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长应把握亲子关系中的亲密感和距离感

2019-04-10彭妮娅

中国德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距离感夫妻关系子女

亲子关系不仅是极具亲密感的关系,同时又是一种有距离感的关系。随着孩子生理和心理的成长,自我意识的萌发使得他们追求独立自主,甚至出现叛逆,与家长的距离也越来越远。而随着求学、求职等身份转变,子女与家长的距离会由心理疏离变为现实的空间距离。不论哪一个转变对于家长而言都是考验,家长应该认识到,亲子关系本来就是一种亲密又疏远的关系。

虽然家长“上岗”前不需要考核,但是“上岗”后却时时面临着考验。想要成为合格的家长,必然要在与子女共同成长的过程中经历千锤百炼。正是由于家长身份获得的“易”和其权利义务行使起来的“难”同时存在,才使得家长教育的意义愈发凸显。

说到家长,通常有两种解释,一是指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二是指一家之主。本文想要讨论的家长则主要是父母,指由于生育以及婚姻或收养行为而获得的、相对于“子女”而言的一种“天赋”身份,前者指亲生父母,后者指继父母或养父母,而不论是来自于血缘的还是法律上的家长身份,都应承担起相同的权利和义务。笔者认为,良好的家长教育要教会家长获得应有的素质和品格,处理好养育子女的亲密感和距离感。

一、家长应把握亲子关系中的亲密感

从某种意义上说,子女的生命是由家长“赋予”的,在新生命诞生之初,家长担负着子女生存和生长的基本责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孩子唯一可以信赖和依靠的人是家长。亲子关系的亲密感来自于家长抚育子女的行为和日常情感的交流,主要萌生于原始的动物性,发展于后天的社會性,应靠家长的爱和责任来建立。身为家长,应担负起与子女建立亲密关系的责任。

(一)关爱照料子女使其身心健康成长

家长建立与子女的亲密感首先要关爱照料子女,满足其成长的基本需求。孩子的成长需求可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来保障。生理需求主要指吃饱、穿暖、健康、安全等,需要家长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精心看护来满足。尤其在子女的婴幼儿时期,其吃喝拉撒都离不开家长。到了童年时期,安全又成了第一要务。一对夫妻长期多次暴力殴打八岁女童;一位父亲听信偏方将绣花针插进女婴身体里;一位母亲带孩子在泳池游玩时,只顾低头看手机而导致孩子溺亡;父母带三岁男童逛商场,由于疏忽大意使得男童坠楼。这些有意或无意导致的悲剧,都反映了家长在满足子女照管需求上的失职。

随着孩子的成长,仅有生理健康已不能满足其情感发展,他们还有更深层次的情感需求,即来自父母的关爱、陪伴。这时家长需要扮演老师、玩伴、朋友等多种角色,满足其心理成长的需要。对于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而言,父母的陪伴成了奢侈品,而外出务工人员也有他们的辛酸之处,曾经“我抱着砖块就不能抱你,放下砖块就不能养你”的独白让人伤感和无奈。虽然我们肯定他们义无反顾、外出工作为子女提供物质条件的责任感,但是我们也为孩子在成长中缺少了家长的陪伴而遗憾。对于子女的情感需求,家长们应该尽力争取,在物质条件有所好转的情况下,尽量满足。

(二)建立健康、良好、稳定的家庭关系

家长建立与子女的亲密感应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创造健康的家庭关系。健康的家庭关系除了包含上文所说的亲子关系外,还有夫妻关系和其他家庭关系。夫妻关系是先于亲子关系存在,同时又容易因为亲子关系而被忽视的一种关系。它对于家长与子女亲密感的建立具有基础性、协同性、兼容性的作用。一般而言,男女由于相识、相恋,到组建家庭,相处和磨合会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夫妻关系,而首次打破这种和谐稳定的相处模式的大多是孩子。由于孩子的出生,以往的平静安稳要接受很多挑战,而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夫妻的情感交流渐渐被忽略,一切都是围绕孩子的需求,同时由于双方观念的差异甚至会出现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对夫妻关系的忽略恰恰是亲子亲密关系建立中的一个大误区,因为良好的夫妻关系与健康的亲子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首先,和谐恩爱的夫妻关系,能带给孩子不可替代的安全感和信赖感,强化亲子关系的亲密感,有利于孩子理解如何爱与被爱。其次,稳定的夫妻关系,是稳定的家庭关系的保障,原生家庭能影响孩子的情感发展和人格健全。再次,健康的夫妻关系,能为孩子上好情感教育第一课。

另外,除了夫妻以外的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非常重要,处理好小家和大家之间的关系,也是对于家长的一个要求。像婆媳矛盾、姑嫂矛盾等大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也会对亲子关系造成影响。一对夫妻争吵后,舅舅藏起外甥制造孩子失联的假象,引发了警察和多地网友共同寻找,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还将家庭矛盾上升到了社会矛盾,也给孩子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心理阴影。这便是由于家长没能处理好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造成的乌龙事件。

二、家长应把握亲子关系中的距离感

亲子关系不仅是极具亲密感的关系,同时又是一种有距离感的关系。随着孩子生理和心理的成长,自我意识的萌发使得他们追求独立自主,甚至出现叛逆,与家长的距离也越来越远。而随着求学、求职等身份转变,子女与家长的距离会由心理疏离变为现实的空间距离。不论哪一个转变对于家长而言都是考验,家长应该认识到,亲子关系本来就是一种亲密又疏远的关系。

不同于上述亲密关系建立困难的父母,大部分家长在亲子亲密关系的建立中都表现良好,而亲子关系的距离感是更多家长需要适应的。正如纪伯伦在《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中所说,“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部分家长由于在子女身上倾注了太多的情感投入,容易对子女百依百顺,或将子女当成自己的拥有物,不允许子女有任何违逆自己的行为和想法。而这种溺爱、占有欲和控制欲,则是在亲子关系中应该避免的另一个极端。家长们应该学习龙应台的理解,“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亲子关系中,距离感的建立和适应也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合适恰当的距离感需要家长处理好几对矛盾。

(一)培养孩子与成就自我的矛盾

因为培养孩子而放弃自我发展是很多家长容易陷入的第一个误区,而亲子关系的距离感则要求家长不以牺牲自我为代价来成就孩子,而是应该发展自我、成就自我来激励孩子。

首先,从人的个体发展与社会认同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获得认同的需求,每个人都有追求梦想的权利,不应因为任何人任何事而被剥夺,不论该需求的剥夺是出于被动还是主动。很多家长以牺牲自我来培养子女,最常见的就是为了照料孩子而放弃职业追求和个人时间。虽然一开始大多能顺利过渡,但由于个人追求的缺失,和孩子的发展与期望之间的差距,会使得不少家长怀疑最初的选择,久而久之开始患得患失,最后会由一开始的欣然接受、以此为荣慢慢变成牢骚抱怨、心怀不满,这显然与这部分家长的初衷是大相径庭的。换言之,即便家长的自我牺牲换来了子女的发展,由于家长的个人成就为零,从家长和子女的成果总和来看,仍是不具备效率性的结果。

其次,相比于牺牲自我,家长有个人的追求和成就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在孩子的成长中,榜样在他们认识自我、寻找兴趣、确定目标,并为之奋斗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想象一下,一边是自信开朗、积极上进,个人职业发展良好、颇有成就,有健康的兴趣爱好,为人处世轻松平和的家长,一边是灰头土脸、深沉阴郁,没有职业规划和发展,没有个人爱好和追求,对子女步步紧逼、自怨自艾的家长,哪位家长对于孩子的成长更为有利,显然是前者。

因此,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不要过于“委曲求全”,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给予孩子充分的空间,关爱他们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獨立性,关注孩子身心健康的同时关注自我发展,与孩子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二)子女意愿与家长投射的矛盾

通过子女来达成自己喜好和心愿是家长容易陷入的第二个误区。最常见的就是在子女的兴趣培养、学业方向选择上,家长依据自身的兴趣和想法替子女“包办”的现象。更有甚者,一些家长在子女的职业、婚恋选择方面,都横加干涉。而明智的家长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与选择,将自身意愿与子女意愿分离开,而不是将自身意愿投射到孩子身上。

家长为什么不应将个人意愿投射到子女身上,有几个原因。首先,子女是具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个体,有发现自己的兴趣、决定学习专业、选择职业方向、走上人生道路的权利。家长可以协助子女发现和选择,或者在子女询问的时候提供自己的意见,但是切不能代替,更不可强加。“你虽然了解我,但你不是我。”家长不应剥夺子女决定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利。其次,适合家长的未必适合孩子,经验主义未必是正确的。有一些家长,子女想学书画,但是家长偏要让他学唱歌,理由就是“我当年就唱歌很棒,要不是你爷爷不同意,我很可能就成专业歌手了。你肯定也适合唱歌。”这就是用一个遗憾来制造另一个遗憾的例子,也是用经验来误导现实的典型。再次,子女没有替父母完成人生轨迹的义务。有些家长,自己的人生中某些方面出现了偏差、留下了遗憾,却认为子女是自己“重来一次”的机会,否则就是“不孝顺”。曾经有家长偷改子女的高考志愿,最后子女如家长所愿上了家长心仪的专业,却由于不适合而难以学有所成,或者子女完成了家长的心愿,子女自己的心愿却只能再次靠子女来完成,如此重蹈覆辙。

对于子女意愿,家长应秉持着“距离感”的原则,避免将自身意愿投射到子女身上。一是充分尊重子女的思考和想法,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提醒、建议,切勿使用家长权威,代替包办。二是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想法自己完成,自己的梦想自己实现,自己的遗憾自己弥补,家长和子女皆是如此。除了互相鼓励,各自精彩,在追求梦想这条道路上,别无他法。

(三)无限期望与有限能力的矛盾

对有限的能力给予无限的期望是家长容易陷入的第三个误区。一方面,是对子女的学业和发展期望太大,超出了其能力范围;另一方面,是对自身提供物质条件的要求太高,超出了承受水平。这些误区往往造成逼迫子女和逼迫自我的后果。

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期望子女有所成就的同时更要认清现实,避免给自己和子女施加不必要的压力。现在有一些小学生的课外辅导班日程表让人咂舌,不仅周末两天都占满了,就连平时的晚上也有课程。而这种安排除了受环境影响,有跟风的“剧场效应”以外,更多的是出于家长过高的期望和焦虑。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更好的学校,以后找到更好的工作,取得更高的成就,不惜在孩子小小年纪时就提前“上战场”,似乎丝毫的松懈都会导致落后,这样让本应享受轻松美好童年的孩子苦不堪言。

除了对子女有过高的期望以外,一些家长也为了给子女创造好的条件而过度消耗自我。孩子上各种培训班的学费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都是一种经济负担。尽管如此,家长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不能减少给孩子报补习班的数量。另外,部分家长对学区房的趋之若鹜也是一种近乎残酷的自我逼迫。若价格上千万的学区房对于家庭的经济能力来说不构成负担,那自然可以买,也不应遭受旁人任何非议。但是一些家长宁愿背负着高额贷款,每月工资还了房贷以后所剩无几,甚至入不敷出、举家借债,也要给孩子买一个学区房,这种压力便是对自己过分逼迫所致。

殊不知,孩子有自身的天赋和资质,不会因为家长过高的期望而改变。而家长逼迫自我的同时也无形中逼迫了孩子,只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笔者始终相信,个人的成长成才主要依靠内因,孩子的天赋和努力是成功的主要因素,补习班和学区房都是外因,不起主要作用。家长应该让孩子明白,“你的成才要依靠你自身的努力奋斗来实现,与我的牺牲和投入没有必然联系。”

不让家长对孩子有过分的期待,并不意味着家长对孩子放任不管,让其随波逐流,而是应正确客观地认识孩子,巧妙有效地激励孩子。除了达到基本的学业要求,端正做人、明白做事以外,如果孩子有某方面的天赋和长处,家长可以提供条件去培养,并告诉他,任何成功都要靠自己的努力来获得。

综上所述,家长与子女的关系是维系一生、难以割舍的关系,家长与子女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靠家长把握好亲子关系的亲密感和距离感。当家长从忙碌的长辈变为亲密的朋友,从监督子女成长的管理员变为带领孩子探索的领路人,从高高在上的权威变为平易亲和的榜样,家长与子女的相处将会轻松愉悦、积极健康,亲子关系必将开出最美的花朵。

【彭妮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与改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秦 岩

猜你喜欢

距离感夫妻关系子女
Tomb-sweeping Day
青少年散打运动员距离感训练策略
夫妻感情
地方台将观众变为用户的作为与成效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江国香织文学中女性的孤独
格斗中距离感之管见
你和猪什么关系啊
教育子女陋习
夫妻关系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