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作文“我想为你唱首歌”写作指导
2019-04-10刘腾辉
刘腾辉
【文题在线】
《端午的鸭蛋》是汪曾祺为故乡吟唱的一曲恋歌,《浪之歌》是纪伯伦为黎巴嫩高唱的一首赞歌,《醉翁亭记》是欧阳修与民同乐时的一支醉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送别好友时的一阙离歌……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首歌,它属于岁月,经了流年,铭刻记忆之中。
请以“我想为你唱首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请认真审题,明确题目中“你”所指的对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写作指导】
一、审清题意
“我想为你唱首歌”这个命题作文的表达主体是“我”,抒情的对象是“你”结合提示语的内容,我们会发现“你”可以指件物品、一处事物、一个人或一种动物等。只不过这个“你”应该与“我”关系密切,在遇见或交往中让“我”产生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才会让“我”迫切地想要为“你”唱首歌,来表达“我”内心的喜爱赞美、尊敏和钦佩之情。因此,这首歌应是“我”对“你”的一曲欢歌,一首高歌。
二、选材构思
“我想为你唱首歌”是一个比喻性的命题,为此,我们要学会化虚为实,化大为小,确定好“你”指称的具体对象,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来进行选材。如果是咏物,就要抓住物的外形特征以及精神内涵进行描写抒情;倘若是颂景,就要具体描绘景物的特点以及自己对景物的独特感受,来抒发心中的赞美之情;假如是赞人(或动物),就要抓住自己与其发生的一些难以忘怀的故事,来赞颂其精神品质。行文时可采用尺水兴波、欲扬先抑、一线穿珠或小中见大等构思方法进行。
三、表达真情
歌者,情之声也。积蓄在内心的情感,不吐不快,只有畅言表达,方能释放自己。“我想为你唱首歌”,“歌”重在强调我手写我心,吐露真情,重在畅谈实感,抒发自己心中的真切之情。因为情真意切方能感人,情到深处才会“想为你唱首歌”。
【佳作展示】
我想为你唱首歌
安徽省界首市顾集中心学校 张梦茹
我家有一个饭盒,现在已经很少见了。
说起这个饭盒,还得追溯到十几年前。
那时候,我刚出生。父母带着我背井离乡,来到了现在的城市。一同来的,还有那只饭盒。
它可是伴随了我的整个童年。
从我开始记事时,这个饭盒已不再像普通的饭盒那样,只是装饭。爸爸妈妈每天都会打开这个饭盒,我总是很惊喜地看着里面装满了钱。于是我央求妈妈给我买了一个钱包,只是我的钱包总是瘪瘪的,不像饭盒那样塞得满满的。那时候的我总是疑惑,难道饭盒里面住着一个神仙,会吐钱?那他能不能搬到我的钱包里来?
稍大些后,我总是喜欢站在爸爸身旁,看着他拉开抽屉,将饭盒拿出,然后慢慢数好抽屉里的钱,再按照顺序,整齐地摆放进饭盒里去。一旁的我,总会盯着爸爸的手,在心里跟着数,再瞟一眼爸爸的口型,如果数得和爸爸一样,我便会很开心。原来饭盒里的神仙,就是爸爸呀!此时,我多想为它唱首歌,唱出我心中的欢喜和快乐。
现在,我还能每天看到这饭盒,看着它历经十多年后的沧桑模样。
从前,它也有银白的外表,可现在竟是蓬头垢面了;从前也是亮得可以发光,现在,颜色黯谈无光不说,甚至还布上了黑黑的污垢,这一点那一块的,像是街头乞丐身上破烂的衣服似的。有时候,还真是想把它当垃圾扔了算了。
那时,我每天看着父母将皱巴巴的、浸了汗水的毛票,一点一点捋直了,整整齐齐地放进饭盒里去,至于为什么要将钱放进饭盒里,我也是不明所以。可就是这样,我从小看到了大,看着看着,也就认为这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把这个饭盒扔了吧。你看这儿都裂了,還这么脏,留着干吗呀!”我曾指着它,不止一遍地说过。
可父母总是笑笑,说道:“这么多年都用过来了,还在乎这个干吗啊!”
在昏暗的角落里,我甚至看不清父母的脸,只是觉得,他们越发苍老,他们的眼角像揉皱的纸满是沟壑。
爸爸是很老实的人,就像现在的这个饭盒一般,每天做着自己的事,本本分分。每当妈妈抱怨某人如何如何时,爸爸总会轻轻地说道:“管别人干吗呢,把自己的事干好吧。”他身上没有一丝一毫尖锐的气息,略微松弛的眼里有时也会布满血丝,一道道,延伸到内心深处,是沉重的责任。我想,沉重的饭盒就像是一首朴实的歌,简单又不失动听。
妈妈!则像是曾经的饭盒,闪着银白的光。开朗的她总是能和很多人聊起来,像是几百年不见的老朋友那样。她曾一度迷上彩票,不管三七二十一,逮到机会就要买,还总是两眼发光地对我说:“我要是中个五百万,成了富婆怎么办?哈哈哈!”这时候的她真的像个孩子。
如今,饭盒仍旧待在我家,像一首传唱不息的经典老歌,经了流年,深了亲情,淳了心田。
或许有一天,当我缓缓打开你一饭盒时,会惊喜地发现,你的里面装载了许许多多甜蜜的回忆,像是一首奇妙无比的歌,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定会在我的心头悄然蔓延。
[点评]
文章开头就交代“你”是一只铝制的饭盒,为“歌唱”设置悬念。接着宕开笔,回忆“我”小时候与饭盒的点滴故事,生动地传达了“我”对它的百感交集:惊奇、开心、厌恶和感动。特别是文章的后半部分,将父母比作今昔饭盒的模样,展现出饭盒在性格上与父母的相似点。文章结尾人称的变换,也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转折。在这个饭盒身上,沉淀的更多的是一种亲情之欢歌、家庭之笙歌和岁月之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