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

2019-04-09钱志勇

关键词:民俗中华传统

钱志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4-0097-01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往今来,已经融汇成一派浩瀚的巨流。上应天理、下合人伦,贯穿于炎黄子孙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之中。诸如“仁爱”、“诚信”、“勤学”“性本善”、“学而不厌”、“和而不同”、“浩然正气”、“天人合一”、“民贵君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这些具有传统色彩的文化内涵正是语文学科育人的精华神气所在,语文教学正是通过各种方式将这些优秀的文化精髓溶进下一代人的血脉之中,代代相传,铸就具有中华民族气息的龙的传人。所以,中华传统文化属于语文学科所载之“道”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学语文教学目的之一是“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國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语文教学归根到底是“立人”的学科,这与中华传统文化宗旨是一脉相承的。语文,汉语、语言、文学,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才能立足语文教学,在教学中传承和渗透传统文化呢?

首先,教师就必须悉心学习古典文化,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的素养。代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的经典著作如《诗经》《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左传》《三字经》等等,应成为每个语文教师案头必备之书。每教读一篇古文,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师能否对一篇文章进行有效地解读及拓展升华,也取决于他个人文化功底的深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越是能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需要花在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所以,如果教师想让自己的语文课堂绽放传统文化的光彩,自己得首先沉浸其中,学而不厌,乐而不倦,刻苦钻研,长期积累。这样,自然就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只有教师举手投足间的真情流露、深情付出,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其次,提倡学生熟读经典、开发潜能。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对中学生来说,诵读的内容,可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启蒙读物,也可以是优秀的唐诗宋词元曲。不管“四书五经”或是唐诗宋词元曲,亦或其它古书,轻松愉快地背诵,不作讲解,只是积累,终生受用。教学以外,鼓励学生阅读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篇章和名著,背诵一定的名篇,从中吸取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使语文教学在更好的传统文化认识基础上进行,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久而久之,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便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厚的积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好的弘扬传统文化的方法。

再次,教师应适时点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经过大量的诵读,自然对文字背后所蕴涵的知识充满兴趣,这时就要求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所读内容,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例如在诵读到“一民饥之,犹己饥之;一民寒之,犹己寒之,以身体之亦既切矣”时,告诉学生这就是“切肤之痛”,并适时升华,指出古人有更高境界者——杜甫,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又如适逢民俗节日,可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诗词,吟咏背诵,借以了解民俗节日的情况,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清明之前,可向学生介绍清明的由来,抄录杜牧的诗《清明》;五月初五端午节时向学生介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九月九日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吟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做到因材施教。

最后,开展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学生的情感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如“调查家乡的文化名人”之类的活动课,其目的使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访问了解某些情况或事实、历史,由此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也可适当安排学生参与一些健康的民俗活动,如参加当地有民俗特色的节庆、仪式等,增加学生对相关民俗知识了解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对民俗的兴趣和切实感受。这样在课堂学习外,以多彩的生活激活学生的兴趣,以健康朴素的民俗文化强化学生知识人格,可以说通过社会活动课,学生的情感得到再现,能力得到提升,并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人们留下了无数灿烂的文化精髓。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注入,让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一种强烈的归宿感和自豪感,也让世界见识了东方古老文明的魅力。因此,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应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反观如今的社会现状:多媒体时代信息获取的多渠道;娱乐方式的多重化;语文教学逐渐蜕化为获取分数的“工具”,种种状况导致传统文化正逐步淡出人们的精神生活。那么,由方块汉字传承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将面临断代的危险。如何继承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这更是一个值得语文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作为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者——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中学阶段,正是普及传统文化、让学生守本固根的大好时机,尤其是在外来文化滚滚而来的变幻年代,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必须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这一坚实阵地,做民族文化的传承者,看到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大力加强传统文化的教学,不要让我们的孩子迷失在自己的国土上。

猜你喜欢

民俗中华传统
冬季民俗节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民俗中的“牛”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民俗节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