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04-09范英琦
摘 要:现今,“互联网+”逐渐变成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主基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的日常生产和生活水平,与此同时,对大学生的三观、思维方式和行为给予了浓重的影响。正确把握“互联网+”,通过正面、具体有力的方式来合理地对待“互联网+”必不可少地给当代青年的思政教育带来的发展以及危机,对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也有着极为特别的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 思政教育
一、“互联网+”对传统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影响
1.“互联网+”为传统思政教育引来发展驱动力
“互联网+” 增添了传统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表现方式。以往有关的教育手段缺乏渲染课堂气氛和吸引同学们注意力的能力,因此,收获的效用也不是很令人满意。而如今“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出现了新的生机。愈来愈多的图片、音频、动画等辅助教学资料的阐述,生动形象地增添了思政教育的内容,与此同時,帮助此类课程打破了仅仅依赖老师独自讲、一本教材、一块写字板的教学手段,新的教学内容补充进来吸引了极多大学生的喜爱。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手段将以往的单向熟人和非主动接收的形式拓增到两方面,甚至是多向沟通、呼应,推动大学思政教育课堂“生机勃勃”了起来。
“互联网+”拉动了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以往的相关类似的教育课本应该通过多方工作人员的审核和把关,最终送达同学们的手里,数据和案例研究开始老旧,缺少没有任何时代感,没有办法调动起引大学生的兴趣,教育效果收效甚微。“互联网+”背景下,大数据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的变更、信息的传送已经不用通过某人、某个机构来实现,人民群众转化成知识的创造源头、传播方向以及使用人,有力地推动了知识和信息的制造、更新以及发送。
2.“互联网+”背景下传统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背景下,逐渐推动了社会虚拟化,影响了老师和同学们面对面沟通的机会。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思想、境界以及其深度上开发学生、培育学生。如果借助心灵深处的交流、情感的传达领悟才可以更好的保障教育作用的最大限度地发挥,确保学生形成极其重要的理想。其次就是“互联网+”背景下,给予了虚拟交流的平台,从而让同学和老师不再需要面对面进行教育指导,没有了彼此之间的情感互动,更很少产生出来心灵火花的碰撞,缺少了因为沟通而产生出来的师生情谊。
“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权威地位受到撼动。对于过去的教育来讲,老师、课本一直是知识相对官方的来源,教师拥有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一直都掌握着知识传授的主动权。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从以往的封闭式走向开放式,世界各国的知识库逐渐在加速形成,丰富的教育资源有了更多的补充和充实,学生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由地在互联网平台下得到知识和信息,其中涵盖了思政教学、时事评论等资料。思政教育者不再对知识和信息独占,老师和同学们的界限也没有划分得更加清楚。
“互联网+”思维给予了当代大学生思政学习的教学理念更为深刻的要求。创新的时代精神引领下,应该需要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大学生一直都是祖国的储蓄人材,发挥他们自身敢于探索、擅长尝试、不屈不饶的创新精神。与此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社会潮流下,因为理想和现实之间出现的差距,造成大学生浮躁、低落、冒进等消极心态。怎样确保大学生正确积极认识创业与就业,理性面对挑战和困难,学会勇于担当,乐观面对,这是当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急迫要处理的问题。
二、“互联网+”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想教育的具体措施
1.顺势而为,有效开展“互联网+”
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并科学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开发好“互联网+”的优势,克服和规避其缺陷。它突破了过去的思政教育体系,增添了信息传递的路径,我们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例如优秀的传统文化、法律法规、时事政治和先进人物事例等汇编成微视频,借助互联网、APP平台、微信等通信手段实现传播,合理通过网络新形式,赋予思想政治教 育崭新的实现方式,让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保持着生机、不断释放出活力。与此同时,重视和同学们的沟通、互动。借助课堂教学、课后走访、文体活动等手段和同学们搭建起沟通的平台,全新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的“O2O”模式。
2.加强学习,培养高素质思政教师队伍
一直以来老师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主体,直接影响着学生们习得的思政教育效果。“互联网+”迅猛发展背景下,老师必须不断学习,追随时代的发展脚步,塑造终身学习的楷模,进一步提升职业短板,才能够保障教育者真正履行好职责。首先,教师应该转变自身教育观念,正确把握“互联网+”等相关信息,应该借助积极开放的思想去看待“互联网+”,去弄懂它、接纳它最后进行反复思考如何利用好它。其次,教师应该提升自己在互联网平台上获取、分析和研究知识的既能,进一步增添知识储备,与此同时,还应该学习并掌握多种多媒体教学手段,给予学生更加客观、科学合理的网络评论和思想导向。最后,教师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把已经掌握到手里的新技术、新教学理念应用到日常教学工作中,丰富课堂内容,充实教学活动,提升教育效用。
3.学校加强投入,推动思政教育网络化发展
“互联网+”也不是单纯的把互联网和多方面产业结合,它的主要目标是把用户需求看作是核心,实现转型升级。所以,如果要安排好“互联网+思政教育”,一定要借助学校的全力支持与配合。首先,加大物质基础的投入,搞好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为“互联网+思政教育”的发展给予更多的物质条件支持。然后,全力打造思政教育的慕课、微课、微信、微博等独特网络,对人员合理配置。其次,构建好教学评价体系,为“互联网+思政教育”日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合理改进过去的扁平化的评价教学体系,把是否开展了互联网线上教学、教学影响度、参与数和客户参与反馈全部纳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里,搭建一系列朵维度的评价机制,确保思政教育网络化能够长期开展,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卢璐.“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思政工作创新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6)
[2]赵娜,蔡昊,杨婷婷.“互联网+”环境下思政教育有效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6,(05)
作者简介
范英琦(1981.05—),女,汉族,吉林,助教,本科,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