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性为目标,人文性为手段的一年级识字教学策略
2019-04-09陈昌立
陈昌立
【摘 要】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课程,在低年级随文识字过程中,以工具性为目标指向语用,用人文性作为渗透手段,实现识字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效统一,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本文主要从儿歌识字、字源识字以及字族文识字三种识字教学方法,分析如何以人文性的教学过程达到语文工具性的目标。
【关键词】低年级识字;人文性;工具性;手段与目标;语文素养
语文的“双基”是指语文基本知识:字、词、句、篇和语文基本能力:听、说、读、写。但时代的发展赋予了其更为重要的任务,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语文书上的基本知识,而且要求学生掌握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能力。语文学习在指向知识积累的同时亦指向语用,即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再者,语文课程的本质是一门语言,是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的工具性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积累作为载体得以实现。而经历了几千年的汉语言,这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渗透手段,特别是对于一年级学生的识字教学,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知识、学会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汉语言的人文性作为教学手段,实现识字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借助韵律,儿歌识字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关于识字与写字的教学目标中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具体内容为“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而根据赫尔巴特提出的兴趣分为四个阶段:注意、期待、要求和行动,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外部动机,如新奇或者是易于模仿的事物。因此,教师为了引起学生对识字的兴趣期待,需要采用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方式,如儿歌,从而有效进行识字教学。如:部编版一年级下册中《树和喜鹊》中把生字和量词编成儿歌“一棵树,一个窝,一只喜鹊孤单单。许多树、许多窝互做邻居真快乐。天一亮,一起飞,叽叽喳喳打招呼。天一黑,一起回,安安静静回窝睡。”
汉语言特有的韵律感读起来郎朗上口,不但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模仿的欲望,且能够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汉语言的审美兴趣,加深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热爱。实现人文性的渗透;用儿歌的形式呈现需要认识的生字,还能让学生理解和学会其中的量词使用规律:一“棵”树;一“个”窝;一“只”喜鹊,让学生学会运用量词准确表达生活中的事物,运用语文达到工具性目的。
二、理解来源,字源识字
爱因斯坦曾言:“我们都以为知识是最重要的,其实还有比知识和结论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经历了几千年演变的汉语言,我们今天所见的汉字,亦是需要我们与生俱来的想象力、永无止境的好奇心去发现它们。布鲁纳也通过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发现:“人成功地理解知识的手段是通过三种表征体统。其中,图像表象借助表象学习,以感知材料为基础;”字源识字的识字教学方法正是如此。如: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江南》中生字“采”,上下结构的“采”字,下半部分“木”学生都能联想到和植物有关,学生难以理解上半部分。此时,可以出示“采”字的演变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古代“采”字,换言之即“采”字的图画,借助表象再发挥想象力,可以快速地理解到“采”字的上半部分是由人采摘果實这一动作演变而来。通过学生对识字材料的感知,结合学生经验对所示材料进行联想和想象,从中感受到汉字的有趣性的同时,也正确理解到了“采”的含义,对“采”的组词和造句也顺理成章。
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原来汉字是如此有趣,从而激发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汉字、运用语文,为学生的表达奠定基础。认识汉—理解—运用—积累—欣赏四个环节相互渗透,人文性和工具性互为实现。
三、寻找规律,字族文识字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历练之。训练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指口头语言,‘文指书面语言)是语文科的专责。”唯有在理解的过程中教会学会并赋予其审美感的理解,学生的表达才能发挥汉语言的魅力。古人的智慧创造了神奇而伟大的文字,它是我们无法衡量的财富。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在认识汉字时更多的是困扰。各种相似的会意字让学生难以区分,更何况要正确运用它们。但因字创文,创文识字的字族文识字,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并区分这些会意字。比如: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生字“烧、浇、晓、绕。挠、饶、翘”,这几个字都是由“尧”派生的会意字。四川几位老师研究编制的《字族文二则》“用火烧,用水浇。东边日出是拂晓。左边绞丝弯弯绕。换上提手是阻挠。头插羽毛尾巴翘,丰衣足食很富饶。”
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一个民族总是把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中。”字族文识字方法将生字融入诗歌中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区分形近字,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汉字的韵律美,在达到语文工具性目的的过程中渗透着汉语言的人文内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一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