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定合理性分析
2019-04-10颜肇平
颜肇平
设定教学目标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方案的制订、教学方式的选择起到指导性作用。如果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过于笼统,或者针对性和目标性不强,内容不够具体,这样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是起不到任何实质性作用的。另外,教学目标设置得过高或过低,脱离实际也是不可取的。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合理地设置教学目标呢?
一、注重整体意识
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有以下几点:课程标准的规定、单元章节的要求、课时教学的任务及教学对象的实际需求等。只有做到这几点,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才算合理。另外,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定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具有整体意识。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知识技能型目标设定为了解、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这四个层次,并且对每个层次的含义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过程性目标的完成应当使用“经历、体验、感受、探索、获得、建立”等方式,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数学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数学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前,初中数学教师应当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转变以往备课的习惯,站在全局的角度,科学进行备课,合理地设定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
二、教学目标要具体准确,便于检测
在设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教师必须明确章节的教学要求,认真分析和把握章节内容,将教学目标具体化,这才能够使教学目标更加准确。
如在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目标时,教师首先要明确方程是一种运用非常广泛的数学工具,并且一元二次方程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和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及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根据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教材编写的意图,教师可以将本章节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第一,从问题实际引出一元二次方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的意识。
第二,使学生正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第三,通过概念教学,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归纳的能力,再通过变式练习,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概念。
三、结合实际,提高针对性
在初中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过程中,教师还必须考慮教学对象及实际教学内容的局限性,不宜设定过高或过低的教学目标,要结合实际,提高教学目标的针对性。
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时,教师通常会把教学目标设定为:①让学生通过对图形的创造、观察、思考、猜想、验证等过程,体会勾股定理的产生过程;②介绍我国古代研究的勾股定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促使学生为祖国的复兴努力学习;③培养学生数学发现、数学分析和数学推理证明的能力。这样的教学目标设定看上去非常具体、全面,既包括了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又包括了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但是,笔者认为这种教学目标的设定非常不切实际,并且针对性也不强。实际上,大多数初中数学教学内容通过一两节课的讲授就完成了,让学生达到这么多要求是不现实的。因此,在设定章节教学目标时,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教学要求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目标的针对性,这样才能够提升教学目标的可行性。
四、结语
设定课堂教学目标是每位教师每天备课必须面对的课题,是教师分析、处理教材的重要基本功,也是备课的主要成果之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设定教学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所以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合理,要给予学生参与教学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只有这样,教学目标才能够对教学活动起到导向作用,从而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紫湖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