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平实中领略语文之大美
2019-04-09梅香玲
梅香玲
清风不来,烈日不暮,2018年七、八月交汇之时正是这样一个酷热难耐的天气。因有幸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合肥市瑶海区初中语文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为期一周的學习培训活动,我的内心感到无比欣悦。众多上海语文一线名师、教授的讲座恰如打开的一扇扇窗口,为我们吹来了语文旷野里的阵阵清风,让我们于一个个自然平实的教学案例和高屋建瓴的理论剖析中欣赏到语文教育教学那美丽的天光云影。回顾这次学习之旅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感受。
一、语文教学应当拒绝浮华,回归自然平实的语文实践
在这次学习中,我明显的认识到,上海的一线语文教师已经在自觉地抵制当下语文教学尤其是公开示范课注重打磨美化,师生共同展演的浮华之风。
华师大中文系教授王意如老师指出,与其打造一堂精品示范课供老师们欣赏模仿,不如上好一堂原生态的语文课让听课者探究课堂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以之指导自我的教学,并进一步转化为自我的教学行为。
上海建平中学副校长,全国语文特级教师郑朝晖老师由语文学科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三方面的特征谈起,尤其强调语文的实践性特征。他认为,语言文字和生活密不可分,语文最本质是和生活的关联。语文教师最重要的教学使命是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积累阅读和表达的经验,从而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对生活的认知,对世情人性的理解。这种语文学科实践性的特征决定了语文课的关键在于学生语文学习的发生而非师生文化才艺的展示。
郑老师又结合自己执教《荷塘月色》的案例加以深入浅出的阐述。在这篇经典名文的教学中,他抓住“……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中“高楼”这一“既具体又能体现全局的语言现象”所蕴含的中国文人特定的情怀,引领学生体验作者朱自清于温润纯和的月色中内心不由自主流露的寂寞惆怅之感,于是全文意脉贯连,学生真正懂得了一位中年文艺男生活中情绪情感的真实表露。
而反观当下我们身边的一些优秀的公开课示范课之类总是强调要反复的磨课,上一堂公开课课前,执教者总要在不同的班级上个几遍,对问题的设计、学生的反应、预设和生成都了然于胸。上课时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部分学生滔滔不绝,风采独好。纵然有学生言不由衷或是出现冷场卡壳,教师也一定会使出浑身解数及时将其生拉活拽回课堂预设。于是,课堂精致流畅,甚至声光电一体,书画音齐飞,呈现美轮美奂的艺术效果。可对于很多学生甚至听课老师而言,似乎“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只在扑面而来的美丽的语文碎片中云山雾罩地度过了一段紧张而又快乐的时光。
只是,这样的精致完美带来的快乐享受能持续多久?是否,学生的语文学习真的发生了?
二、语文教学应当少一些程式化的训练,多一些建构学生整体认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活动
近几年,语文教学似乎越来越呈现一种趋向:文科理教。很多教师特别是面临中考压力的毕业班老师,大都推崇将语文考纲所涉及的命题考点以及解题过程规律化,模式化乃至系统化。从语文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理解甚至写作都可以通过PPT系统展示典型例题、答题套路及高频答题用语,哪怕是写作也可以提供模型,学生只需记忆并反复刷题操练就可以获得高分。于是,考纲考什么,老师教什么,语文变成了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语文教学变成一项可操可练的技术活。
上海静安教育学院附属学校,语文特级教师陈美老师在她题为《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设计》的报告中提出质疑:语文怎么了,语文被知识点了?语文被技术化了?语文被综艺演了?她特别强调,这种将文章欣赏变为应试训练的做法无异于把珍珠碾成粉末,是将语文“碎尸万段”的浅俗化教学。这种语文教学恰恰是坏语文的开始,这种教育使坏教育的可能性变得极大。
王意如教授对此也有明确观点:“应试永远是手段,不是目的”“如果只是为了传授技能,这种教育是不自由的,不道德的。”郑朝晖老师更是一语中的:语文绝不宜文科理教。
而上海静安教育学院附属学校,语文高级教师王晓燕老师则通过她教学中阅读、写作、综合运用等方面具体翔实的一个个案例,向我们清晰呈现了一个毕业班教师即使在应试背景下也可以极具审美,极为鲜活灵动的语文教学情境。她非常赞赏自己所在学校倡导的“后茶馆式”语文教学活动,强调语文教学要关注生活现象,要注重汉语言文字的传承,要结合社会热点及大的文化动态的分析探讨,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从而具有一份情怀和趣味。
作为多年执教毕业班的一名普通一线教师,我一直也有类似的质疑和困惑,也曾做过一些尝试。例如:九年级第二学期临近中考,在其他班级都如火如荼展开又一轮复习之时,我仍然在不紧不慢的上刘绍棠的小说《蒲柳人家》,学生和家长都有点坐不住,委婉提醒我该系统复习了。然而恰恰是对这篇极具文学欣赏价值的写人作品整整两课时教学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紧张忙碌学习的同时注意观察身边熟悉的人和事,从而在接下来的人物写作训练中出人意料地呈现出爆发式且极具魅力的个性化写作态势。特别是九(5)班朱文娴同学的《老班驾到》被发到学校QQ群后,其文中对她的班主任张应能老师精妙绝伦的刻画赢得了全校老师们的一致点赞,从而也成为全班同学初三生活中最为深刻的记忆。
由此我觉得,语文既不是流于浅俗化的知识工具,也不是刻意拔高的道德人文,语文学习的发生远不只是语文知识的获取,其目的绝不能只为了考试分数。语文应该是智慧的高山,是流淌的春水,是山水相依,是血脉交融,可以让生活有趣、高雅,可以让心灵丰盈、厚重。有时,一个词语就牵动了一颗心;有时,一个句子就融化了一滴泪;有时,一个篇章就影响了一个人的性格和命运。
所以,我以为好的语文教学应于自然平实中引人领略语文之大美。正如郑朝晖老师所言:语文让人觉得平常的日子也没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