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改良Seldinger技术PICC在脑梗死长期输液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2019-04-10李吉衡赵丹丹
李吉衡 赵丹丹
1 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神经内科 (辽宁 沈阳 110101)2 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神经外科 (辽宁 沈阳 110042)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对脑梗死长期输液患者使用改良Seldinger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改善临床疗效方面的作用。方法:将106例脑梗死长期输液患者均行PICC治疗,并随机分组。参照组51例,以传统PICC治疗;改良组55例,以改良SeldingerPICC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液生化指标、1次置管成功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改良组6-keto-PGF1α(12.29±2.84)pg/mL显著低于参照组,D-D(0.72±0.36)mg/L、TXB2(148.76±10.91)ng/L、PLT(138.28±19.74)×109/L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改良组1次置管成功率(85.45%)明显高于参照组(56.86%),并发症率(9.09%)明显低于参照组(19.61%),P<0.05。结论:以改良SeldingerPICC干预脑梗死长期输液患者,可提高1次置管成功率,调节多种生化指标,并发症率低。
脑梗死长期输液患者常采取PICC置管治疗。尽管传统的PICC操作简洁,患者承受的痛苦较轻微,但还是难以避免一些并发症的产生。而为了降低并发症,经过多年的改良,SeldingerPICC技术逐渐受到临床推崇[1]。本研究将两种PICC技术临床效果加以比较,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随机选择2017年3月~2018年3月于本院入院治疗的脑梗死长期输液患者资料。纳入标准[2]:①有完整的颅脑CT影像学资料,证实为脑梗死;②有长期输液指征;③签署知情同意书;④患者意识清晰。排除标准:①排除伴有凝血功能异常者;②排除伴有恶性肿瘤者;③排除有PICC禁忌症者。对临床资料进行筛选后,有106例资料符合本研究要求。按照PICC方式不同进行分组。改良组5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60~79岁,平均(74.81±2.50)岁;参照组51例,男27例,女24例,年龄64~73岁,平均(72.11±2.03)岁,两组人口学资料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参照组予以传统PICC置管:在平卧位的体态下实施。受试者手臂外展90°,操作人员对其血管进行评估,并拟定穿刺点。常规消毒,臂下铺巾,在穿刺点附近10cm螺旋式消毒3次。冲洗连接器、PICC导管等。明确PICC长度后,穿刺,并延展到胸锁关节以下,直至第三肋间,之后扎止血带。沿血管走针,角度控制在15~30°以内,见回血后,水平走针5mm,推进插管鞘。松开止血带,按压穿刺点,退针,待固定好插管鞘后,推入导管。之后,退插管鞘,以氯化钠溶液进行注射,固定导管并包扎。最后用X射线确认导管位置。改良组实施改良SeldingerPICC:在超声引导系统下进行。设备由美国巴德公司生产,型号是5Tm。患者体位与参照组一致。扎止血带后,在超声探头下,仔细检测受试者的肘关节血管横断面,在穿刺点做标记。测量PICC长度、消毒、铺巾。并在超声引导下进针,待见到回血,降低探头、导针器、穿刺针角度,稳定穿刺针后,放入导丝。钝性扩皮,将导丝送进置管鞘。其余操作步骤和参照组一致。
1.3 观察指标
检测干预前和干预1d后的生化指标。包括血浆血栓烷B2(TXB2)、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比较1次置管成功率,记录干预3d内的并发症率。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处理方式是CHISS软件下进行的,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表示为率(%);计量资料分别行均数t和成组t检验,表示为x±s,P<0.05为差异有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血浆生化指标变化
组间干预前血浆TXB2、D-D、PLT、6-keto-PGF1α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6-keto-PGF1α明显降低,TXB2、D-D、PLT明显上升(P<0.05),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组间血浆生化指标变化情况(x±s)
2.2 两组1次置管成功率和并发症率比较
改良组1次置管成功率为47例(85.45%),参照组29例(56.86%),差异显著(P<0.05);改良组置管后感染1例(1.82%),机械性静脉炎2例(3.64%),局部血肿1例(1.82%),静脉血栓1例(1.82%),总并发症率5例(9.09%),参照组局部血肿2例(3.92%),穿刺点渗血1例(1.96%),置管后感染2例(3.92%),机械性静脉炎3例(5.88%),静脉血栓1例(1.96%),导管移位1例(1.96%),总并发症率10例(19.61%),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为现今应用较广泛的医疗技术之一。对于脑梗死长期输液患者同样适用,PICC可有效降低创伤性血胸,胸膜内积气等情况,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研究分析了Seldinger技术与传统PICC置管术在改变患者血浆生化指标、1次置管成功率和并发症率方面的情况,结果显示了改良组(即使用Seldinger技术)能够明显提升血浆中TXB2、D-D、PLT表达浓度,降低6-keto-PGF1α表达水平,通过比较组间1次置管成功率,证实了改良组的良好效果,同时,改良组能够有效避免或减少多种并发症的产生。改良组之所以取得了颇为满意的临床疗效,考虑是Seldinger针头较小,且有配套的专用套管针,在进行静脉穿刺后,有特制的导丝进行穿刺针等物品的引导,配合合理的操作流程,较大程度降低了传统PICC对静脉血管的损伤,从而降低了并发症的产生,同时,精准的定位技术,改良了传统PICC置管术置管失败的情况,提高了1次置管成功率,由于良好的临床效果,有利于患者机体恢复,对促进多种血浆指标的平衡有明显作用[3]。
综上所述,Seldinger技术PICC置管更有助于对脑梗死长期输液患者生化指标的调节,有降低并发症的良好效果,同时可提高1次置管成功率,是一种医患人员认可率均较高的PICC置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