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和谐而生动
2019-04-09钱丽思
钱丽思
【摘 要】众所周知,学习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兴趣,兴趣是任何学习的基础,因此,作为语文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应着重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生动性与和谐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和谐;生动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要实现这个目标,语文教师要勇于革除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适应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和谐而生动的语文课堂中,轻松学习、和谐发展。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可是,在实施语文教学时,许多教师把学生当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走进课堂,要么把教学内容全盘托出,不分主次全倒给学生;要么捧着教学参考用书,照本宣科,乱侃一通。毋庸置疑,学生在这种背景下提高语文素养谈何容易?学习的主动权完全被教师操控,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没有说的机会,没有实践的过程,难怪学生听、说、写的能力总是达不到应有的水平。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关键是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实现角色的转换,把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化为服务学生学习,组织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的行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教学《将相和》时,我根据课文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先重点讲解和分析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让学生掌握了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析课文的层次,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品质和性格的读书方法。然后,引导学生用这种方法分析“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两个故事,不仅使学生学会了举一反三的方法,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突出了教学重点,强化了教学效果。
二、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
思维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内在的联系在人脑的间接、概括的反映。人的思维都是由问题引起的。“学贵有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就是通过设疑、解疑这个过程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用问题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让学生经过认真思索,在解疑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所以,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把握时机,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提问。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围绕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了一系列提问,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在讲解第一段内容时,可抓住“大娘失去唯一的亲人”这一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大娘为什么先背伤员脱险才救自己的小孙孙。设计了这样的提问:大娘爱不爱自己的小孙孙,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大娘既然爱自己的小孙孙,为什么当敌机轰炸时她先背志愿军伤员脱险?这样提问,学生可以在对事物的判断、推理中受到思维训练。在讲第二段课文时,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小金花为什么会在志愿军面前流下眼泪,设计了这样提问:小金花爱自己的妈妈吗?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小金花的妈妈死了,她为什么不哭?为什么和志愿军分别时却哭了?这样的提问,学生在对事物的分析比较中受到了思维训练。由此可以看出,衡量学生学习的标准不再完全是考试成绩多么优秀,课本知识掌握得多么牢固,而是注重学生能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看他提出问题的独特性,解决问题的创造性。
因此,我们教师有责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思维能力在教师有效的训练中得以真正提高。
三、把探究的机会让给学生
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将学习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索和积极构建知识的过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探究、创新的机会,及时捕捉学生探究、创新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让学生能从自己探究、创新的实践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在教学《跳水》一课时,我一方面启发学生积极动脑去发现问题,另一方面又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学时围绕“船长命令儿子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展开讨论,课堂上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纷纷提出质疑:“船长命令儿子跳水,这不等于逼一个不谙水性的孩子走绝路吗?”此时,我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想想看有没有比船长这办法更好的办法?”这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有的说把船帆赶快升上去,让孩子顺着船帆滑下来;有的说让水手们扯起鱼网,让孩子跳到鱼网上。这时,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分析、判断究竟谁的办法好。让全班学生带着悬念和强烈的求知欲去读书。当读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等语句时,便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讨论并认识到:事情发展到现在,时间就是孩子的生命。我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用什么办法才能使孩子脱险?全班同学一致认为“跳水”最好。进而引導学生探询思维的过程,让他们说出自己想法的全过程。同学们都认识到:这些方法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升船帆”更加重了桅杆的摇晃,不但不能救孩子,还会加速孩子掉落,这些办法都不能在极短的时间里使孩子化险为夷。
这样学生自己发现了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又将问题解决,不仅思维得到了发展,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王静.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8(0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