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
2019-04-09郑朝
郑朝
【摘要】中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是一门电子技术专业的基础课,它是整个知识体系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基础知识掌握精进了,才可以建造知识大厦。所以中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 中职 教学方法 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010-02
普通高中的教学方法应用在中职的教学中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在中职专业教学中教学方法应用是很不够的,导致课堂教学质量出现了很多问题,所以设计出一套科学规范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中职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可以将教学目标完满的完成,那么这种教学方法就是可行的方法。以下介绍了3种笔者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
一、以项目教学法为主的教学案例
对《MF47型万用表的组装与调试》这一节知识内容进行教学时,笔者通过项目教学法,将知识分为多个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不同的任务,来实现对知识的掌握。项目实施过程使用的是情境模拟法和实训指导法,教学需要使用到多媒体设备,还有教学仿真软件。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做中教。”教师通过设计一个情境,学生在情境中亲自动手,合作交流,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人。
课前,教师布置学习内容和任务要求,导学案任务:学生预习元器件识别与检测和焊接知识,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搜索知识,让学生通过初步的理解知识内容,完成导学案的问题。接下来,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6个人一组,选出基础好、动手能力强、有责任心和一定表达能力的学生负责检查质量。
第一阶段,项目分析。课程的开篇,使用情境教学法,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说:“我们现在是一名电子技术员,咱们面前有一堆万能表零件,如果让我们组装为成品,你会有什么方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万能表的组成和具体的工作原理。表的原理是这节知识的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优先实践,实践结束后,在对表的原理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
项目实施阶段,主要分为4个主要的任务,每一个流程让学生可以明确自己的岗位。任务一:装配准备。每个小组会得到一份任务书,随后小组领取万能表配件,按照6s标准打扫桌面。任务二:元器件的识别和检测。学生在这个阶段学会对元器件的快速识别和检测。任务三:电路板的装配,焊接。这时教师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看看哪个小组焊接得最好,进行打分,评比。任务四:整机装配和调试,教师通过对故障排除,来引出本节课程教学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使用的方法准则是“先外后里,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对故障进行排除。
《简单直流稳压电源的制作与检测》项目教学实施,教师首先要对整个知识体系进行分析,依据循序渐进法的指导,找出知识体系中有关联的知识内容,比如,半导体器件的基础知识、整流与滤波电路和直流稳压电源几个教学内容是彼此分开的,大部分教师逐个对这几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一开始学习这些知识点,会有很大难度,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例如:半导体器件的基础知识、整流与滤波电路和直流稳压电源这几个教学内容是有很强的关联性,而且知识内容也是层层递进的。实训内容及步骤:(1)首先识别电器元器件。(2)万能板装接电路。(3)电路调试,接通交流电源、调整示波器档位、调节R1观察UO的变化情况。(4)最小输入电压Umin。(5)直流稳压电源典型故障。整个实训比分为十个任务,通过十个任务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知识能力。通过上述的项目教学法,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以任务驱动法、探究式教学法为主的教学案例
笔者在教学《电阻串联电路》内容时,发现任务驱动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本节以任务教学法为例来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学生在整个探究活动分解为三个部分,设置三个任务来实施。在任务开始之前,首先使用仿真实验教学法,学生通过看教师的教学演示,学生知道了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方法,电路的连接方式是学生需要注意到的重点。课前教师发放任务设计书,学生之间针对实验设计方案进行讨论,然后分组进行实验,对得到的所有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进而总结出串联电路的特点。接下来的任务是:探究串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这也是本节课程难点中的难点,这时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给学生一张表格,是前两个特点中电流电压的数据,学生对数据详细分析后,会非常自信地说:“老师,我们可以使用伏安法测量电阻了。”学生自主探究得出了这点新知,接下来课堂的难点就可以被突破了。
通过本文对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展开了探究,通过对三种教学方法是进行了讨论,给出了详细的应用案例,对案例进行详细的解析。希望可以给教师一些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韋雪莉. 基于中职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研究[J]. 电子制作,2015(01):208-209.
[2]董琴. 提高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效果举措探讨[J]. 当代职业教育,2014(06):50-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