方法的探索对指导家长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科研人员可以通过申请家长教育相关的课题项目,对家长教育的内容、途径、当前问题及应对策略等进行追踪研究和深度分析,进行大样本、大规模的测评调研,并深入到家庭中收集优秀的家长教育案例,梳理其背后存在的逻辑规律,通过真实的数据和生动案例总结出指导家长教育的理论,保证理论的实用性和正确性,获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之后可以和相关的专业机构进行合作,共同建立家长教育的专业指导团队,保证团队中的成员均具有专业的家长教育知识和实践经验,并将研究成果进行应用,如将研究成果撰写成文章进行发表、通过媒体进行宣传,借助互联网平台研发网上课程,在中小学开办讲座、举办学术论坛、学术研讨会等,成为学校开展家长教育的有力后备军和专业团队,将新的家长教育理念和方法传达给家长,也可以建立一些沟通渠道和平台,为家长们答疑解惑,帮助家长实现教育技能的提升。同时,家长的反馈也可以引发对研究的再思考和再探索,能够帮助研究人员和相关专业机构将研究成果进行完善,拓宽家长教育的研究视角和深度。

(四)家长层面落实策略

一个完美的教学计划,如果学生不学,那么就无法发挥任何效果,因此家长教育成功与否还要取决于家长自身的主动性。家长本身要作好受教育的准备,并且明确家长教育的目的是实现自我的成长,促进自身发展。一些家庭教育问题实际上是家长自身的问题,因此家长要明确自己需要走进孩子的世界,以孩子的视角来和他们交往,了解不同阶段孩子的所想所需。此外,还要成为他们优秀的榜样,言出必行,教育孩子的话也是在教育自己,与孩子一起成长才会让孩子信服。更重要的就是不要用自己老一辈的经验或自己在小时候被教育的感受来教育下一代,所处的时代不同,家长需要去吸收更多新的知识,了解当前适合孩子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因此,就需要不断寻求外界支持来充实自己的阅历,丰富自己的见识。阅读相关书籍是一种最常见并实用的方式,很多家长由于快节奏的生活很难静下心来读书,从书本中去获得知识,所以建议家长可以和孩子设定家庭读书时间,既可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自身也能收获更多的知识。此外,家长们也需要走出去参加一些家长教育的讲座、活动,一场优秀的讲座会让家长们受益匪浅,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困惑,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充实自己。最后,在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和理论后,家长们还需要基于家庭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应用,使其更契合自身,找到一套独一无二的学习方式,帮助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子女创造更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

參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等.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R/OL].(2018-09-27)[2019-01-20].http://cicabeq.bnu.edu.cn/shtml/3/news/201809/961.shtml.

【边玉芳,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协同创新中心,教授;田微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协同创新中心】

责任编辑︱秦 岩

猜你喜欢

家长孩子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家长错了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孩子的画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