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美·诗意美·生态美
2019-04-10艾志杰
艾志杰
【摘要】 《最美的青春》是一部兼具劳动美、诗意美、生态美的主旋律青春剧。它以诚实劳动来书写工匠精神、终极关怀和开拓创新等新时代的精神品质,以詩意情怀来探索造型语言、叙事结构和艺术层次等多方面的审美价值,以生态美学来阐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自然辩证法,这对主旋律青春剧的美学建构来说无疑是一次有益的艺术探索。
【关键词】 《最美的青春》;劳动美;诗意美;生态美;美学建构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由巨兴茂执导、郭靖宇编剧的电视剧《最美的青春》于2018年8月1日登陆央视一套,该剧由承德广播电视台、完美建信影视和完美影视等联合出品,先后荣膺第24届华鼎奖多项提名和2018美国亚洲影视节金橡树奖“优秀电视剧”,并在豆瓣上获得了8.4的高分。电视剧以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原型传达“劳动最美丽”的新时代精神品质,并在诗意情怀的观照下探索电视剧的艺术审美价值,最终回到生态问题上阐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辩证法。该剧从不同维度呈现其劳动美、诗意美和生态美交相辉映的美学价值,集思想性、艺术性和哲学性于一体,不愧为一部不可多得的主旋律佳作,为主旋律青春剧的美学建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劳动美:新时代精神品质的影像书写
《最美的青春》之所以吸引人,在于它体现了一种劳动之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会上讲道:“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通过塞罕坝种树人的诚实劳动,该剧展示了工匠精神的薪火相传、终极关怀的内在转变以及开拓创新的辩证思考,以此实现新时代精神品质的影像书写。
劳动美,美在工匠精神与薪火相传的有机结合。工匠精神最早由当代企业家聂圣哲先生提出,并于2016年被李克强总理引入政府工作报告。在新时代语境下,工匠精神指的是一种体现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等的职业精神。《最美的青春》即通过塞罕坝第一代种树人辛勤劳动、耕耘树艺的造林故事,塑造了一批拥有工匠精神的群像。剧中,有冯程那样率先上坝、拓荒植树的“敢为人先”,有覃雪梅那样注重实验、科学育苗的“精益求精”,有于正来那样献身基层、躬亲实践的“爱岗敬业”,有赵天山那样勇于担当、保护队友的“铮铮铁骨”,有季秀荣那样脚踏实地、学习气象观测的“朴实勤奋”,有沈梦茵那样十月怀胎、奔走一线的“鞠躬尽瘁”,有魏富贵那样深居简出、坚守望火楼的“恪尽职守”……众多可观可感的艺术形象不仅丰富了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而且也引领了“劳动最光荣”的时代风气。可贵的是,电视剧通过细节描写,让这种以造林事业为己任的“工匠精神”薪火相传。如陈工临终前嘱咐冯程育苗才是根本之道,冯程等人给后代取名时都带有“木”字,新一代造林人实现塞罕坝百分之八十的森林覆盖率。因此,电视剧对工匠精神的多元阐释只是表面,其本质是为了传承和延续。只有代代相承,才能彰显劳动的力量之美,才能弘扬艰苦创业的塞罕坝精神,才能完成美丽中国的历史使命。
劳动美,美在自我意识与终极关怀的内在转变。从行动元来看,剧中人物来到塞罕坝并非完全自愿,冯程是帮助女友逃脱处分、季秀荣是上坝找大学生结婚、沈梦茵是家庭出身不好、孟月是服从分配、武延生是为了追求覃雪梅、张福林是躲避抓捕、李铁牛是想要谋个差事。无论是出于政治因素还是情感原因,电视剧有意突出他们上坝时强烈的自我意识,通过努力劳动,不断实现从被动参与到主动思考、从个人追求到家国情怀的内在转变,最终形成对人类精神家园的终极关怀。这在男主角冯程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他最初以木材加工专业毕业生身份来到塞罕坝,为了和女友双宿双飞,欺骗组织。后来他以绿化家园、尊崇信仰、追求永恒为终极价值,在尊重种植规律的科学劳动中创造荒漠的“绿色奇迹”,在逐渐相信队友的团结劳动中凝聚“百年树人”的信念,在数年如一日的恒久劳动中探寻“林业人”的存在意义。实际上,这种内在转变暗示着主人公在自由劳动中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境界获得提升,折射出创作者真善美的价值取向以及对劳动理性之美的褒扬。
劳动美,美在守住底线与勇于创新的辩证统一。塞罕坝种树绝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其中有气候环境、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等不可抗原因,但更大的阻碍来自于人为的敌对力量。如国际林业专家佩科维奇对拓荒造林判下“死刑”,组织内部人员武延生因妒生恨对机械造林从中作梗,塞罕坝百姓多次想要砍伐“功勋树”。然而,面对种种困境,从覃秋丰、栗坤和于正来等领导群体,到冯程、覃雪梅和赵天山等先遣队成员,再到张曼玲、吴改花和贾希一等工厂职工,无不守住“塞罕坝能种活树”的底线,提高劳动技能和劳动效率,以积极心态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投身于生产劳动。在此过程中,栗坤打破迷信权威的惯性思维,不理会佩科维奇的错误判断,赞扬并支持冯程;冯程跳出经验主义的框架,从遮荫法育苗的失败中大胆提出全光育苗;技术场长李中不拘泥于教条,根据实地考察要求机务队改造种苗机。可见,他们在劳动中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开拓进取,紧密结合科学理论和自身实践,力求实现守住底线和勇于创新的辩证统一,以此展示劳动的创造之美。
总之,不同于《蹉跎岁月》《年轮》和《北风那个吹》等作品中知青劳动的“忆苦思甜”,也有别于《小麦进城》《我在北京挺好的》和《春天里》等作品中外乡人劳动的“奋斗拼搏”,“《最美的青春》以富于时代感的艺术形式,生动地诠释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塞罕坝精神”[1],在“绿色劳动”中建构劳动的力量之美、理性之美、创造之美,从而使“劳动最美丽”的新时代劳动观蔚然成风。
二、诗意美:艺术审美价值的能动体现
在《最美的青春》中,如果把劳动美视为内容美,那么诗意美就是形式美。艺术美必然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辩证结合。“一部优秀的主旋律电视剧不仅要拥有坚实的主流价值观作精神支持,也要采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戏剧艺术手法”[2],除了弘扬时代精神,该剧在造型语言、叙事结构和艺术层次等方面所做的诗意探索,全面展示了具有能动作用的艺术审美价值,值得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