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有效问题设计研究
2019-04-09孙永恒
孙永恒
【摘要】提问作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问题设计作为课堂提问的基础,有效地设计问题可以为有效课堂提问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本文中,我主要就如何设计出有效的物理问题进行详细说明。
【关键词】高中物理 課堂提问 问题设计 设计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175-02
对于物理这一门学科而言,生动直观的物理实验,与生活密切相连的物理内容,在开始的时候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但是,随着教学难度的不断增加,一道道繁琐的计算题、一个个刻板的问题,逐渐地削磨掉了学生的物理探究欲望。提问作为物理课堂的必要手段,有效的问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加深对所学的理解。那么,我们要如何设计有效的物理问题呢?
1.问题情境化策略
所谓的问题情境化策略是指在组织物理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能立足教学所需,将一个个抽象的物理问题设计为学生熟悉且极为感兴趣的情境,以此使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体验中能更容易地理解问题的意义,并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保证课堂提问有序进行。以“向心加速度”该内容教学为例,为了使学生加深对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该内容的理解,我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借助多媒体向其直观地展现了冬运会上双人滑冰的场景;链球运动画面;汽车在玩到拐弯的画面等。直观具体且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画面一经播放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其观看的过程中,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这个视频中,滑冰运动员在做什么运动呢?链球在离开运动员的手的时候,其为什么会沿着直线运动呢?运动员是如何控制链球的运动方向的呢?汽车在拐弯的时候,路面为什么要设计为倾斜的呢?设计成倾斜的路面会影响到什么力呢?汽车拐弯则表明其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呢?抽象晦涩的物理问题在融入直观形象的问题情境之中的时候,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平淡为神奇,增强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而且,学生会不自觉地调动其已有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有利于其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2.问题层递化策略
通过对所执教班级的学生进行观察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觉得物理是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每节课都会涉及到诸多的重难点知识。所以,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灵活地处理重难点知识可以增强学生的物理学习自信心。我在组织高中物理重难点知识教学的时候,一般会在最近发展区理念的引导下,立足所执教班级学生的物理学习实际情况,设计出难易适中的问题,以此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引导下,使每一层级的学生都能获得解决问题的机会,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该内容教学为例,通过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分析我发现,其重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对此,我在循序渐进的原则指导下,为学生设计出了这样的一系列问题:行星的实际运动轨迹椭圆形的,但是由于我们还不太了解椭圆性的运动,那么,我们要如何做呢?要将其简化为什么运动呢?既然我们可以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迹简化为圆周运动,那么,我们可以不可以将其看作是匀速圆周运动呢?还是要将其看作是变速圆周运动呢?为什么呢?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时候其需要向心力,那么是什么力来提供向心力呢?这个力的方向又是怎样的呢?……在这一层一层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可以实现逐步探究,在问题解决中自主地突破物理重难点知识的理解。
3.问题灵活化策略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教学的技巧不在于其是否能准确地预测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所有的细枝末节,而是其能否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巧妙地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就课堂提问来说,教师往往在课前早已设计好了课堂中所要提出的问题,但是由于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是不同的,且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往往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此时则需要发挥教师的专业素养,对课前早已设计好的问题进行灵活的调整,以此发挥问题应有的价值。以“电场”该内容教学为例,我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立足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验某处是否有电场呢?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验某处是否有磁场存在呢?”在该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调动其已有的知识储备,提到“检验电荷”和“检验电流”这两种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我继续追问:“如果通电导线不受磁场力,那么这个地方一定不存在磁场,其磁感应强度一定是零吗?”在该问题的驱使下引导学生对“不一定”结果进行探究。在这样根据学生的问题回答情况一步步提出问题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有效调动。
总之,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策略,诸如情境化、层递化层设计出有效的问题,以此保证课堂有效提问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智萌.浅议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的有效提问[J].物理之友,2017(12):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