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不远人,学求有君子之德
2019-04-09承梦姣
承梦姣
【摘要】职业学校的学生所学的内容除了有关自身能力与素养的提高必然还有为踏上工作岗位而做的考虑,但不管是从哪一个角度考虑,礼仪教育在其中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人的礼貌与气度会直观呈现在他的一言一行、待人接物之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渗透礼仪教育,让学生知礼、懂礼、守礼,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修养,成为有“君子之德”的人。
【关键词】知礼 懂礼 守礼 职场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051-02
学习是学生从外界获取信息重要方式,这些信息不但引导着学生一步步掌握更多的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明辨是非、如何为人处世,我所接触的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意识发展定型的关键时期,只有从教育中得以重视,才能帮助他们成为懂礼貌、有涵养的有为青年。
一、知礼节
要想让学生接受一种东西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让他们知道有这个东西,礼仪教育同样如此,在我们想让学生接受待人接物的礼仪观念时必须以他们已经对“礼仪是什么”这个概念有所了解为前提。
俗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只有经济问题得以解决了,人们才会注意到礼仪文化方面的内容,当今时代物质文明虽不说发展到极高的水平,但相比“仓廪实”的程度还是绰绰有余的,所以对于这个时代的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已被教导懂礼貌、讲文明。既然如此,为什么在这个阶段还要让学生去了解礼仪是什么呢?那是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学生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而这只凭小时候被教导“礼貌”是不够的。
职业学校的学生相对来说文化基础较为薄弱,不管是传统礼仪文化还是现代一些礼仪文明知识他们的关注度都不太高,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文章阅读以及传统文化常识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断接收有关礼仪文明的信息。比如称谓,有喜欢古装剧的学生对古代的称谓也有所了解,“贵姓”“令尊”“赐教”“鄙人”“犬子”等等不管在哪一个方面中国的传统称谓礼仪所遵循的都是一个“尊他轻己”的原则,虽然在现代日常交流中不再使用这些称谓,但学生通过了解这些礼仪知识不但能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一些需要的场合不闹笑话,更重要的是可以体会到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所具有的“尊重”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对于职场中拜访他人、接待客户等场合以及生活交流的方方面面都是极为重要的。
二、懂荣辱
知道礼仪是什么只是对我们的传统礼仪文化与如今的交往文明有了概念,但将这种“知道”转化为最终的“行动”之前还需要一个过程——懂荣辱。
所谓“懂荣辱”就是使学生当见识到某种社会现象或者经历某种事情时能下意识地将其与自己所接收的礼仪文化知识联系起来,并能发自内心地对其做出是非判断。还以称谓为例吧,当学生只是把对他人恰当尊重的称呼作为一种礼仪知识的理论时,他只会有“原来是这么回事”这种想法而很可能不会去深思,可當他看到身边对人对父母长辈大呼小叫或者言语中辱及亲人会下意识皱眉或想要制止时,礼仪知识与荣辱观就融合为了一体来作为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去认可礼仪、付诸行动的推动力。所以在向学生渗透礼仪内容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利用一些场景、案例来激起学生的好恶感与荣辱观,让学生自觉去尊称、礼让、遵守规则这些他们将其分为“荣”的事情,这是培养学生在一言一行中懂礼、守礼非常好的开始,但这却并不是结束,礼仪是一种文化,而语文的学习本就是一个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我们可以直接让学生接收礼仪知识,同样也可以选择借助《未选择的路》这样的文学作品陶冶学生的情操,让他们在提升自己文学素养的同时对为人处事有更深刻的领悟。
三、有所为
哲学上说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所以学生对教学中礼仪知识的渗透到底接受到什么程度需要实践来加以证明,而这也同样是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付诸实践。
对于职业中学的学生我们从不曾忘记过教学需要为他们今后的发展而考虑,事实上语文教材也本就设置了有关企业建设、职场人际关系的内容,像以“拜访”“接待”“答询”为主题的口语交际学习其实就包含着待人接物的礼仪要求。比如“答询”这一部分,学校不是职场,但与同学、老师的相处过程中同样少不了答询这一环节,认真听他人的问题是对提问者的尊重,直面问题坦白回答是对这场交流的负责,而组织自己的语言以真诚坦率、不卑不亢的态度完成自己的回答则是自身能力与素质的良好展现。显而易见,也许日常学习生活中一个小问题的回答就是在考验一个人在与人交流时的应变能力以及礼仪态度,要知道一个人言行举止有时候其实是下意识的行为,是日常习惯的展现,倘若在教学中教师不在平时对学生多加引导与约束,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付诸实践,那将来在重要的场合学生同样不能表现的有礼有度,只有将功夫下在平时,对学生的礼仪教育才会是有效的。
综上所述,礼仪教育的渗透是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多加留心的问题,而礼仪教育的过程则需要合情合理、循序渐进的安排,将教育融化于日常的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礼仪文明的熏陶,并最终能在言行举止中表现出自己的修养,礼仪教育才算是达到了最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唐启见.中职生文明礼仪素养的调查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7.
[2]郭兴.知文识礼——浅议中职语文教学与学生礼仪教育的融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5(1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