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学生有真情的习作
2019-04-09钟佳丽
钟佳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而表达又是人与人交流的载体,它对社会的进步以及一个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表达脱离实际,生搬硬套,没有真情实感的虚假话,既不合情理,更难有真情可言。针对农村小学生的生活空间小,生活视野狭窄,对丰富多彩的外界了解不多,加上生活经验贫乏,阅读课外书少,又不善于观察和积累素材。为此,想让农村孩子有真情的习作,我要求学生做到: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多体验感受生活中的樂趣,多写熟悉生活的小日记,逐步做到叙事符合情理,抒发真情实感,还能发现其中的真善美,得到理性的升华,这是我尝试的一些体验。
一、观察中见真情
首先,农村的田园风情,自然风光,得天独厚。春天金黄的菜花,绿茵茵的平生麦苗,竞相开放的果树花;夏天涨水的河流,长势旺盛的禾苗,蓬勃的树木,连绵的群山;秋天瓜果飘香,稻田金黄;冬天白雪皑皑,松柏苍翠挺拔。四季中人们奔走、忙碌、耕耘、收获、买卖等场面……这些农村特有景色,无不是写作素材,在引导喾一感受生活的同时,置身其中五官并用,给学生们带来无限的欢乐与喜悦,充满着喜爱之情,将这些熟悉的生活有顺序地表达,抒发真情实感,如:“5.12”大地震突然袭击给我们带来灾害后,党和政府的关心及天津的叔叔阿姨们鼎力相助中,人们勤劳勇敢,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昔日的泥泞小路如今成了平坦的水泥大道,村村相通,家家相连,真可谓四通八达;昔日低矮的小瓦屋成了一座座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这足以让学生感慨自豪,适时引导学生要看到家乡的未来,激发他们建设家乡的热情,从而抒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感受、体验中见真情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的生活的写作就无从谈起”。美国教育家科勒斯涅克也说:“语言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两位名人都道出了写作的真谛,生活是作文之本。亲自体验和感受更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教育孩子要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和田间农活,一方面可减轻家长负担,培养劳动习惯,懂得劳动光荣,同时也在感恩家长;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学生劳动情感体验,同时也积累了素材。老师就是鼓励学生把做家务,写下干农活的过程,把感受到的酸甜苦辣,在困难中放弃,气馁,体验到的紧张、慌乱,然后真实细微地描摹这种心理变化、动作、神态,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有真情实感。以下为学生的《第一次做饭》片断。
我打好蛋便打开煤气开关,待锅烧热后先倒了一些油,等油冒烟了,我就把打好的鸡蛋倒进锅里。突然,从锅里传来一阵“嗞……嗞”的响声,我以为煤气灶要爆炸,连忙跑到门外,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过了一会儿响声小了,我小心翼翼地走到门口,躲在门边目不转晴地盯着煤气灶,随时准备逃跑,结果锅里冒起了烟,有一股糊味直钻鼻子,我就急忙跑进去翻炒起来,鸡蛋成了黑呼呼的,我再将切好的西红柿倒进锅里,放了盐和味精,觉得太少,又倒些盐,又炒了几分钟就铲起来,急忙尝了一口,呀!苦中带咸,虽没妈妈做得好吃,但这毕竟是我第一次的“杰作”。
学生用“我手”写“我心”,没有内容束缚,没有篇幅羁绊,拿起笔把感受、体验记下来,表达真情,宣泄真情,交流真情,成了生命中最鲜活的记忆。
三、多写生活见真情
让学生的习作成为心灵的表白,必须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常、细微,不经意的生活,构成了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和绚丽多彩的人世,蕴含着耐人寻味的真情,蒙台梭利说:“连续反复的活动,可以叩开儿童天赋的大门”。每日让学生记下生活的点滴,写优点或缺点,写高兴或后悔,写愤怒或伤心,无论长短都行,长此以往,将习作浸泡在浓浓的生活汁液里,用生活方式写生活,每天记下最值得写的人、事、物……学生练就的是一双会发现的眼,是一颗会感触的心,是一支会言说的笔。以下为学生日记记录。
3月31日 星期三 晴
早上7:00起床后,我忙碌的生活便开始了。
7:10我又要扫宿舍,又要检查毛巾、洗刷用品、被子、枕头、水壶、脸盆、脚盆等是否整齐到“八条线”,哎!真忙!中午先安排就餐队伍排好吃饭,还要打扫教室,接着打扫清洁区,只顾着看准手中的扫帚使劲扫呀扫,哎!真忙!下午,成堆成堆的作业铺天盖地卷来,语文朗读、背诵,数学计算,英语朗读、呼写单词……哎!真忙!
虽然这一天很忙,但我却觉得十分充实,:啊!等待下一个忙碌吧!”
在评改中多激励和鼓舞,凡习作符合要求就可以得“优”,凡有真情实感的就用“星”,得“六星”就当场奖励一些小物品,这样学生兴趣浓,胃口足,我从他们的目光中凑出了他们的期待、自豪、羡慕与决心,相信明天的日记中会有更多真情实感的习作,其实就是一个发现,孩子们变得爱写了,会写了,要写了,这该是多么快意的事。
总而言之,真情贯穿于习作的始终,是习作的血脉所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我们农村小学的习作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情感并与习作技巧融为一体,使作文教学做到既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又培养学生懂得真、善、美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