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神宗开边视野下宰相群体对边事的态度

2019-04-10吕志超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富弼韩琦宋神宗

■吕志超/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一、元老重臣谨慎对待“边事”

神宗朝总共有韩琦、曾公亮、富弼、陈升之、韩绛、王安石、吴充、王珪、蔡确九位宰相。初期,神宗任用韩琦、曾公亮和富弼三人为相,此三人均曾在仁宗朝为相,韩琦、曾公亮又曾任英宗朝宰相,可谓元老重臣,虽然他们在神宗朝担任宰相的时间都不长,却有很强的政治影响力。

韩琦曾为相十载,赞辅三朝,到神宗即位之初,已经形成了韩琦专权的局面,“琦等方以两朝顾命,傲然自居,顾视朝廷,惟己所欲。且琦执政一年,上视两府大臣,中外要职,莫非亲旧,根盘节错,异己者必逐,附己者必升”。后御史中丞王陶弹劾“琦不赴文德殿押班为跋扈”,虽然神宗并未因王陶的弹劾而罢免韩琦,但后来韩琦坚决请求罢免宰相之位,神宗许之,韩琦的罢相或多或少是神宗摆脱“韩琦专权”的结果。罢相后的韩琦对神宗朝前期的政局影响仍非常大,“契丹来求代北地,帝手诏访琦”,这足以体现罢相后的韩琦在朝廷以及宋神宗心中的地位。韩琦对边事是持谨慎保留态度的,认为宋朝应该“先安内,后攘外”,“夫欲攘捍四夷以兴太平,而先使邦本困摇,众心离怨,振古以来未,闻能就此功者也,所以必先修内政,罢除新法,待西北二敌势衰之时,一鼓而下,恢复幽蓟和灵夏旧疆。”先修内政以自强,等契丹、西夏势力衰微时再出兵经制。在神宗手诏访琦之后,韩琦上奏神宗“臣观近年以来,朝廷举事,似不以大敌为恤。彼见形生疑,必谓我有图复燕南意,故引先发制人之说,造为衅端。”韩琦对少数民族总是有一种唯恐其生疑开战的心理。“高丽臣属北方,久绝朝贡,乃因商舶诱之使来,契丹知之,必谓将图我。一也。强取吐蕃之地以建熙河,契丹闻之,必谓行将及我。二也。遍植榆柳于西山,冀其成长以制蕃骑。三也。创团保甲。四也。诸州筑城凿池。五也。置都作院,颁弓刀新式,大作战车。六也。置河北三十七将。七也。”韩琦认为,宋朝开拓熙河、恢复与高丽的朝贡关系等举动会使契丹起疑,以为宋朝有“图契丹”之意,从而导致宋辽关系再度紧张,因此他反对在边疆地区的任何作为,主张维持现状即可。韩琦对边事的如此谨慎甚至保守的态度,必然会对神宗处理边事产生影响,神宗有振兴宋朝的想法和举动,韩琦的论述无疑会使得宋神宗在变法和开边的过程中显得谨小慎微。

富弼在对待边事上,比韩琦显得更加保守。神宗即位之初,问边事于富弼,富弼对曰:“陛下临御未久,当布德行惠,愿二十年口不言兵。”听了富弼的回答,神宗默然,可见对于富弼的回答,宋神宗是不满意的。但富弼却对“熙河开边”大加肯定,称赞这是“开拓故疆,诚为国朝美事。”随着北宋“汉唐旧疆”话语的形成,富弼认为这是恢复汉唐故疆的正当举动,可见富弼并不是完全反对“言兵”,他的谨慎是基于宋朝边疆实际情况考虑的。

曾公亮对边事同样也是持谨慎、保守态度的。熙宁八年(1075年)三月,契丹再次向北宋施压,要求重划分代北三州之边界,神宗惊慌失措,下诏给元老重臣韩琦、富弼、曾公亮诸人,要求提供应付契丹的对策,熙宁八年(1075年)四月,曾公亮在给神宗的《答诏言边事奏》中说到“臣之愚虑,欲乞朝廷选择谋臣报聘,谕与彼国生事,中国包含之意,至於疆界,案验既明,不可侵越,使敌主晓然,不为邀功之臣所惑,必未敢萌犯边之意。”曾公亮认为朝廷应该派谋臣出使契丹,并向契丹表明宋朝严守疆界,不轻易开启战端的意思。“且中国今日之势,与雍熙、景德之间不同,河北之兵,既以倍增,又益之以民兵,及行阵训练多出睿算,以此待敌,不为无备,然尚须谋择将帅,北边久不用兵,虽有可用之人,或未之试也。若将帅得人,委之一面,使久其任,观其措置才略,足试後日之用。”同时朝廷还需要培养、选拔优秀将领,以加强北疆防御。

在北宋士大夫看来,赵宋王朝应该致力于比隆汉唐,其内容之一就是恢复“汉唐旧疆”,但考虑到制服辽、西夏政权的难度很大,所以对于他们而言,这是理想与现实不符而造成的心中的隐痛。韩琦、富弼、曾公亮都是典型的士大夫精英,在他们心中自然有使宋朝比隆汉唐的远大理想抱负,但他们更多地考虑宋朝的实际情况,辽、西夏实力不容小觑,以赵宋的力量,想要从他们手中夺回失去的领土,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们才会对神宗的开边持谨慎和保留态度。

二、王安石积极、主动“开边”

当国内富国强兵取得一定成果后,朝廷开始实施大规模的开边,熙宁四年(1071年),“熙河开边”军事行动开始,目标是达成断西夏右臂的战略目标。当开拓熙河受挫时,宋神宗曾产生犹豫、动摇,王安石则力谏宋神宗坚持开边,最终开拓熙河取得巨大的战绩,宋神宗亲解所服玉带赐予王安石,以表彰他力排保守势力的非难,坚决支持王韶的行为。

王安石对于宋神宗而言,既是开边计划的总设计师,又是开边行动的最有力支持者。然而在熙河开边以后,宋神宗与王安石就对夏战争产生了较大的分歧,按照王安石的战略计划,在取熙河断西夏右臂之后,就要考虑对夏用兵,恰在此时,契丹向宋朝施压以求代北地,宋神宗担心契丹武力进犯,不得不采取妥协示弱的政策,而王安石认为无须畏惧契丹,以强硬态度应对契丹,君臣之间产生较大分歧。王安石在这期间第一次罢相,十个月后,王安石二度拜相,试图使宋神宗在代北划界一事上强硬些并能发动对西夏的攻势,但此时的宋神宗谨慎畏敌心理凸显,在划界一事上明显退让,并以“熙河探报”拒绝对夏用兵。宋神宗固然有恢复“汉唐旧疆”的愿望和行动,但辽、西夏实力不容小觑,同时神宗受到韩琦、曾公亮等元老老臣的谨慎用兵的影响,不时在积极有为和消极被动之间摆动。

三、宋神宗后期宰相的“开边”态度

王安石于熙宁九年(1076年)十二月二度罢相,从此王安石从熙丰政坛淡去,进入神宗朝后期,宋神宗自此以后彻底摆脱王安石的影响,成为一位“乾刚独断”的皇帝,虽然没有了王安石的支持,但神宗心中恢复“汉唐旧疆”的愿望仍然是非常强烈的,这也影响到了当时宰相的态度。陈升之、韩绛为相时期,大体上为王安石主政时期,王安石深得宋神宗信任,且为政强硬,陈升之和韩绛多数情况会赞成王安石的意见,韩绛安抚西北,长时间不在朝中,为熙宁初年宋朝西北的文臣边帅,且积极经略西北边疆,对开边持积极态度,是开边的支持者和执行者。

在神宗朝后期为相的吴充、王珪和蔡确,对开边都没有完整、系统的计划,吴充持中立态度,对神宗的开边不支持也不反对,某种意义上说是对皇帝意志的服从,王珪和蔡确二人在开边一事上更多地是依从宋神宗的意志,揣摩、迎合皇帝,甚至借鼓动支持皇帝开边以打压政敌。此时,韩琦、曾公亮已经去世,富弼年老多病,他们显然已经无法有力地劝谏神宗谨慎言兵,再加上元丰年间的神宗已过而立之年,政治经验丰富,对开边颇有主见,神宗对开边显然也是存在从谨慎到大胆的一个转变。

四、结语

宰相属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政治影响往往较大,宋神宗时期的宰相就是如此。韩琦、富弼、曾公亮三人都曾经在仁宗、英宗朝担任过宰相,是典型的元老重臣,他们对神宗的开边大抵持谨慎和保留态度,规劝神宗谨慎和不轻易“言兵”,保持仁宗朝以后与辽、夏的相对和平状态。王安石入相后,开始积极、主动谋划开边,在王安石和宋神宗的规划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开边计划。王安石退出政坛后,吴充、王珪、蔡确相继为相,但他们基本不会提出自己的主张。均服从宋神宗的开边意志。宋神宗在这些宰相的影响下,对边事的态度日益自信。

注释:

①(元)脱脱等:《宋史》卷三一二,《韩琦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10226页。

②(元)脱脱等:《宋史》卷三一二,《韩琦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10227页。

③《韩魏王家传》:卷一〇。

④(元)脱脱等:《宋史》卷三一二《韩琦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10227页。

⑤(元)脱脱等:《宋史》卷三一二《韩琦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10228页。

⑥(元)脱脱等:《宋史》卷三一二《富弼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10249页。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190页。

⑦(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六,熙宁九年六月壬子,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6753页。

⑧(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二六二,熙宁八年四月丙寅,北京:中华, 书局1995年版,第6396页。

⑨(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二六二,熙宁八年四月丙寅,北京:中华, 书局1995年版,第6396页。

⑩(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六三,元丰八年十二月己丑,北京:中, 华书局1995年版,第8689页。

猜你喜欢

富弼韩琦宋神宗
豁达大度的富弼
富弼的不争
富弼的“不争”
韩琦宽厚待人
富弼大度
韩琦的豁达
略论王安石变法中神宗与王安石关系的变化
豁达是一种境界
元丰时代的皇帝、官僚与百姓
宋神宗的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