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5帧40年·中国当代艺术

2019-04-10编辑李奕辰

艺术品鉴 2019年3期
关键词:伤痕双年展画廊

编辑=李奕辰

跨版图:高小华《赶火车》(三联)

从1979年的“星星画展”到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再到2019年的今天,40年中,中国当代艺术的激荡与变革非三言两语可以道尽。在此,仅用这15帧“镜头”,回放中国当代艺术的来时路,以作引玉之砖。

本页高小华《为什么》布面油画107.5×136.5cm 1978年中国美术馆藏

“伤痕”

1978年8月11日,上海《文汇报》发表卢新华的小说《伤痕》,这篇具有伤感情调并表达对“文革”不满的小说赢得读者的普遍反响。1978至1979年知青画家刘宇廉、陈宜明、李斌年三人合作的连环画《伤痕》《枫》,成为“伤痕美术”的发端与代表作。同时期,高小华的《为什么》 、程丛林的《1968年某月某日·雪》等,使被称为“伤痕美术”的现象彻底凸现出来。他们以真挚的情感、新颖的形式,令千百万刚刚走出文革阴影的中国人为之动容。

形式与抽象

1979年5月,吴冠中发表《绘画的形式美》一文,倡导形式美。翌年10月,发表了《关于抽象美》一文,继而引发关于“风格与内容”的争论,这是第一次关于抽象美的讨论,一直延续到1983年。吴的观点旨在呼吁对艺术语言的纯化,摆脱政治对艺术的干扰和束缚。

机场壁画事件

本页袁运生《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局部(图片来源网络)

1979年9月26日,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壁画创作——首都机场壁画创作成功。其中一幅由袁运生创作的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中,三个沐浴的傣家女掀起了巨大风波。海外媒体曾报道:“中国在公共场所的墙壁上出现了女人体,预示了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开放。”此后,壁画得到了邓小平的肯定。这是国内可查询的首次可以画“变形”画并在公众前得到重要展示的标志性事件。

陈丹青《西藏组图》

陈丹青1980年中央美院毕业去西藏创作的七幅作品,被称为西藏组画,包括《母与子》、《进城之一》、《康巴汉子》《朝圣》、《进城之二》、《牧羊人》、《洗发女》。所描绘的场景在当时令人耳目一新,都是一些毫无戏剧性或文学主题性的普通生活场景。由于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对艺术教学和思想的影响,“创作”在当时的中国艺术界意味着具有文学性主题的作品。《西藏组画》是一次在传统的油画语言领域对油技画巧本身的探索和发挥。他的作品引导了一个新的风潮,启示了表达我们民族的更为内在和探索精神空间的一代画风,成为中国当代美术的一个里程碑。

罗中立《父亲》

本页陈丹青《牧羊人》布面油画 44×59cm 1983年(左上图)

陈丹青 《母与子》布面油画74.5×100.4cm 1986年(左下图)

罗中立《父亲》布面油画 216×152cm 1980年(右图)

《父亲》是当代画家罗中立于年创作的大幅画布油画。《父亲》被视为“伤痕画派”的一个重要代表。这个端着破瓷碗,日晒雨淋的枯黑脸上刻满了苦难皱纹,长着“苦命痣”,只剩一颗牙,明显营养不良的老人,在画中成为真正的劳动阶级代表,与“有崇高理想的”新农民的形象相去甚远,他的存在本身便指向“伤痕”情怀,也是罗中立本人对本土文化和艺术的坚守与挑战。

波普热

1985年11月,美国著名波普艺术家劳申伯格在北京和拉萨举办了自己的个展,当时的劳申伯格开始从抽象表现主义转到波普艺术。这次的展览对当时的中国年轻艺术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接的影响是反文化的“达达”热的崛起。同年的12月,《中国美术报》第22期以近四分之三的版面专题评议,中国艺坛旋即出现波普热。

后八九的中国新艺术

“后八九中国新艺术”指于1993在香港艺术中心开幕的“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展。而“后八九”作为栗宪庭先生对于上世纪90年代之后出现的、具有反叛意识新一代的代称,实质上指向了这群艺术家的某些共同特质及其对于九十年代之后中国当代艺术问题趋向的关键性影响。

玩世现实主义

“玩世现实主义”(CynicalRealism),也称作“玩世写实主义”,1992年,栗宪庭《当前中国艺术的无聊感:析玩世现实主义潮流》一文中,将方力钧的艺术命名为“玩世现实主义”,又用“无聊感”三个字概括方力钧为'89时代以来当代中国人所作的“精神画像”。自此,“玩世现实主义”风格受到广泛的重视,并与当时文化领域中的调侃风加以联系,被看作“是一种反叛20世纪80年代现代主义思潮的文化倾向”。

实验水墨

1993年,“实验水墨”作为一个概念正式出现在黄专编辑的《广东美术家——实验水墨专辑》中,“实验水墨”作为一个开放型概念,统摄着“抽象水墨”“现代水墨”“观念水墨”等一系列名词。其重要性在于它的存在使得所谓“传统”的书画材料与工具获得解放,画家可以将其自由地、充满变化地用于对当代社会的表现。

从圆明园到798

1989年至1995年间,一批艺术家集居在北京西郊的圆明园附近,由此而形成了最早的一个自由艺术家村——“圆明园画家村”。1995年夏天开始,由于户籍制度等的介入,圆明园画家村被迫解散,画家各自迁往别处,圆明园画家村的许多艺术家们一起搬进了宋庄,此后越来越多的艺术群体和艺术家在这里萌生。2000年,艺术家们看中了798工厂内“厂房+艺术”的独特氛围,涌到这里,798初具雏形。

走向市场

1992年10月23~31日,“广州·首届90年代艺术双年展(油画部分)”(简称“广州双年展”), 在广州中央酒店国际会议厅举行。展览整体的投资规模与操作都显示出明显的市场化趋向。可以说,“广州双年展”将上世纪90年代中国内地艺术发展的根本问题——市场制度的建立——提了出来。

双年展

1992年的“广州双年展”,叩开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大门,也成为中国首个双年展。1993年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对中国当代艺术意义非凡。这是中国艺术家首次集体亮相威尼斯,参展的艺术家有:方力钧、王广义、张培力、耿建翌、徐冰、刘炜、喻红、冯梦波、王友身、余友涵、李山、孙良、王子卫、宋海东、丁乙。2000年11月6日,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个真正国际化的双年展”的第三届“上海双年展”举办,这是中国官方的美术馆第一次接纳展示中国前卫艺术和国际上的前卫艺术。此后,在中国当代艺术界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中,双年展、三年展、文献展不断生发。

本页方力钧《系列—之五》布面油画 81×100cm 1990-1991年作(上图)

张晓刚《血缘:大家庭 NO . 9》(下图)

对页曾梵志《最后的晚餐》60×120cm 油画(上图)

岳敏君《希阿岛的屠杀》(下图)

画廊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瑞士人劳伦斯(Lorenz Hebling)就在上海开设了上海香格纳画廊。2003年,798已经初具艺术区雏形,伴随艺术家工作室进入的还有画廊。2005年是画廊进驻798的高峰期,海外画廊、台湾画廊、内地画廊等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升温,纷纷加快在北京扩张的脚步。

当代艺术F4

2005年下半年,中国当代艺术界的王广义、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纷纷在国内外拍卖市场上频频突破百万纪录,中国当代艺术开始从灰姑娘摇身变为公主。而王、张、方、岳四人更是被媒体封为“当代艺术F4”。与此同时,当代艺术F4以及曾梵志、刘野等也被时尚界聚焦。经过时尚名利场的放大,画家渐成明星。

材料与新媒体

本页1992年于广州双年展合影(上图)

在当代艺术中,材料形式被艺术家当作最直接表现思想与观念的媒介而被加以运用,不仅种类范围越来越广泛,而且有越来越个性化的趋势。现如今,当代艺术已经成为基于“大材料”的创作。当代艺术种类繁多,并不仅限于架上绘画、雕塑、装置、设计艺术等,其材料也广泛多样,“纸”只是作为其中的一小块。比如福建的朱进,其作品主要特色就是在创作中运用了各种颜色的“土”来构成画面,与众不同。另外,艺术品也开始借助各类新媒体技术寻求更具张力的呈现方式。

李山《胭脂系列C》107×163cm 油画画布(左下图)

朱进《时光》综合 材料 2003年180×180cm(右下图)

猜你喜欢

伤痕双年展画廊
萨拉热窝:一座美丽而充满伤痕的城市
第22届悉尼双年展:边缘
2020亚洲物流双年展
芝加哥建筑双年展
首届华光摄影双年展
画廊
画廊
画廊
《归来》与“后伤痕”叙事
我们想要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