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法创新,击破新课标下应用题
2019-04-10陈家跃
陈家跃
无论是使用旧教材还是新教材,本人都听到很多老师的抱怨:不论你怎样教,对于老师在课堂上讲过多次的题目,在作业中稍作改变,学生马上就不会了;然后老师再认真地在课堂上评讲,到了测验时,同样的题型,学生又不会了。但少部分学生不需要你怎么教也会做。部分老师认为,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根源是学生的理解力,也就是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十分薄弱。本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发现,班上的绝大部分同学经过训练后,可以分析并解决一些应用题,达到相应的知识能力层次。本文就是从教学方面去探索如何提高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一、应用题的传统教法与学生解题的障碍
(一)应用题的传统教法
应用题的学习贯穿于所有学习阶段,而解答应用题的思维方法是从小学就开始训练了,小学四年级开始学习用未知数的方法来解答应用题,到了初中,正式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表现出以下四方面的问题:1.找不准等量关系;2.找出等量关系后不会用未知量表示一些相关的量;3.列出相关量后不能正确列方程;4.习惯于算术解法对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
传统的应用题的教学无非是遵循一些如下的步骤:1.仔细审题,透彻理解题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题中的一个合理未知数。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 (这是关键一步)。3.根据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应满足两边的量要相等;方程两边代数式的单位要相同;题中条件应充分利用,不能漏也不能将一个条件重复利用等。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5.检验后明确地、完整地写出答案。这里要求的检验应是,检验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应用题有意义。
(二)学生解应用题的障碍分析及其突破口
很多老师在上完两节应用题的讲评课后,发现学生仍然和没学列方程解应用题一样,不会找相等关系,不会列方程。
传统的教法并没有帮学生解决应用题的障碍。因为对那四方面的问题没有研究或研究不深:1.学生找不到相等关系,很多的情况是根本不明白问题意思,或者看不懂问题的情形,没有这方面的体会;2.不会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一些相关量,这部分知识在上学期有涉及但少应用,主要是作为整式加减的起始部分,学生基本上都遗忘了,因此在真正的解方程时这一节应该得到强化;3.学生找到等量关系后列不出方程是因为对一些基本的关系式不熟练,这一部分在小学时已学过,但要复习;4.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算术法和方程法的异同点,并讲清利用设未知数的方法(即列方程)解答应用题的思路,体会用方程方法的简洁和直接,让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方程方法解题。
二、探索教学与学生课堂的自主参与
基于学生解应用题的障碍,本人尝试了教法的改进。
(一)反复复习小学时学习的基本常识性数量关系
例如:1.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路程÷时间=速度;2.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3.合作的工作效率=各个工作效率的和,合作的工作总量=各个分工作总量的和。
同时,通过反复的简单练习,促进学生熟悉以上各量之间的关系,并巩固小学的方程知识。
(二)加强练习用一个未知数表示相关的量
加强练习用一个未知数表示相关的量,以便于学生把实际中的等量关系改写成方程。这类题目不仅要会表示,更重要的是讲清各种量的计算方法,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如追赶问题、相遇问题等),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明白量的相互关系。
如:1.若汽车每小时前进a千米,则2.5小時后前进了多少千米?若该汽车以这个速度行进了10千米,则用了多少小时?2.某工厂去年的总产值为x万元,今年的总产值比去年增加了20%,则今年的总产值是多少?若设今年产值为y万元,则去年产值是多少?
(三)模拟替代化学生机械记忆为分析问题的能力
1.模拟相对运动等问题及其推广
大部分学生太缺乏生活经历,因为对实际问题不理解,对问题的情景没有把握,对应用题的条件不会用,使得他们对数学应用题“望而却步”。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实际问题的情景或类似的情景,揭示问题中的“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实际生活中的数量关系。
2.价格问题,以小品、请教讨论等形式寻求突破
例如讲授问题“在集贸市场上,你是怎样去买苹果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请两个学生在讲台前表演。学生甲演买方,学生乙演卖方。甲:“苹果多少钱一斤?”乙:“每斤2元。你要买几斤?”甲:“我买5斤。”乙:“好的,一共10元。”表演完毕,让学生归纳出每个数据代表什么量:“每斤2元”(货物单价),“我买5斤”中的5斤(货物重量),“一共10 元”(货物总价),得出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货物总价=货物单价×货物重量”。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思考,“10元买了5斤苹果,每斤多少元?”“苹果每斤2元,10元能买多少斤?”由此得出“货物单价=货物总价÷货物重量”及“货物重量=货物总价÷货物单价”。然后让学生比较得出三个式子并强调,在实际生活中,只要有三个量满足“a=b×c”,已知a、b、c中任意两个量,都可以表示出第三个量。
完成在这种模拟后,学生在解答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17页习题第1题就不觉得困难了。
三、实践解题提高分析能力
我们须教会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首先要认真审题,确定题目中的“量”及其关系,然后找到表示相等关系的语句,设未知数,找出量之间的关系并把它们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然后把文字翻译成数学语言,这是解题的关键。
(一)找相等关系
题目中常用下列的词反映其特殊的关系,如“多、少”“快、慢”“提前”“超过”“和、差”“是几倍”“增加几倍”“增加到几倍”“增加百分之几”等。有时还可能使用比较隐晦的语言来表示这种关系。如“相遇”“配套”等。
(二)设未知数
一般题目中要求什么,就设什么未知数,但有时可以不这样的。灵活设未知数时应注意:要使代数式更简单。
(三)图示法
对于较复杂的行程问题、调配问题和工程问题等,用图示法表示出相关量,容易找到相等关系。
四、反思总结与学生思维的提升
通过总结,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作业也认真了,也越来越会解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思想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在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培养。通过以上的形式,不仅解决了在非重点中学的学生的基础薄弱的问题,还较好的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了他们的学习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