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雅随俗各臻其妙
——扬州博物馆藏清代扬州书画精选
2019-04-10高荣
◇ 高荣
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末,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扬州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两淮盐业,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一大都会。城市经济的繁荣兴盛,盐商巨贾的附庸风雅,地方官吏的大力扶持等诸多因素,致“天下名士,半在维扬”。据汪鋆《扬州画苑录》记载,清朝以来居于扬州、寓于扬州的画家有557人。扬州的文化艺术活动空前繁荣,逐渐形成海纳百川、多元融合的风格,既有文人化的职业画家的审美趣味,亦有喜新尚奇的市民文化,并逐渐以市民化占据主体地位。师承传统的职业画家,如李寅、王云、萧晨、禹之鼎、袁江等,他们所创作的肖像画和界画独树一帜,画风工稳细致,富有装饰趣味。倡导“师造化”“笔墨当随时代”的石涛,他的绘画打破传统的程式化构图,笔墨爽利清润,直接引领了“扬州八怪”的书画风格。潘天寿先生在《听天阁画谈随笔》中指出:石涛开扬州。“扬州八怪”是当时最有影响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书画家群体,他们在扬州卖画为生,共为诗画之友,特立独行的创作思想,世俗情趣的创新题材,个性张扬的笔墨意韵,开创了一代新画风,成为中国书画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自清嘉道时期至20世纪初,受经济、政治、交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文人所依存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随之迁移,上海和广州这两大沿海城市开埠通商,画家云集,相继形成了“海上画派”和“岭南画派”。扬州画坛的中心地位不复存在。
本文主要选取扬州博物馆藏清代书画家的作品,通过这一幅幅师承渊源不同、风格各异的书画作品,约略了解清代扬州画坛的艺术风貌。
[清]李寅 江上孤亭图轴 57.5cm×37.3cm 纸本设色康熙四十三年(1704) 扬州博物馆藏款识: 孤亭千仞上,自足恣远眺。大江浩无涯,谁理任公钓。甲申秋日拟宋人笔。李寅。钤印:李寅(白)
一、师承传统的职业画家
清代初期至中期的扬州画坛是新旧交替的格局,具有深厚传统功力的职业画家,师法宋元绘画,以山水题材为主,构图气势宏伟,画风工稳严谨,极具装饰趣味,适应了当时一部分人的艺术欣赏需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多是扬州土生土长的书画家:李寅、袁江、袁耀,长于界画楼台亭阁,工致细腻;王云、萧晨、顾符祯的工笔山水人物,有仇英遗风;禹之鼎长于肖像创作,生动传神。
1.李寅、颜峄
李寅,字白也,号东柯,善摹北宋人山水,往往乱真,受北宋郭熙一派画法影响极深。其山水楼阁界画,笔法严谨。《江上孤亭图》作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写郁茂秋色。画幅左侧巨峰高耸,石崖间树木丛生,瀑布湍急,峭石上一亭孤立。右侧水面开阔,近景有归舟泊岸,江鸥掠水,远景浅滩仅淡墨几抹,表现出空间的无限延伸。两侧景色在空间和视觉上对照鲜明,山石峥嵘,气势雄伟,水面迷蒙,气息柔美,题款“孤亭千仞上,自足恣远眺。大江浩无涯,谁理任公钓。甲申秋日拟宋人笔”。
颜峄,字青来,其活动主要在康熙至乾隆年间。出于李寅门下,擅长青绿山水界画,以工整富丽见长,传世作品较少。《仿李唐山水图》摹宋人山水,近景巨石突兀,大树盘曲遒劲,山石苍劲浑厚,坚硬的质感跃然于画面,水面以大片留白和层波叠浪相结合,线条的浓淡粗细,布局的疏密相间,形成视觉和空间的对比。山水环绕间,二人坐于江边岩石之上若有所思,江上舟中一人独坐垂钓,屋舍数间掩映于树木丛中,一派清闲幽远的境界。
2.袁江、袁耀
袁江和袁耀以山水楼阁界画著称,袁江被推为清代“界画第一”。明、清界画大都缺乏意境和生气,袁江、袁耀承继明代仇英的界画,将楼阁宫苑与青绿山水完美结合,描绘内容或是即景写生,或以古代诗词、神话故事为题。
《水殿柳风图》是袁江风格形成期的作品。远景山峦连绵起伏,山坳间云雾弥漫,充满神秘奇幻的色彩,结构精巧的殿宇回廊点缀于岩壑之间。近景左侧山峰高耸,楼阁殿宇依山傍水而建,山间绿色成荫,充满生机,恰当地点出了“杨柳风多水殿凉”的主题。殿内殿外的人物或立或坐,刻画精致生动。画境幽深奇妙,布局疏密得当,玲珑剔透、富丽堂皇的建筑物与结构严整、纹理繁密的山石互相增添了色彩与意趣,构筑出真实广阔的空间和宏大的气势。
袁耀的《汉宫春晓图》描绘汉宫春光明媚的秀丽景色。构图用心经营,近景楼阁殿宇雕梁画栋,描画细致精工。一条开阔的水面分两岸景色,直延伸至远山,利用色彩、水墨进行不同层次的渲染,浓淡相宜。图中物象纹理繁密,瑶台、殿宇之中,树石边、小桥上,人物姿态各异,徜徉于春光之中,一派祥和的景象,融合了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悟。用墨重勾轻染,傅色浓淡相宜,用笔细致精工,意境空灵松秀,显示了其界画的极高水平。右上自识“汉宫春晓,时壬申九月邗上袁耀拟意”,作于乾隆十七年(1752)。
袁江、袁耀画作的欣赏者和购买者,是当时在扬州经营盐业的盐商。扬州的盐商主要来自山西和安徽两地,安徽的盐商喜欢“扬州八怪”一路的写意花卉竹石画,而山西的盐商则钟情于袁江、袁耀的山水楼阁界画。不同的审美和欣赏趣味,造就了扬州画坛多种面貌并存。袁江、袁耀这一路的山水楼阁界画,流行了近百年,随着安徽盐商的活跃,山西盐商逐步退离扬州,其山水楼阁界画也日趋没落以至于最终在画坛上消失了。
3.王云、萧晨、顾符祯
王云(1652—?),字汉藻,号清痴、竹里,高邮人。所画工笔山水、楼台、人物近似仇英,其写意山水偶得明清文人画法,康熙、雍正间驰名江淮,曾由宋荦举荐待诏画院。《秋山楼阁图》左侧山峰耸峙,近景一条河流自山峦之间往远处蜿蜒,坡石、松柏、石桥、点景人物穿插其间,远景楼阁半掩,峰峦隐约。整体构图疏密轻重、错落有致,笔墨简洁明快,描画出秋色怡人、幽秀隽永的意境,为其晚年80岁所作。
萧晨,字灵曦,号中素,是一位兼善诗词的职业画家,其山水、人物画学习唐、宋及明人,青绿山水极似仇英,画雪景尤推能手。《桃花源图》构图完整秀美,用笔工整细致,人物刻画工细,艺术地再现了陶渊明笔下山水秀丽、人民安居的桃源佳境。萧晨此幅有大段题写,意不在仇十洲之下,可见为画家得意之笔:“《桃花源记》画家之黄卷幼妇也,天水赵氏伯驹、伯骕二卷,遂擅名千载。仇十甫虽秀润过之,然终属依样葫芦耳。是幅亦借迳手卷,师其笔意,不泥其景物,自谓善学前人者矣,识者定之。”全图以纵向布局绘全景山水,由下往上看,层次井然,疏密有致,高低错落,构成了回旋往复式的空间。峻峭巍峨的峰峦与开阔平旷的平原屋舍在图中自然展现出来,烘染出幽深缥缈的桃源仙境。山石施以青绿重彩,成为整幅的重笔,凸显山峦的体积和层次,屋宇、树木和人物在山石浓重色调的映衬下,显得异常祥和平静,人物姿态自然轻逸,形象地传达了桃花源中人们怡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顾符祯(1634-?),字瑟如、松巢,江苏兴化人。《论松图》作于1686年,松枝茂盛占据画面主体,二人松荫论道,侃侃而谈。树后山峰高耸,云气缭绕,有瀑布倾泻直下。整体风格雅逸清秀,山水皴染精细,人物工细传神。幽深静谧的山林中,可以倾听到人声、水声、风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也是文人的理想境界。
4.禹之鼎
禹之鼎(1647—1716年尚在),字尚吉,号慎斋,兴化人。幼师蓝瑛,出入宋、元诸家。其写真多白描,秀媚古雅,为当代第一。禹之鼎曾在康熙年间供奉内廷,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京城度过。他的作品往往将人物置于湖山、园林等自然环境之中,以凸显主人公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爱好。
《念堂肖像图》,据史传记载,念堂为康熙间侍读乔莱之子,名崇修,字介夫,擅长隶书,禹之鼎曾多次为其作肖像画。全图以清劲流畅的笔触描绘了优美的自然风光:高山丛树、清溪幽谷、茅屋修竹,茅屋内牛儿悠然休憩、树荫下群鸡啾啾觅食。在这充满生机的环境中,乔念堂隐蔽在一棵大树后,悄然观望水边一个正欲张网捕鱼的孩童,描画出主人公恬淡闲适、热爱生活的精神面貌。静谧幽美的自然环境,渲染出画中人物平淡天真的心境,使得人物形象饱满而神形兼备。右上题“物我原须各安稳,自苫牛屋织鸡栖。念堂先生属写禹之鼎”。有朱彝尊、查慎行等多人题跋。
清初遗民画家唐志契画风平淡散逸,有元人风韵;查士标的山水冷寂萧疏、意境荒寒。他们的山水画代表了当时不同的审美情趣。
[清]袁江 水殿柳风图轴 99.2cm×122.9cm 绢本设色 扬州博物馆藏款识: 杨柳风多水殿凉。邗上袁江画。钤印:隔千里兮共明月(白)
二、异军突起的“扬州八怪”
关于“扬州八怪”最早的记载,见于汪鋆的《扬州画苑录》:“所惜同时并举,另出偏师,怪以八名(如李复堂、啸村之类)……”虽然并无褒意,“扬州八怪”却由此名扬画史。综合各种史料,被称为“八怪”者有十五人之多:汪士慎、李鱓、金农、黄慎、高翔、郑燮、李方膺、罗聘、高凤翰、闵贞、华嵒、李葂、边寿民、杨法、陈撰。他们大多出身贫寒的知识阶层,在生活上大都历经坎坷,有的终生不仕,有的经过科举从政,一度出任小官,却又先后被罢黜或辞官,最后走上了以卖画为生的道路。生活的清苦、对官场腐败的不满,造就了他们狂放不羁的品格,书画成为他们抒发心胸志向、表达真情实感的媒介。
扬州博物馆收藏有“扬州八怪”十五家书画,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他们的艺术成就,从不同时期的作品可看到他们对于艺术新风的探索。
1.别有异趣的花鸟树石
“扬州八怪”以异于常人的审美情趣,用自己的构思和表现意图,赋予平凡的景物以艺术生命力,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传统的老题材放出新的光彩。
郑燮曾说“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他笔下的兰竹都生长在山石之间,使其回归天性,顺应自然。此件《兰竹石图》轴以石为脉,把一丛丛分散的兰竹有机地统贯一气,疏密得当,既严整而又有变化。浓墨绘兰竹,淡笔勾山石,有清高拔俗、自然天成的趣味。乾隆十三年(1748)春,乾隆帝东巡,正在潍县做知县的郑板桥奉命担任书画史,卧泰山顶四十余日,常以此自豪,刻了“乾隆东封书画史”一印。此画当是板桥56岁之后所作。
即使画一块石头,也有不平凡的内容和意境。板桥有画作题跋曰:“今日画石三幅,一幅寄胶州高凤翰西园氏,一幅寄燕京图清格牧山氏,一幅寄江南李鱓复堂氏,三人者,予石友也。”李鱓、郑燮、高凤翰都曾出任知县,又先后遭遇贬官或辞官,性情耿直,尤如石之坚贞。高凤翰一生爱石、画石,并自号石之奴、石道人、石顽老子等等。郑燮的《柱石图》轴,画面上只是一块孤立的峰石,却具有冲霄的气概,“挺然直是陶元亮,五斗何能折我腰”,与陶渊明刚正不阿的气质相比拟,赋予石以人格化。李鱓的画中几乎幅幅有石,以石喻人,风骨傲然。
“扬州八怪”爱梅、植梅、画梅、咏梅,一方面以梅花旧有的含意,表达自己清高、孤傲、绝俗的处世态度,同时运用象征、比拟、隐喻等手法,结合诗词题跋,借题发挥,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类现象紧密联系。
金农60岁以后,专意画梅。《梅花图》(图14)为金农75岁时追忆五十年前所见元人粉梅矮卷而作,焦墨挥写粗干梅树,繁枝密蕊,满纸飞花。汪士慎《梅花图》疏枝横斜,花朵点点,虽然笔墨无多,雅逸之气溢于纸上。
陈撰为人品性孤洁,不愿与达官贵人交往。他笔下的梅花通常只有一两枝,曼妙多姿,生动有致,体现其孤芳自赏的心态。与李鱓齐名,人称“复堂玉几”。
罗聘一家人皆工梅花,有“罗家梅派”之称。罗聘父子合作《梅竹画对》,形式新颖奇趣,笔法以没骨法与勾勒法两相呼应,一用浓墨点花,一用浓墨圈花,尝道:“元松雪道人画梅全用水墨,煮石山农画花全用空圈,未有合二法为一帧者,余固作此以自娱悦。”由题跋可知,墨梅仿宋杨补之笔意,双钩竹拟元李衎笔意。嘉庆三年(1798)冬,罗聘由其子允绍迎归扬州,此画作于九月,尚在北京。据《历代流传书画作品编年表》,当年罗聘曾作《墨梅图轴》由罗允绍着花,此幅画对,亦是与允绍合作。
“扬州八怪”强调诗情画意和抒发胸臆相结合,通过画与题跋诗文相结合的形式,赋予作品以更深的思想内涵。“画不足而题足之,画无声而诗声之。”李鱓的《芭蕉独鹅图》构图简洁,一只白鹅,数枝芭蕉,再读题句“为爱鹅群去学书,风神岂与右军殊。近来不买人间纸,种得芭蕉几万株”,则别有一番意境。诗中引用王羲之爱鹅和怀素以芭蕉叶代纸的典故,表现了作者对两位大书法家的敬慕之心,同时以二人作比,足见李鱓自恃颇高。用笔挥洒自如,豪爽奔放,泼墨酣畅淋漓,将水与墨结合,并参以书法用笔,形成自己“水墨融成奇趣”的风格。睡鹅用笔简练,形态逼真,转颈曲身,喙插羽内,画出酣睡正浓的神情,芭蕉泼墨粗写,气韵生动。
李方膺的《盆兰图》,盆虽破,而兰花依然“神完气足”。李葂“破冻芙蕖色转殊”的腊月荷花,边寿民的“横行公子”螃蟹,皆以新颖的题材、独特的手法、通俗的语言突破旧有的传统花鸟画题材方面的局限。这些看似平凡的事物被赋予一定的人性和社会性,丰富了作品的现实内容。
华嵒的花鸟画有恽寿平清新、秀丽的特点,亦有自己独特率意、疏宕空灵的情致。有评价“盖清代花鸟画,至新罗而穷其变也”(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许多画家继承他的花鸟画技法,《江都续志》说:“扬州自乾隆后,画家多取法新罗山人,号新罗派。”
[清]袁耀 汉宫春晓图轴 196cm×100.5cm 绢本设色康熙三十一年(1692) 扬州博物馆藏款识: 汉宫春晓,时壬申九月。邗上袁耀拟意。钤印:袁耀之印(白) 昭道(朱)
2.写意写神的人物神怪
在文人画中,人物画一向被忽视而置于次要的地位。“扬州八怪”中,黄慎、闵贞是专门的人物画家,金农、罗聘兼善人物。除传统的历史人物故事、神仙、高士、仕女等外,也画为士大夫阶层所不屑的市民生活题材与劳动人民生活题材,创作出针砭时弊,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如黄慎的行乞图、渔父图,至于鬼趣图,更是金农和罗聘的独创,实质是借鬼讽今。
黄慎笔下的人物,有血有肉,“写神不写真,写意不写形”,尤其是人物眼神和面部表情的刻画,十分传神。《赏梅图》画一老翁手捧一梅瓶,两眼凝视着折枝梅花,安然祥和而又若有所思。上题“品原绝世谁同调,骨是平生不可人”,可见老翁与梅同样有着清姿傲骨、孤高自赏的品格。
钟馗是黄慎擅长创作的神仙佛道题材之一,融合文人画的精妙笔墨与民间画的生动造型,其个性鲜明的风格和深刻独特的社会性内容,在扬州画家中独树一帜。
闵贞被称作“闵孝子”,因双亲早逝,一心想追写双亲遗像,刻苦学习肖像画。其人物画造型准确生动,既能粗笔写意,又能工笔细描,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八子观灯图》画八个儿童围在一起争观花灯。儿童形象浑朴自然,天真烂漫,脸胖而圆,身短而粗,面部神态各不相同,眼神凝于一处,不仅传神,而且极富生活情趣。画家运用了浓淡粗细富于变化的笔墨线条,刻画出儿童不同的身形与姿态。
[清]边寿民 螃蟹图册页 21.2cm×33.2cm 纸本设色 扬州博物馆藏款识: 姜米醯盐共浊醪,欹斜乌帽任酕醄。饶君自负双钳健,篱菊秋风餍老饕。颐公。钤印:竹窗(白) 颐吟(朱)
3.秀雅偶作的城市山水
扬州民谣有“金脸银花卉,要讨饭画山水”的说法,山水画在“扬州八怪”的创作中,成就远不及他们的花鸟画与人物画。他们当中,汪士慎、李鱓早年曾学画山水,而后转向画花鸟。华喦、罗聘、黄慎兼能画山水,只有高翔以山水著称,用笔简练秀雅,但大幅山水缺乏气韵,笔墨松散,取材于扬州的城市山水别具情趣。
《弹指阁图》,整个画面简洁而秀雅,全以淡墨勾润,浓墨点衬,树干苍老,筋骨毕现,在清疏的景色之中,透出一股秀逸之气。篱落当中绘有二人,只寥寥数笔,生动地绘出了人物的神情动态。
黄慎虽然“不以山水名”,但山水画也有一定的造诣,大幅和小景都各尽其妙,潇洒有致。《夜雨寒潮图》题诗:“夜雨寒潮忆敝庐,人生只合老樵渔。五湖收拾看花眼,归去青山好著书。”画面以泼墨湿笔挥写,气势磅礴,墨色层次分明,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4.个性张扬的各体书法
清代前期,文人们为了应付科举考试,争相效法规范严整却毫无个性的“馆阁体”。“扬州八怪”常以书笔入画,又以画笔入书,使书画融为一体。郑燮自谓“学诗不成去学写,学写不成去学画”。郑板桥突破陈规,创造了“板桥体”,以汉八分杂入楷、行、草,称为“六分半书”,意为比古代的“八分书体”隶书尚欠一分半。其书法参以作画的手法,高古简朴,风姿绰约,意态洒脱。蒋士铨赞他:“板桥写字如作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
黄慎草书学唐代怀素书法点画纷披,结字奇古险绝,散而有连,笔墨浓淡干湿,变化多端,极具趣味。被评作“其字如疏影横斜,苍藤盘结,然则山人诗中有画也可,字中有画也可”,一语道出黄慎书画之间紧密相连的关系。其草书,犹如清泉直泻,有着强烈的节奏,大小参差,千姿百态。
金农奉行个性解放、不趋时流,一生创作的书体大致有隶书、行书、写经体楷书、楷隶、漆书,是由帖学向碑学转换的关键人物,创造出新的书法审美形象。隶书《四言茶赞》轴是金农漆书成熟以后的代表作,横笔、捺笔宽厚粗壮,竖画和撇画则瘦削坚挺,笔画的长短、粗细、拉顿形成强烈而夸张的对比。整体格调遒劲钝拙,古朴谨严而不失奔放烂漫之趣,追求率真古拙的意趣,强化用笔的金石气,显示的是天然去雕琢的美和张扬鲜明的个性。
汪士慎工于楷行,用笔含隶意,隶书脱胎于汉碑,结体方整,法度严密,古拙厚朴,雄浑有气魄。《隶书试泾县茶轴》是汪士慎在管希宁(号幼孚)斋中品泾县茶所作。
高翔题画,有书余之说,意思是自己的画仅是书法之余事,可见其对书法自视甚高,不屑为画工也。其行书瘦、劲、硬,其画疏、简、秀,以书入画,巧妙地运用了书画用笔同法的技巧。
[清]王云 秋山楼阁图轴 118.8cm×105cm 绢本设色 雍正九年(1731) 扬州博物馆藏款识: 雍正九年嘉平月,八十老人王云。钤印:王云(白) 清痴老人(朱)
杨法篆隶行草各体皆擅。《行书五言诗》轴结体奇趣,用笔生拙,铁画银钩,极具金石之味。
“扬州八怪”诸家,身份、地位和经历不尽相同,思想和艺术风格亦不相同。他们艺术上兼容并蓄,生活上相濡以沫,一扫文人相轻的旧习,结成了深厚的交谊。从最年长的陈撰到最年幼的罗聘,书画创作时间延续近百年,形成一个传承有序、个性鲜明的画派。
[清]萧晨 桃花源图轴 193cm×65.5cm 绢本设色康熙四十一年(1702) 扬州博物馆藏款识: 桃花源记。画家之黄卷幼妇也。天水赵氏伯驹、伯二卷,遂擅名千载。仇十甫虽秀润过之,然终属依样葫芦耳。是幅亦借迳于卷,师其笔意,不泥其景物,自谓善学前人者矣。识者定之。壬午清和萧晨识。钤印:萧晨印(朱)
三、温婉灵秀的晚清书画
晚清扬州经济地位衰退,地方文化风气依然浓厚。嘉道时期的“扬州学派”治学内容的博大精深,在经史、子学、古籍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道光年间的冶春后社,是扬州地方名流文人学者成立的文学团体,在盆景、书画、诗文、园林、医学等多方面,皆成就斐然。民国时期董玉书的《芜城怀旧录》记述清代中叶直至民国年间扬州的掌故逸事,其中关于文人墨客的记载颇多:“(王小某)画宗新罗,为海内所重,尝住观音庵。当时士大夫皆非王画吴(让之)书不足相配。若不得其一,即以为减色。”又记:“画家李墅,字石湖,又号壶道人,居扬州常府巷内。初学画于王拓村。拓村画摹新罗山人一派,传自小某,石湖为小某再传弟子。后于陈若木精研宋、元笔法,画学益进而上之,声誉日起。扬州画师初推王小某,王小某以后又推陈若木,陈若木以后当推李石湖。”又有“邗上五朱”(朱鹤年、朱文新、朱本、朱龄、朱沆)、“扬州十小”(王小某、闵小白、魏小眠、徐小谷、巫小箴、卜小泉、李小淮、吴小庄、翁小海、史小妍)。这个时期的扬州画坛,扬州本土的书画家占据主流,王柘村、王虎榜,陈重庆、陈含光,王兆祥、王应祥,包世臣及其弟子梅植之、吴让之等,父子、兄弟、师徒之间书画传承有序,整体风格上比较接近,普遍呈现出一派恬淡清新的审美情趣。绘画题材从雅俗共赏到重俗轻雅,贴近现实生活,充满市井风情,是清代晚期至民国时期扬州社会风俗和人文历史的缩影。
此外,还有寓居扬州的如张赐宁、莲溪等,被列入海上画派倪田、虚谷等。
1.王素《争水图》
王素(1794—1877),字小梅,晚号逊之,甘泉(今江苏扬州)人。多临华嵒,擅长人物花鸟。从表现手法上趋向纤秀,多小笔勾描,偶有大笔挥写。
《争水图》作于1859年,当时王素为躲避太平天国战乱,迁居邵伯、郭村。咸丰六年(1856),江南特大旱灾,作者身逢战乱和旱灾,目睹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题跋署“有冬心先生画本,余背临大概”,虽是背临,实是和王素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契合。画面人物姿态神情各异,惟妙惟肖,持棍者、挥拳者、呼喊者、劝阻者,一场争水的搏斗即将爆发。几棵老树,一架水车,一只小狗,数块秧田,场景极具生活气息,是当时市井文化题材的代表作。
[清]禹之鼎 念堂肖像图轴 117.8cm×57.2cm 绢本设色扬州博物馆藏款识: 物我原须各安稳,自苫牛屋织鸡栖。念堂先生属写。禹之鼎。钤印:慎斋禹之鼎印(白) 广陵涛渔人(朱)
[清]唐志契 临白石翁山水图轴 86.4cm×43.3cm绫本水墨 扬州博物馆藏款识: 偶临白石翁笔。唐志契。钤印:玄生(朱) 唐志契印(白)
2.陈若木《麦间野稚图》
陈崇光(1839—1896),原名炤,字崇光,后改字若木、江苏扬州人。初为雕花工,后为虞蟾弟子。“画山水人物花鸟俱工,沉着古厚,力追宋元。”(黄宾虹《古画微》)
《麦间野稚图》左侧一树贯穿整个画面,右下方两只野雉相互凝视,立于麦穗与野花之间。羽毛、树干的质感,麦穗、野花的饱满,表现得栩栩如生。浓墨皴擦枝干,淡彩勾花点叶,赭色的麦穗和羽毛,更增添了生动而亮丽的情趣。笔力沉稳,墨彩滋润,色调明快,一派乡间天然野趣。
3.包世臣行书《临秋深帖轴》
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晚号倦翁,安徽泾县人,晚年定居扬州。所著《艺舟双楫》是清代碑学思想的经典之一。
此件行书两行大字是临写《秋深帖》,小字题款“鸿堂所刻伯高秋深帖以为天下第一书,实乃吴兴临写”。意为:董其昌的《戏鸿堂法帖》收录了唐代张旭的《秋深帖》,以为是天下第一书,其实是赵孟頫所临写的。
虽是摹写,从中仍可看出包世臣自己的面貌。既有南帖轻灵秀逸的笔法,又融进北碑浑穆厚重的金石气。墨色丰润,酣畅淋漓,落笔泼辣,气势贯通。
[清]查士标 诗画册页 23.2cm×16cm×4 纸本墨笔 康熙五年(1666) 扬州博物馆藏款识:此幅仿子久天池石壁意也,与子久虞山图笔法相似,更加苍率,意在笔韵,观者教之。时丙午六月也。士标。谷静鸟飞绝,天空云度闲。尔时一回有,眼底无青山。士标书。夏禹玉有秋江垂钓图,禹玉轻北宗,宋时马夏之名不让董巨,亦画家之有气骨者,时一拟之以□浮靡,但贵不落习气耳。新秋客卯上之西郊漫识。士标。秋云淡无色,溪树红可怜。是谁来领略,钓罢老渔船。查士标。钤印:梅壑(朱) 查士标印(白) 二瞻(朱) 士标(朱)
4.吴让之《柳蝉图轴》
吴熙载(1799—1870),原名廷扬,字熙载,后以字行,改字让之,江苏仪征人。擅长书法、篆刻,师事包世臣,写意花鸟清疏淡雅,风韵有致。此件《柳蝉图》构图极简,向上伸展的枝干,向下飘拂的柳条,一只栖息的鸣蝉。笔墨秀逸而又简约,柳叶灵动而不飘浮,墨色浓淡得宜,充满生机。
5.汪鋆《龙舟竞渡图轴》
汪鋆(1816—?),字砚山,号十二砚斋,江苏仪征人。汪鋆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扬州城内度过,熟知扬州地方掌故,辑清代扬州画人为《扬州画苑录》。
《龙舟竞渡图》真实地再现了扬州的秀丽风光。近景绘大虹桥下一小舟驶过,水面波光粼粼,两只龙舟和四只小舟齐往湖心聚拢。远景开阔,白塔高耸于柳树丛中。龙舟上锦旗飞舞,划手奋力击水,似有鼓声咚咚,桨声哗哗,紧张激烈的气氛从荡漾的水波中弥漫开来。两岸观者纷集,营造出热闹而不喧嚣的欢庆场面。人物、树木、亭桥用笔简易,而作为整幅画主体的龙舟,则不吝用笔,华丽精美毕现于笔端。
6.李墅《四相簪花图扇页》
李墅,清末民初。字石湖,后作石壶,江苏扬州人。初为王连弟子,后专攻宋元笔意,山水人物、草虫花卉,无不精妙。
画面场景用屏风分割成两部分。左侧,三人围桌而坐,帽上簪戴芍药,正欲畅饮,背对画面者侧首,将观者视线引往画面右侧:一官员赶赴宴席,侍女为其簪戴芍药,小童为其敬献美酒。四周垂柳翠竹、苍松碧草,点明了春末夏初的节候特征。人物姿态神情各异,面部晕染细腻,生动传神。整个画面工笔重彩,恰到好处地勾画出欢畅明快的氛围。
7.陈康侯《育蚕图》
晚清绘画中的女性形象普遍纤瘦柔弱、低首垂目、修颈削肩,表现出“病态美”的精神气质,多感怀伤春悲秋、年华老去,常将女性置于琴棋书画、踏春游玩、蚕桑纺织等特定的生活场景中。此件《育蚕图》画意是“桑下女儿愁”的劳作情境,描绘育蚕女子俯身的动态美,又用极为工致细腻的笔法表现女子的妆容、发型、服饰,是符合当时人们审美的理想化的美人形象。室内的烛台茶具、窗外的树木花石等布景都增添了整个画面的雅致之美,劳动的主题相对削弱了。
8.吉亮工《草书七言联》
吉亮工(1857—1915),字柱臣,扬州人。清高孤傲,特立独行,世人常以“疯子”视之。吉亮工为自己撰写《风先生传》,自称为“风先生”。书法工力雄厚,多为狂草,有“龙章凤篆”之称。
“牵牛试饮溪头月,在马遥呼水面船”,题“嵌牛头马面四字”,笔势飞动,结体舒展而俊美,草书为当时扬城第一高手。
有清一代,扬州画坛由鼎盛到衰微,从雅俗共赏到重俗轻雅,从聚天下名士到以扬州本土书画家为主,书画家们共同谱写了扬州的风土人情、百态人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永远的城市记忆。
[清]郑燮 兰竹石图轴 178cm×102cm 纸本墨笔 扬州博物馆藏款识: 平生爱所南先生及陈古白画兰竹,既又见大涤子画石,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其意构成石势,然后以兰竹弥缝其间,虽学之两家而笔墨则一气也。宏翁同学老长兄善品题书画,故就正焉。板桥郑燮。钤印:乾隆东封书画史(白) 歌吹古扬州(朱)
[清]金农 梅花图轴 128.9cm×40cm 绢本设色 乾隆二十六年(1761) 扬州博物馆藏款识: 田居先生为吾乡前辈,旧为监察御史。每得名迹,必招赏于清池白石间。其藏元至大辛少府贡粉矮梅卷,繁枝密萼,花光迷离,恍如晓雪之方开也。先生最爱予小诗,索题纸尾者三。忽忽五十年情事矣,先生逝后,宅属他人,画亦遂失。今凝想写之,玉壶春色,仿佛江路野桥二月也。荐举博学宏词杭郡,金农画记时年七十又五。钤印:金农印信(朱)
[清]汪士慎 梅花图轴 115cm×31.5cm 纸本墨笔 扬州博物馆藏款识: 崩崖悬峭未全枯,门外青青长绿莩。昨夜雪深三尺许,一枝先插酒家胡。老匏句。溪东外史汪慎写。钤印:阿慎(白) 近人(朱)
[清]陈撰 梅花图册页 26.7cm×24.5cm×2 纸本设色 扬州博物馆藏款识: 粉面。此梅多作悬枝于岭下,落笔清秀,三桥文氏工于其画,遗传今人难以追随。玉几陈撰涂草。素芳。月下横枝,出人意外之趣。宋代清舍主人石钰专使月梅,方见笔中冷趣,后学追摹,均未有过,前人笔墨天然,难求陈法。玉几山人画。钤印:玉几山人(白) 陈撰(朱) 玉几(朱) 撰印(白)
[清]罗聘 梅竹画对 110.7cm×25.4cm×2 纸本墨笔 嘉庆三年(1798) 扬州博物馆藏款识: 嘉庆三年九月既望,喜与苕庵姻契同寓于恩纶堂。将南归,出此纸索愚父子合作楹联。因命梅痴仿逃禅墨趣;予以息斋勾勒法成之,并题二十字以博雪和。诗曰:『岁晚琅玕节,春风玉雪姿。别离形梦寐,澹月下帘帷。』诗成独酌三杯,醉矣!不知其诗不成诗,字不成字也!余与苕庵最契,几欲毁去,姑留之,以俟明日看,或不肯时时忘此醉态耳!如真不可留,亦留此以俟他年,以此劣迹换予得意作,何如?明日再题。竹叟罗聘寒花岁宴倍精神,得似江南一段春。幸有长身君子在,海天相遇伴吟呻。越日早起笔记。两峰道人。钤印:臣聘(白)
[清]王素 争水图卷 30.8cm×132.8cm 纸本设色 咸丰九年(1859) 扬州博物馆藏款识: 种密移疏绿毯平,行间清浅谷纹生。谁知细细青青草,中有丰年击壤声。己未四月兵燹移居永安市中,有冬心先生画本,背临大概,恐见者为之一笑。小某王素。钤印:小梅又字逊之(朱)
[清]李方膺 盆兰图轴 112cm×34cm 纸本墨笔 扬州博物馆藏款识: 买块兰花要整根,神完气足长儿孙。莫嫌此日银芽少,只待来年发满□。晴江李方膺写。钤印:仙李(朱)
[清]李葂 墨荷图轴 123cm×61cm 纸本墨笔 扬州博物馆藏款识: 不涂铅粉不施朱,破冻芙渠色转殊。为问君家旧花墅,雪深有此一枝无?写意留别星野同社老弟。啸村葂。腊月八日。钤印:李葂印(白) 用我法(朱) 饮少辄醉(白)
[清]倪田 梅妻鹤子图轴 145.4cm×78.7cm 纸本设色 光绪二十九(1903) 扬州博物馆藏款识: 光绪癸卯春正月之吉,邗上倪墨耕写于壁月盦。钤印:倪宝田长寿印(白) 墨耕(朱)
[清]李鱓 花鸟鱼虫菜蔬图册之芍药图30.1cm×18.4cm 纸本墨笔 1755年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红药当年解送行,而今墨影亦纵横。花花草草皆生动,大有蹁跹士女情。懊道人。钤印:里善(白)
[清]李鱓 花鸟鱼虫菜蔬图册之芙蓉图30.1cm×18.4cm 纸本墨笔 1755年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美人期不来,秋水寒如此。隔岸芙容花,瞑色空江里。钤印:鱓(朱)
[清]李鱓 花鸟鱼虫菜蔬图册之鱼啖月影图30.1cm×18.4cm 纸本墨笔 1755年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鱼啖月影。钤印:鱓(朱)
[清]李鱓 花鸟鱼虫菜蔬图册之萱花蝴蝶图30.1cm×18.4cm 纸本墨笔 1755年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万事浮云过眼空,前人作画我相同。花花草草飞飞碟,尽付庄周一梦中。钤印:鱓印(白)
[清]李鱓 花鸟鱼虫菜蔬图册之荷花图30.1cm×18.4cm 纸本墨笔 1755年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捧出茅山女道冠。钤印:鱓(白)
[清]李鱓 花鸟鱼虫菜蔬图册之萱花图30.1cm×18.4cm 纸本墨笔 1755年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堂前无杂植,一色是宜男。永日帘栊静,相看意自酣。钤印:李鱓(白)
[清]李鱓 花鸟鱼虫菜蔬图册之茉莉图30.1cm×18.4cm 纸本墨笔 1755年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深阁晚妆近,争开罗绮前。芳馨风缓缓,采摘月娟娟。种自宜南土,根难到隔年。写茉利节录野人诗。复堂。钤印:中洋(朱)
[清]李鱓 花鸟鱼虫菜蔬图册之萝卜白菜图30.1cm×18.4cm 纸本墨笔 1755年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萝卜不如菜根。懊道人。钤印:宗杨(白)
[清]李鱓 花鸟鱼虫菜蔬图册之豆荚蟋蟀图30.1cm×18.4cm 纸本墨笔 1755年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宁教豆架哥哥叫,莫听床头蟋蟀声。钤印:鱓(朱)
[清]李鱓 花鸟鱼虫菜蔬图册之桃花来禽图30.1cm×18.4cm 纸本墨笔 1755年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乾隆二十年小春制。复堂李鱓。钤印:复堂(白)
[清]李鱓 花鸟鱼虫菜蔬图册之梅花图30.1cm×18.4cm 纸本墨笔 1755年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请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成春。懊道人仿青藤。钤印:复堂(白)
[清]李鱓 花鸟鱼虫菜蔬图册之芋笋图30.1cm×18.4cm 纸本墨笔 1755年 南京博物院藏款识:已分长鑱老此生,翛然不羡五侯鲭。朝餐水上雕胡饭,夜掘山中玉糁羹。懊道人。钤印:鱓印(白)
[清]汪鋆 龙舟竞渡图轴 122cm×30cm 纸本设色 同治十二年(1873) 扬州博物馆藏款识: 扬俗,龙船自五月朔至十八日为一市,船长数丈,前首后尾,俨然龙也。四角枋柱,扬旌曳旗,以金鼓振之,与水声相激,游船士女簇拥如云,于午日为最胜。自癸丑乱后,此戏罕闻,忆而写之,以记当时之盛。同治十二年岁在癸酉首夏汪鋆并记。钤印:仪征汪鋆砚山书画印(白)
[清]黄慎 赏梅图轴 157cm×77.5cm 纸本设色 扬州博物馆藏款识: 品原绝世谁同调,骨是平生不可人。作刘鳌石句。闽中黄慎。钤印:黄慎(白文) 躬懋(朱文)
[清]华嵒 荷鹭图轴 120.3cm×65cm 纸本设色 乾隆十六年(1751) 扬州博物馆藏款识: 辛未谷雨前二日。新罗山人写于冷翠阁。钤印:华嵒(白) 秋岳(白) 解弢(白)
[清]包世臣 行书临秋深帖轴 79.5cm×44.6cm 纸本 扬州博物馆藏释文:秋深不审,气力复如何也。鸿堂所刻伯高秋深帖,以为天下第一书,实乃吴兴临写。倦翁记。钤印:白门倦游阁外史(朱) 包世臣印(朱) 慎伯(白)
[清]吉亮工 草书七言联 137cm×20cm 纸本 扬州博物馆藏释文:牵牛试饮溪头月,在马遥呼水面船。马伯梁嵌牛头马面四字联。风先生书。钤印:风(朱)
[清]郑燮 行书节录怀素自叙轴 180.9cm×107cm 纸本 乾隆二十年(1755) 扬州博物馆藏释文:其述形似则有张礼部云“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王永州邕云“初疑轻烟澹古松,又似山开万仞峰”。语疾速则有窦御史冀云“笔下唯看激(脱“电”字)流,字成只畏盘龙走”;皆辞旨激切,理识玄奥。乾隆乙亥书为朗老年学长兄雅鉴。板桥郑燮。钤印:乾隆东封书画史(白) 丙辰进士(朱)
[清]黄慎 草书七律诗轴 125cm×52cm 纸本 扬州博物馆藏释文:裘马自怜游已倦,五湖归去鬓丝明。王维终古为伶役,宋玉谁呼是老兵。关路踉跄榆荚雨,乡心格磔鹧古声。相逢一醉春风软,笑插花枝出禁城。宁化黄慎。钤印:黄慎(白) 瘿瓢山人(白)
[清]金农 隶书四言茶赞轴 170.2cm×48.2cm 纸本乾隆十年(1745) 扬州博物馆藏释文:采英于山,著经于羽,荈烈蔎芳,涤清神宇。乾隆乙丑六月书于佳树堂。钱唐金农。钤印:生于丁卯(白) 金农之印(白) 寿门(朱)冬心先生(朱)
[清]汪士慎 隶书试泾县茶诗轴131cm×35.5cm 纸本 扬州博物馆藏释文:不知泾邑山之涯,春风茁此香灵芽。两茎细叶雀舌卷,蒸焙工夫应不浅。宣州诸荼此绝伦,芳馨那逊龙山春。一瓯瑟瑟散轻蕊,品题谁比玉川子。共向幽窗吸白云,令人六腑皆芳芬。长空霭霭西林晚,疏雨湿烟客忘返。幼孚斋中试泾县茶。巢林老人慎。钤印:左盲生(白)
[清]杨法 行书五言诗轴 102cm×35.4cm 纸本扬州博物馆藏释文:骋日千田土,风沙极四维。竞成中道断,难禁暮年思。昔者滹沱上,奔腾飞渡为。先人传一砚,永宝染柔翰。风字形真璞,莲青色可餐。图南任鱼跃,蠖屈想龙蟠。我亦施孙子,深知继述难。孤云欣绝类,乌兔莫之求。舒卷从吾好,消摇率自由。无心每独往,得意或淹留。下视群龙戏,凌空笑未休。礼耕主人属。杨法书。钤印:关中杨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