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聆听,感悟旋律的魅力
2019-04-09周雪芳
周雪芳
【摘 要】教师要有策略地组织音乐欣赏课,由此提升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本文指出,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并对学生施以针对性的引导,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组织课堂。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
音乐是用声音演绎的艺术,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的听觉。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美学意识和审美能力。这也正是我们开设音乐欣赏课的初衷,我们希望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加主动地参与音乐欣赏,全面而深入地感悟音乐中所隐含的文化和内涵,品味音乐的美感和趣味,增强他们的审美体验。在教学实践中,也经常听到有教师感慨:“有的学生在欣赏音乐时一脸茫然,这种欣赏课有意义吗?”笔者却认为,正是学生不知道如何欣赏音乐,无法感受到音乐的美感,所以才要开设这门课,音乐教师要有策略地设计音乐欣赏课,让学生学会聆听,用自己的灵魂来感受音乐独特的律动。
一、研究学生特点,施以针对性引导
任何一项教学活动都应该立足于教育对象的基本特点,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也不例外。欣赏音乐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聆听过程,音乐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其声音的强弱、长短都对应着一些特定的信息,表达着创造者独特的情感体验,也希望借此让听众产生共鸣。一般来讲,没有经过特殊训练的耳朵,是很难准确把握音乐的含义,这一点在小学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所以,音乐教师要深度分析学生的特点,通过更具针对性的引导来帮助学生正确欣赏音乐。
小学生是一个成长迅速的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领悟能力都会得到不断加强,因此,音乐教师要以发展的目光来研究学生,有效区分不同年级的学生,让教学更具针对性。低年级段的学生控制注意力的能力相对较弱,他们更加好动,而且表现欲很强,针对这些学生,教师要选择一些时长较短的音乐,这样,教师可以在音乐播放的间隙及时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展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如此即可收拢学生容易分散的注意力。高年级的学生相对稳重一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更强一些,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更有深度和内涵的音乐作品让他们欣赏,由此推进他们相关素养的提升。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个性化的分析。不可否认,当前很多家长都很注重对孩子的艺术培养,许多孩子具备一项或多项艺术特长,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要高于其他同学,教师不能因为这些学生的存在,便提高对全体学生的教学要求,要兼顾所有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上述学生的优势,让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向其他同学解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这样一来,即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乐曲,学生们也会听得格外入神。
二、关注学生兴趣,精心创设课堂情境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充分兼顾学生的兴趣特点,才能让音乐真正流淌进学生的内心,进而让学生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来品味音乐。
由于受年龄和心理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小学生很容易出现精力分散的状况,因此,教师必须要配合相应的情境创设开展音乐欣赏课。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迎合学生的兴趣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情境创设手段,为学生搭建心灵与音乐间的桥梁,最大程度地激活学生聆听的愿望,让学生自发、主动地融入音乐所营造的意境中。
为了教学的需要,音乐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素材的特点,为课堂布设场景,也可以选择和音乐主题相关的服饰,尽量让课堂更加贴合音乐所反映的内容,让原本抽象的音符更加生动、形象。比如:在指导学生欣赏《我是小海军》这首歌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军舰在大海上乘风破浪的场景,同时还让学生穿上水兵服,戴上军帽,由此营造出与歌曲相当贴近的意境,学生也更容易在欣赏过程中感受旋律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英勇无畏的精神,他们欣赏音乐的兴趣会因此得到充分的提升。
三、立足实践,多样化设计课堂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倡多样化地组织教学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聆听到更加立体的音乐,他们也将由此全方位地感受音乐的内涵。
1.让学生通过动作来诠释音乐
音乐教育研究者指出:音乐的音调高低、速度快慢、节奏长短等因素都对应着一种变化和运动,都可以用身体动作予以诠释。生活中,我们也经常有这样的感觉,当一段和谐且欢快的节奏响起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跟随音乐摇摆身体、敲击手指打起节拍。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时,我们也要让学生通过聆听来感受音乐的节奏感,引导学生伴随音乐,放下一切包袱,随心而动,在直觉的指引下做出各种动作。
比如:圣—桑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就是一个充满动感的作品,这个组曲时间大概在二十分钟左右,其间作者采用不同的乐器,以生动、形象的手段将多种动物在节日中的场景表现出来。整个作品在力度、速度、节奏等方面都有非常显著的特点,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律动表现。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尤其要鼓励学生积极用动作来表达对声音的理解,学生在这样的欣赏过程中将得到彻底的放松,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参与到音乐欣赏中,他们在各种动作中也会更加深度地感受到音乐的内涵。
2.通过故事促进学生理解音乐
对小学生来讲,挖掘音乐内涵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丝毫无法理解音乐,这在于教师采用何种方式来引导和启发。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而很多音乐的产生都对应着有趣、美丽或感人的故事,我们将这些故事讲述给学生听,能够降低理解的门槛,让学生能够更快地完成解读,进而对音乐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比如:《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这首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如果直接播放给学生欣赏,他们最多也就是感觉到好听而已,很难理解作品所凝聚的真挚情感。因为这种情感离开了作品诞生的背景是很难让人体会到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向学生讲述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我国壮美的河山,“爬上飞快的火车,像骑上奔驰的骏马,车站和铁道线上,是我们杀敌的好战场。”展示着抗日英雄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和英勇壮举。这些内容绝对不是让学生简单听听节奏、念念歌词就能品味出来的,教師要营造与之对应的情境,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故事,或抗战题材的影视资料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这个作品所蕴含的情感。
3.让学生跟着节奏自由哼唱
美妙动人的旋律总是能够让人不由自主地哼唱起来,在小学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自由地小声哼唱,这样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乐感,而且他们也会在哼唱过程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旋律的美妙之处。
比如:《小步舞曲》是一首旋律动人、备受世人喜爱的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有能力的学生先站起来现场表演,然后鼓励其他学生跟着节奏一起哼唱。优美的旋律配上动人的歌词,本就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作品,一旦由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将它演绎出来,则更能打动人心,学生参与其中,自然也就更加享受音乐课堂。
总之,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有策略地组织教学,以便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音乐之美。
【参考文献】
[1]张志琴.走出音乐与美术综合的误区——音乐欣赏课《天鹅》的教学反思[J].中国音乐教育,2006(3)
[2]施月华.不再站在音乐殿堂的大门前——音乐课应重视音乐欣赏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