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评带思,分层纠错
2019-04-09袁若琳
袁若琳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131-01
“20+20”高效课堂中“引、展、探、评”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注重学生的思考。高三课堂教学以复习为主、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对提高整体成绩的效果不明显,以评带思、分层纠错的课堂教学模式对高三有效课堂是行之有效的。
在高三的数学复习课中,对复习内容进行知识点的例题讲解、一题多变、归纳总结的课堂教学模式最为常见,之所以一直被引用,主要因为它目的明确,突出重点,便于操作,用较少的时间达到理想效果。在这种模式下,虽有教师的带领,但学生的接受方向单一,自主探究、主动发展不够,同时这种教学模式的及时反馈较强,但过后容易遗忘。学生会出现听懂了难下笔的这一状况,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该是主动建构过程,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重新认识知识结构,让他们发现问题,进而寻找及汇总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20+20”高效课堂对高三课堂起到促进作用。本学期的二轮复习中,《极坐标方程与参数方程》中“评”至关重要,学生把握方向、启发引导他们思考,积极主动地完成知识的构建。对建立“20+20”高三数学复习课堂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以评带思,启发思考,积极主动地完成知识的构建。
(一)重视课堂提问,让学生懂思考
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应当把“思”和“行”结合起来。高考题考查多個知识点,渗透着数学思想和方法,立意新颖、条件隐蔽,所以要求学生在平时练习中重“思考”,理解知识结构,抓住解题关键,纠正过去学习被动的旧模式,开展积极思考、自我反馈的新模式。例如,求⊿AOB的面积,可让学生归纳出第一步,求弦长AB;第二步,求弦长的一般方法,如果是直线与圆可以用几何法或代数法,如果是直线与椭圆可以用代数法,但要求计算细心;第三步,通过学习,发现用把射线换成直角坐标方程联立曲线方程计算交点A、B的坐标,对比之下ρ的几何意义更快捷。
皮亚杰认为,高级属性最终归结为对于行动的思考。因此与单纯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相比,我们就应更加重视活动的内化。因为只有在内化的水平上,学生所从事的活动才能够真正成为反思的对象,从而发现、思考、总结。根据上面的例题,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解题的回顾,逐步掌握解题的规律。在反思中逐步掌握解题的规律:解答数学题目从整体上难于驾驭时,联想已有知识和方法,从条件入手进行,寻找突破口;记录解题困惑;解题成果后反思突破口在哪;深化解题方法,课后“回头走”。
(二)重视学习过程,让学生感悟新知识
随着学生学习过程的展开,学生知识点越来越多,思维越来越活跃。我们要将重结果教学转化为重过程的教学,充分展示学生的思考、行动过程。另外,高三数学复习不应是单一的题型,它应该是多元化的解题学习,课堂也需要更多属于学生的时间,让学生可以亲自探索、发现、感悟,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储备数学技能,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
二、分层纠错,回归基础,使不同学生形成不同的探究能力。
(一)分层
1.学习内容分层
不同的学生,存在对认知结构的差异,对知识的处理的差异,个人主观条件的差异,导致学习效果也存在差异。通过创设不同的教学环境,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知识障碍,重新构建数学认知结构,得到新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和培养自信。因此,对学习内容进行分层是十分必要的。
就本节课而言,极坐标与参数方程作为最后一道选择题,第一小问只要注重格式,拿满分5分不成问题。所以二轮复习要向第二问争分,第二问主要考查以下三方面之一:直线与曲线的位置关系、ρ的几何意义、参数t的几何意义。
2.学生分层
由直角坐标系过渡极坐标系,让学生区别与联系。在不同的坐标系中,这些数所体现的几何含义不一样。在平时的周测练习中可看出学生对选修4-4的内容是模糊的,能将直角坐标方程和极坐标方程进行互化,但并没有透彻理解极坐标系中ρ的几何意义。
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及解题能力的强弱分成三组,每组对应的要求不同。分层教学并不是绝对的划分,而是作为鼓励低层次的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迈向高一层次的方式,拿到力所能及的分数;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学会反思,注重细节点。例如,例题一中第(2)问,对于低层次的学生则要求他们把条件“射线θ=■,射线θ=■”和面积公式化成数学语言,目标是“跳一跳,摘到果子”。对于高层次学生,可重新理解极坐标的意义,让学生自主总结极坐标能解决哪一类问题。
(二)纠错
有效课堂上,应当学生自我检查纠错代替教师纠错。通过练习,不同学生会产生不一样的错误,由高层次的学生解决低层次学生的错误,高层次的学生互相发现问题并解决。这样做的好处可以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力所能及地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激发向上。
在新的课改下,高三数学课堂要适应走势,既要引导学生掌握已有的知识技能,也要引导他们注重构建过程、注重探究习惯。对于“以评带思,分层纠错”的思考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关注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创新,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