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思考
2019-04-09丁汉超
丁汉超
语言来自生活,语文教学的根本是“语言”,最终还是将语言运用到生活中。因此,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为努力方向,必须将语文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让语文课堂展示生活,使语文教学得以生活化。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如何才能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呢?
一、创建语文教学情境,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
每一篇课文都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有的教学内容离学生的生活环境较远,理解起来就会十分困难,尤其对农村学生,他们的阅读量不够,眼界相对来说也较窄。因此,创建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有助于增加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模拟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执教《水滴石穿的启示》之前,我先让学生回家观察自己家屋檐下的石头是否有被水滴的小圆坑。在学生心有所悟的基础上再讲解,将学生的观察所感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学生就容易理解了,课堂上学生的情绪高涨,发言很积极,一堂课就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可见,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对学生的帮助显而易见,农村学生虽然接触面不广但也有自己的优势。只要教师善于利用手中的资源,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延伸语文教学范围,给学生体验生活的空间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生活,因此,我们应该以课堂为起点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使教学贴近生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全新的潜在意义。
1.生活化的情景表演,促进学生对课本的理解
学《索溪峪的“野”》一文时,我让学生当了一回小导游,为我们介绍索溪峪的美景及相关知识。学习《半截蜡烛》一文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一方面,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得到了满足;另一方面,学生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使学生的间接兴趣与直接兴趣相联系,形成一种有明确目的但无需更多努力的注意。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透彻理解,对课外知识有了丰富积累,把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德国军官等人物形象演得栩栩如生,教学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生活化的表演体验中,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通过情境的创设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启动了学生积淀已久的情怀。这时,教师再从教学内容的角度作适当点拨,帮助学生更好地整体把握课文,还能表达出自己心中的真情实感。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连,课堂上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2.生活化的作业设置,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悟
农村学生的作业量不是很大,很多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仅按照基础训练或教师手头的资料进行布置,这样的作业相对比较死板,缺乏體验生活的空间。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体验生活,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别出心裁。
例如:我在教诗歌《墨梅》后,让学生根据古诗描写的意境自己作画。学生在作画的同时,更好的理解了诗人内心高洁的品质,理解了当时社会的浑浊,也就更好地理解了诗意。学生的思想很多,想出的标语也有很多可取之处,让我在忍俊不禁的同时,也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思想确实非常可贵,他们的思想还没有被条条框框束缚,所以才有如此多的创意。而在做这些新颖的语文作业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的理解。
三、沟通课堂内外资源,给学生动手的空间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语言、历练自己在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不断得到提升。
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某洗发水广告词“洗出望外”“使用蓝天六必治,让你哑口无言”等,面对这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现象,可让学生扮演一个文字小卫士,向身边的人纠正这种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知识,养成了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中提出:“教、学、做合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实践特点,组织开展生活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以此扩展语文教学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和运用语文。
“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总之,语文课堂并非孤立于现实世界外的学习时空,教育者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将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中,这样我们的语文课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丰富多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因为教学如何联系生活,http://www.1212y.com
[2]中华人民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2001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6)
(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刘渡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