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中应用CT及MRI诊断的对照分析

2019-04-10杨如辉袁道明刘阳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年5期
关键词:蛛网膜脑病白质

杨如辉 袁道明 刘阳

1 东莞市常安医院放射科 (广东 东莞 523560)2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放射科 (广东 深圳 518028)

内容提要: 目的:对比分析CT及MRI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86例研究对象都是2016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分别行CT检查和MRI检查,对比两种诊断结果和颅内出血情况。结果:CT和MRI的检出率分别为93.02%和100%,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蛛网膜下出血的检出率为9.3%,CT检出率为0%,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中检出率、安全性高于CT检查,不过费用较高,临床中可先行CT检查,若结果存在异议时再行MRI检查。

在分娩期间部分胎儿会存在宫内窘迫情况,容易诱发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呈现出惊厥、肌张力增加、意识障碍等不良症状,如果不能及时治疗,患儿将永久性智力低下、脑瘫,甚至死亡,所以说早期诊断对及时治疗有着重要意义[1]。目前,临床中CT、MRI(核磁共振)均是常用影像学诊断方式,两种方法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中有着不同的优缺点,为了更好地在临床中推广应用,本院围绕两种检查的诊断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现将详情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之间本院收治的86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男女比例45:41,出生天数1~8d,平均(3.25±0.78)d;其中32例早产儿、54例足月产儿;临床诊断的分度:4例重度、57例中度、25例轻度。

诊断标准:以《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2]为参考:①出生时脐动脉血气pH<7.0,或出生时严重窒息;②产妇存在会诱发胎儿宫内窘迫病史;③出生即刻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维持时间超过24h;④分娩过程中窒息情况超过1min。

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家长知晓本次研究,自愿签订知情协议书。排除标准:由于其他先天性疾病、宫内感染、电解质紊乱、产伤等因素造成的脑损伤新生儿。

1.2 方法

两种检查前30min均给予患儿10~15mg/kg 10%水合氯醛,镇静后再进行扫描。

CT检查:检查时间为出生1~7d,参数设置: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为350mAs、间距为5mm、层厚为5mm、矩阵为512×512,窗位为40Hu、窗宽为90Hu,轴位连续扫描,扫描范围:从颅顶到颅底。出生15~28d复查。诊断标准:①重度:病灶呈现低密度弥漫性,白质和灰质间没有分界线,脑沟、脑池变窄或消失;②中度:病灶面积较大,呈大片状,并超出两侧大脑额叶,白质和灰质之间有模糊的界限;③轻度:病灶主要集中在两侧大脑额叶,呈点片状,白质和灰质之间界限分明[3]。

MRI检查:检查时间为出生5d和14d后,头颅相控阵线圈,行常规T2WI横轴位、T1WI、T2WI/TSE横轴位、T1WI矢状位扫描,以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扫描;常规间隙为1mm、层厚为5mm。诊断标准:①重度:脑半球呈片状弥漫性信号,病灶累及的脑叶超过5个,受损的大脑重要功能位置超过2个;②中度:额叶深部白质区有点片状高信号,病灶累及脑叶数量2~5个,受损的大脑重要功能位置少于2个;③轻度:病灶处于两侧大脑半球,占位不明显,额叶、颞叶、双侧枕叶白质区有片状或点状信号,病灶累及脑叶数量低于2个[4]。

1.3 观察指标

对比CT和MRI的诊断结果和检出率;同时,分析患儿颅内出血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处理所得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检验值为χ2;若检验值P<0.05,表示组间差异呈现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CT和MRI诊断的结果

CT共计诊断出80例患病,总检出率为93.02%;MRI共计诊断出86例患病,总检出率为100%。两组对比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对比CT和MRI诊断的结果(n=86,n/%)

2.2 对比CT和MRI诊断出的出血情况

在蛛网膜下出血的检出率方面,MRI占比9.3%,明显高于CT诊断的0%,两组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在脑动脉梗死、矢状旁区损伤、脑室出血、基底节区出血、脑水肿的诊断中,两种检查方式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对比CT和MRI诊断出的出血情况(n=86,n/%)

3.讨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有着较为复杂的病理变化,由于患儿的脑血管调节能力、氧代谢水平等降低,会损伤脑神经,只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才能保护神经功能,避免永久性损伤,改善预后[5]。临床中CT、MRI等影像学检查能为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信息,其中CT扫描能将颅内出血部位、范围清晰地显现出来,且辐射量低,对患儿脑组织不会造成损伤;而MRI的组织分别率较高,能利用白质和灰质间的信号对比,清晰显示患儿大脑解剖结构,即使细小的病灶也能呈现出来[6,7]。

本次研究中,86例患者经过CT检查,缺氧缺血性脑病检出率为93.02%;经过MRI检查,检出率为100%,两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颅内出血情况方面,MRI对蛛网膜下出血的检查率为9.3%,明显高于CT的0%,组间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MRI比CT有着更高的检出率,尤其是对蛛网膜下出血的检测。由于颅内出血和脑水肿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主要影像学表现,这两项也是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8]。在CT检查中密度是成像参数,可以检测出脑水份含量,不过新生儿有着不同程度的脑发育成熟度,不易区别脑白质发育迟缓和单纯性脑水肿,所以误诊率较高,且在灰白质对比上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所以诊断效果存在局限性。MRI对大脑皮层矢状旁区扫描,若缺氧较轻,血液再灌注后会恢复充盈,但血管壁会存在残缺,无血脑屏障,会渗出蛋白和红细胞,弥散加权、FLAIR、T1WI序列会呈迂曲条形高信号。若缺氧严重,脑深部会存在出血性梗死或静脉淤血,丘脑和基底节区T1WI呈对称性高信号,所以能更加准确的呈现合并症、病变位置、病情严重程度等,如果蛛网膜下腔出血到了亚急性期,T2WI呈略低信号,T1WI呈明显的高信号,也就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信息。

综上所述,MRI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中检出率高于CT,而且没有辐射,有着较高的安全性。

猜你喜欢

蛛网膜脑病白质
发育性癫痫性脑病75型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临床干预分析
MRI,CT检查诊断酒依赖致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的效果对比
IL-6、NES以及新生儿颅脑超声对早期诊断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应用价值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配合
CT检查与磁共振影像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价值
缺血性脑白质脱髓鞘病变的影响因素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为什么容易再出血?
发现脑白质疏松不必紧张
基于DANTE预脉冲SPACE MR序列定量评价蛛网膜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