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
2019-04-09李亚君
李亚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探究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新颖性和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可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一、目前小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出现的若干问题
1.学生过分依赖例题,陷入怪圈
多数情况下,教师会在教学中直接出示例题,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步解决问题,然后巩固练习,殊不知这样固定的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2.发展思维不同于深度掌握,導致学生混淆概念
这里所说的“混淆概念”指的是“解决问题”与“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是有区别的。解决问题注重的是策略和方法上的引导和发展,而理解与掌握新知识则是对某一个知识点的认知,二者虽有联系也有不同之处。
3.重视“类型”而缺少“总结”,致使学生一知半解
当遇到需要解决问题时,学生会迅速在大脑中搜寻相关“类型题”的解决方法,生搬硬套现象严重,只能一知半解地去尝试,却不能获得最终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4.解决问题的形式单一,脱离生活实际
学生习惯性地把问题当做一道数学题来解决,而很少有学生会主动联系生活实际来思考。
二、重视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应用题、几何图形题、逻辑推理题、思考题等。教学中重视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是必要的。
1.教师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在解题时需要思考其所在单元的地位、本册书的知识前后联系,并回顾以往学习经验中相关知识点,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链条。
例如,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知识的教学中,需要回顾长方形、正方形、平行、相交、垂直等方面的知识,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需要一个过程,但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储备,学生学习起来就容易很多。
2.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有助于数学问题的解决
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能够准确抓住有效信息(审题能力能够反应出学生综合分析和处理能力的水平),仔细读题、不遗漏信息等。
3.主动探索、发现问题
这里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并且能够积极探索,从问题入手,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植树问题”十分适用于此方式,其中包括了几种不同类型:一端植树一端不植树、两端都植树、两端都不植树这几种情况学生往往容易混淆。引导学生发现这几种类型的共同问题后再把数据信息带入核心问题,几种情况就会容易区分且印象深刻。
4.复杂问题简单化,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经验
通常需要解决的问题存在一定难度,但不等同于“无解”。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调动思维“抽丝剥茧”,逐步把复杂的问题转换成利用已有数学经验和生活经验就能解决的“简单问题”,教师还应适当地向学生渗透举一反三的数学思想。
三、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几点:
1.教师巧妙运用讲授法
教师要准确讲授概念、原理或是数学思想,这是最基础的知识储备。
2.适当的练习可以巩固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倡梯度练习,切勿搞题海战术,机械的练习会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
3.考虑学生的差异性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找到自我定位,从而树立信心。
4.教学与评价相结合,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必须注意,评价语言应以积极鼓励为主。
5.逐步渗透数学思想
教师在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渗透“数学思想”,并鼓励学生自己去猜想、尝试、探究、验证,从而获得自信。
结束语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每个数学教师都在探寻着培养学生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条路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挑战,才引得众多数学教师“上下求索”。这一过程虽然复杂而漫长,却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前进农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