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中国当代科幻第一人
2019-04-10
中国首部以太空为背景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在农历新年贺岁片中异军突起,获得票房和口碑双丰收,被业内人士视为中国科幻产业发展的里程碑。有舆论指出,《流浪地球》有望开辟国产科幻片元年,打破科幻电影由好莱坞垄断的局面。
《流浪地球》改编自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2000年发表的同名小说。影片讲述在遥远的未来,太阳急速膨胀将要吞噬地球,人类为自救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要带地球到太阳系外寻找新家园。
从“科幻梦”到斩获“科幻界的诺贝尔奖”——雨果奖,刘慈欣走了近30年。从虚无缥缈的浩瀚宇宙,到细腻柔美的真挚情感的叙述,他浪漫、敏感而耿直。“我是个乐观主义者,我相信只要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我们就会有一个辉煌的未来”。
《三体》获雨果奖
2015年,在刘慈欣的人生当中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年,从8月获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到9月获银河奖——科幻功勋奖,再到10月获星云奖——最高成就奖。刘慈欣一年获三奖,横扫大陆圈、华语界、世界级科幻文学大奖。
颇有意思的是,在8月23日下午雨果奖颁奖现场宣布刘慈欣获奖的那一刻,在地球的另一端,事件的主人公却由于下雨天堵车,正在车里懒洋洋地眯着眼睛睡觉。是出版社的一条短信,将刘慈欣从梦境拉回现实,但这个现实却让刘慈欣更加恍若梦中——雨果奖堪称“科幻界的诺贝尔奖”,在科幻迷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美英以外国家的获奖者寥若晨星。“我从没想到自己会得这个奖。”刘慈欣说。
刘慈欣获得雨果奖的消息公布后,他的手机便一直处于“被轰炸”状态。同时,《三体》的销量也在直线飙升,刘慈欣已经成为几十年来作品最畅销的中国科幻作家。欧洲航天局前高管、著名计算机和物理学家久里奥·普里斯科第一时间撰文,认为“中国科幻作家已在这个领域走到前头”;《华盛顿邮报》刊载署名文章,大赞刘慈欣写出了一部“深奥的、充满创新战略思想的史诗作品”。
同时,《三体》的影响力也已经超越了科幻和文学范畴,成为“全民围观”的社会现象。不少互联网“大佬”和企业家从《三体》当中解读出了企业的经营门道,并将其中的某些法则奉为圭臬。就如刘慈欣所说,“科幻渐渐由一种文学体裁,变成一种思维方式,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的方方面面”。
面对这一切,刘慈欣却异常冷静。他将科幻文学比喻成“一个国家的晴雨表”。“科幻文学在英国诞生,那个时候正是大英帝国上升为日不落帝国的时期。然后从英国迅速转移到了美国,黄金时代是上世纪30到60年代,正是美国科技迅速上升的时期。现在,《三体》获得雨果奖,这和中国国力的上升是密切相关的。”
此外,近几年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无疑也成了国内科幻文学繁荣的催化剂。嫦娥探月工程的推进、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发射、FAST望远镜的建设,这些都为科幻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和土壤。“如果说以前的航天是立足大地的,那么现在的航天则是仰望星空的。后者显然具有更多的科幻因素。”刘慈欣如是说。
胸纳宇宙
刘慈欣说,自己对科幻的热爱是出于天性。“我一直认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美妙的故事,不是游吟诗人唱出来的,也不是剧作家写出来的,而是通过科学讲出来的。科学所讲的故事,其宏伟壮丽、曲折幽深、惊悚诡异、恐怖神秘,甚至多愁善感,都远远超出文学故事。”
刘慈欣至今还清晰地记得1970年一个春日的夜晚,他站在河南省罗山县一个小村庄的池塘边,和村民们一起仰望星空。夜凉如水,银河似练,空气中泛着早春清冽的味道。忽然,漆黑的天幕中有一颗小星星缓缓飞过。那是新中国刚刚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那一年,刘慈欣7岁。
刘慈欣幼小的心灵对那颗“飞行的小星星”充满了不可名状的好奇和向往。他当时并未觉得那满天群星与地球的距离比“那颗移动的小星星”远多少。“所以我觉得它是在星星间飞行,甚至担心它穿越那密密麻麻的星群时会撞上一颗。”
多年以后,刘慈欣才从《十万个为什么》当中了解了那颗人造卫星与其他星星的距离。同时,也第一次知道了光年的概念。少年刘慈欣想象着光线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穿越那寒冷寂静的太空,他用想象努力把握着那令人战栗的广漠和深远,被一种巨大的恐惧和敬畏压倒,同时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快乐感。
刘慈欣这种异于常人的想象力注定了为科幻而生。1989年,刘慈欣开始创作科幻小说《超新星纪元》首版和《中国2185》,但均未发表。1999年才首次在《科幻世界》杂志上发表了《鲸歌》和《微观尽头》。自此,他奇丽诡谲的想象力如天马行空般肆意驰骋。《中国太阳》中,中国在太空中修建了一面巨大的镜子,来调节气候;《流浪地球》中,当科学家们得知太阳即将毁灭,开始在地球的一侧安装巨大的发动机,试图将地球环境圈打包成移民方舟;《超新星纪元》中,因为距离突然爆发的超新星太近,受到强烈辐射的人类开始大量死亡,地球上最终只剩下13岁以下的孩子……2006年,《三体》横空出世。
在这期间,刘慈欣的作品蝉联1999—2006年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并获得2010年赵树理文学奖、2011年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以及2010—2011年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科幻作家奖等奖项。《三体》更是在国内外获得了巨大殊荣。
刘慈欣的作品不仅是硬科幻,还更具人文情怀;不仅是科技的较量与比拼,还不乏人性的挖掘;不仅描述了未来,还反思了历史,并从整个地球甚至整个宇宙的角度去理解生命。
“我只是想通过科幻小说,用想象力创造出自己的世界,在那些世界中展现科学所揭示的大自然的诗意,讲述人与宇宙之间浪漫的传奇。”刘慈欣在英文版《三体》的前言中写道。
科幻之外的刘慈欣
“你相信有外星人吗?”
“不知道,我只能说不知道。”刘慈欣说,“从科学的常理来说,宇宙各处的自然规律如果都一样的话,应该会有外星生命,并最终进化出外星文明。但生命的起源是一个极小的概率,这个概率小到什么程度,就像一股龙卷风卷起一堆金属垃圾,落下来以后自动组装成一辆奔驰汽车。而且据目前人类观测,没有任何外星人的迹象。所以这真的很难确定。”小说当中天马行空的刘慈欣,生活中却十分理性。他反复强调的一句话是,“科学是科幻的灵魂”。
科幻之外,刘慈欣还是游戏公司的想象力架构师、电影监制。游戏是刘慈欣科幻之外的另一爱好。他认为游戏很可能成为继电影、电视、文学、戏曲之外的另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
2019年春节,刘慈欣的两部文学作品杀进中国角逐最为激烈的“春节档”,一部是《流浪地球》,一部是由其《乡村教师》改编而来的《疯狂外星人》。两部虽同属科幻题材,却风格迥异,《疯狂外星人》荒诞幽默,《流浪地球》更注重展现民族大义与人文情怀,“中国人对家园、故土情感的描述,是最打动人的地方”。
科幻题材的影片,永远逃脱不了末日情境,人们对生死与未来的诠释与思考从未停止,在刘慈欣看来,达到光明的未来,中间的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如同徐志摩在诗中所说,他相信有天堂,但从天堂到现实之间,是隔着一片血海,走过去便是光明”。所以,“我是乐观主义者,我相信只要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我们就会有一个辉煌的未来”。他曾在女儿13岁时,写了一封信给她。在信中,刘慈欣描绘了一个奇妙瑰丽的未来世界。彼时,人类已经征服死亡,并实现了人脑与电脑的连接。地球上所有的能源和重工业都迁移到太空,那些飘浮的工厂和企业构成了星环,像挂在天空上的精致的项链坠。人们建立起了一个个“太空新城”……
从游戏到影视,从作家、监制到编剧,如今刘慈欣的个人标签越来越多,商业活动亦日渐增多,他自己承认,每年几乎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会奔波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偶尔还会出个国……许多人劝他搬到北京定居,但时至今日,他仍住在老家,“写作跟城市的大小无关,只要静下心来,就可以写出好作品”。刘慈欣透露,自己的最新作品正在酝酿中,已经捋出了几条故事线,但至于如何选,现在还没有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