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君璧:生死劫难下的温柔与坚韧
2019-04-10方君璧
(18 9 8-19 8 6年)
在20世纪的中国画坛,方君璧是一位重要而特殊的女性画家,她曾在时代初的世界艺术中心找寻着改良本土油画的途径,成为第一位留学法国学习绘画的中国女性。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的画家于贝尔(M.Humbert) 的指导下,和徐悲鸿等人一同创作,终以勇敢的创造力与锲而不舍的实践精神完成了中西艺术精神的融合,使自身生命中如落红般细碎的生活残片,都在其笔下化为了隽永的山花烂漫。
方君璧出身于南方省城福州的一个名门望族,她是家里很得宠爱的十一妹。1912年,14岁的方君璧便秉承家族传统,去法国留学。与她同行的还有曾仲铭,这个在后来成为汪精卫秘书、同时也是她的丈夫的人。除此,值得一提的还有一同留学的汪精卫。汪精卫那时是为民国革命打天下的斗士,是革命成功了却无意做官的知识分子,他与方家有亲情上与革命理想上的渊源,所以也一同出国留学。
1920年,方君璧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专门学校,与徐悲鸿为同班同学,她也是第一个考入这所学校的中国女学生。苏雪林在《归鸿集》里回忆道:“巴黎时代的君璧,无冬无夏,无昼无夜,总是一笔在手,一有机会便坐下来挥挥洒洒,好像饭可以不吃,画非画不可似的。”时年十九岁的方君璧即以绘画作为毕生从事事业,这在二十世纪初还相对保守的中国是极不寻常的,也是极有勇气的一件事。
1924年,方君璧以两幅作品入选法国春季沙龙,成为第一位入选法国沙龙展的中国女画家,她的作品《吹笛女》被选作《巴黎美术杂志》封面。当时巴黎各报竞相刊登她的照片和作品,被誉为“东方杰出的女画家”。方君璧一生走遍了国内外的许多国家、城市,每到一处她便会用画笔记录下所看见的景致,风景作品也间接成为了她对生活的记录。1939年3月21日凌晨,丈夫曾仲鸣在河内被刺身亡,方君璧也在这次刺杀中身中四枪,与死神只有一线之隔的她,最终顽强地生存了下来。经此生死劫难,她更加规避政治,一心从艺,终身未再嫁,寄望以艺术忘却失去至爱的痛苦。
她的艺术的特色表现在三个方面:一,纯真质朴的表现出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二,娟秀的艺术气质具有深厚的感染力;三,严谨的轮廓与传统绘画写意的自然结合。方君璧尝试用稀释的颜料在绢上画油画,强调轮廓线和固有色,强调勾线平涂,在工具材料和技法语言上融合中西,创造民族的新美术,在艺术语言与材料上推陈出新,大胆开拓。
她独特的中西融合画法获得了蔡元培的肯定与赞赏,在193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方君璧画集》中,称其“借欧洲写实之手腕,达中国抽象之气韵,一种尝试,显已成功,锲而不舍,前途斐然”。
随着岁月的流逝,身处海外的她越发思念故国,在她的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到这样的情愫。在1968年出版的《方君璧国画集》序言里,她这样抒发了自己的感怀:“试问孤根何处是,剩此残红片片。”在中国国门打开之后,她四度回国写生,创作了大量水墨写生作品。1978年,值方君璧八十寿辰之际,中国美术馆为她举办了大型画展,成为中国美术馆邀请的第一个海外中国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