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学科差异研究

2019-04-09

关键词:工科学历毕业生

一、引 言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逐渐增加,由1999年的90万人增长到2018年的820万人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日渐明显,不同学科高校毕业生的供给与社会对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突出。从不同学科来看,2010年工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最高,为88.9%,其次为管理学(86.1%),第三是经济学(85.7%),而哲学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最低,仅为70.8%②,不同学科之间的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自2015年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50%以来,2017年这一比重达到51.6%③,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遇,同时对不同学科毕业生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强调,“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1]。因此,高等教育学科以及专业的结构和数量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变化。

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并存的背景下,不同学科的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结果方面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如何、影响不同学科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有哪些等问题的解决,将对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缓解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因此,本研究利用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数据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一)理论基础

劳动力供求关系理论和市场歧视理论有助于解释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学科差异。从劳动力供求关系理论看,当劳动力供给量与社会需求量相一致时是一种平衡的状态,但由于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上比较常见的现象是劳动力供大于求、供小于求或两种形式并存。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引致社会用人结构发生变化,对理工科等技能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增加而人文学科的需求相对减少,由此可能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学科差异。

市场歧视理论中的统计性歧视认为,如求职者的个人特征不能对其实际生产率做出准确预测,企业进行雇佣决策时就会同时利用求职者的个人信息和其所属的群体信息来共同作为决策的依据[2]。由此可见,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时会受到其所属学科的影响,不同学科毕业生就业结果会有所差异。一方面,不同的行业领域和单位类型对特定学科有所青睐,如金融领域更倾向于金融人才而国家机关更倾向于管理人才。另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使得我国用人单位的发展规模和结构趋向多元化,对不同学科的人才需求呈现显著差异,如IT领域近年发展规模迅速壮大,人才缺口较其他领域更大。

(二)文献综述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学科差异方面,荆德刚(2015)从供给与需求角度,分析了新常态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指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学科专业结构问题凸显,文科类专业毕业生比重过大而有效需求不足。[3]刘敏等(2015)基于东中西部高校毕业生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不同专业毕业生在工作落实、薪酬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理工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平均薪酬显著高于人文社科,专业设置的供求失衡是造成专业差异的主要原因。[4]岳昌君的研究发现,城乡背景对高校毕业生工作落实和起薪具有显著影响,城市背景高校毕业生落实工作的概率显著更高。[5]究其原因,王玉洁等(2016)认为,专业选择可以解释部分农村学生在就业起薪和进入高收入行业时的劣势[6]。此外,贺凌等(2018)还分析了产业结构转型背景下专业与性别的交互作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果的影响,发现理工科毕业生就业的性别差异高于其他专业[7]。

在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时,马廷奇(2013)指出,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导致了高校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问题。[8]苏丽锋等(2016)在分析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配置特征后得到了一致的结论,发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主要是由于专业结构与劳动力市场岗位的技能需求存在一定的矛盾[9]。杨翠芬等(2017)发现不同学科本科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理工科本科生就业影响因素中学习成绩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优势更明显[10]。杨中超等(2016)的分析发现,学历层次和专业领域是影响毕业生初职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因素,理工类毕业生初职社会经济地位回报高于人文社科专业毕业生;同时,专业领域有利于调节家庭背景对初职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11]。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鲜少基于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数据、专门从学科差异的角度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分析。因此,本研究基于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的数据,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的学科差异进行专门分析,并运用计量回归方法进一步分析造成不同学科毕业生就业结果差异的影响因素。

三、研究数据与方法

(一)数据说明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样本包括我国21个省级行政区的33所高校,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河北、辽宁、山东、江苏和浙江等9个省市的15所高校;中部地区包括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等5个省份的9所高校;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宁夏和新疆等7个省级行政区的9所高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7478份。本文根据核心变量进行清洗,剔除毕业去向、学科门类等关键变量缺失的个案,最终得到包含13344个观测值的样本。

问卷中的学科门类包括13个,本文将其合并为人文(包括哲学、文学、历史学和艺术学)、社科(包括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理科、工科和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军事学)五类。在有效样本中,人文类毕业生有2328人,占比为17.45%;社科类毕业生有5177人,占比为38.80%;理科类毕业生有1624人,占比为12.17%;工科类毕业生有3427人,占比为25.68%,其他类毕业生有788人,占比为5.91%。

依据学历层次划分,专科生占25.5%,本科生占64.2%,硕士生占9.3%,博士生占1.0%;按性别划分,男、女生占比均为50.0%;依据学校类型划分,原“985”、原“211”、普通本科、高职高专和独立学院高校毕业生占比分别为11.3%、17.3%、47.4%、21.0%和3.0%。

(二)研究方法

由于继续深造的毕业生并不参与求职,因此,剔除样本中选择国内升学、出国出境和其他三类去向的毕业生群体,设置代表毕业生求职结果的二分变量,建立如下logit模型,采用分样本回归方法,分析不同学科毕业生工作落实情况影响因素的差异。

其中,P表示已落实工作的概率,P/ (1-P)为已落实工作与没有落实工作概率的优势比,即找到工作的机会比率。自变量Xi为影响毕业生工作落实的因素,主要包括毕业生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家庭背景、人力资本、学校背景和求职状况等,系数βi的符号表示某因素对求职结果的影响方向。ε为随机扰动项。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已落实毕业去向的毕业生群体进行分析,估计各学科高校毕业生就业起薪的差异。具体模型如下:

其中,Y表示毕业生的月起薪,对其取对数作为因变量。自变量Xi为毕业生月起薪的影响因素,除上述影响毕业生求职结果的因素外,还包括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系数βi表示自变量对月起薪的边际影响,即自变量每变化一个单位所引起的因变量百分比的变化。

研究中所涉及的具体变量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说明

续表1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学科差异的统计描述

(一)毕业去向

问卷中毕业生的毕业去向分为十类,本文将“待就业”“不就业拟升学”“其他暂不就业”和“其他”四项归为“未落实毕业去向”,其他六类归为“已落实毕业去向”。由表2可知,工科类毕业生的工作落实率最高,为87.6%,其次为社科86.0%,理科毕业生的工作落实率为83.9%,而人文和其他类学科毕业生的工作落实率较低,分别为82.6%和82.4%。

在十类毕业去向中,“已确定单位”的毕业生占比最高,其中,社科的占比最高,为41.6%;而理科毕业生国内升学和出国出境的比例最高,分别为27.3%和8.8%;人文毕业生国内升学的比例最低,为16.9%;工科和其他学科毕业生出国出境的比例不足5%;人文和工科毕业生选择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比例相对更高。

表2 毕业去向的学科差异(%)

综上所述,工科毕业生的就业落实率相对更高且毕业选择较为丰富,社科类毕业生确定单位的比例最高,理科毕业生更倾向于继续深造,而人文学科毕业生的工作落实情况则相对较差。

(二)就业起薪

根据毕业生对自己月起薪的估计,本文选取“已落实毕业去向”的样本,剔除月起薪低于500元和高于50000元的奇异值后,汇总的不同学科毕业生的就业起薪情况如表3所示。总体而言,不同学科毕业生的月起薪存在显著差异。理科毕业生的起薪最高,为5737元;人文、社科、工科和其他毕业生的月起薪均值均低于5000元。

表3 就业起薪的学科差异(元)

学历是造成毕业生起薪差异的重要因素,学历层次越高的毕业生,起薪越高。从不同学历水平来看,就业起薪的学科差异依然存在。在专科生和博士生中,工科类的起薪均值最高;在本科生和专业硕士生中,社科类的起薪均值最高;在学术硕士中,理科类的起薪最高。理工科和社科都属于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收入也较高。

五、高校毕业生就业学科差异的回归分析

(一)求职结果的学科差异

剔除继续深造的观测值后,最终得到的样本包含9625个观测值。根据模型(1),对不同学科毕业生进行分样本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对于人文类毕业生,家庭年收入在5001—20000元的毕业生比3000元及以下的毕业生更容易找到工作。担任过学生干部、有过实习经历的毕业生落实毕业去向的概率显著更高;与原211(含985)高校相比,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更容易找到工作;与东部地区高校相比,西部地区高校的毕业生在工作落实方面则显著处于劣势。

对于社科类毕业生,男生落实工作的可能性显著更高;家庭人均年收入相对较高的毕业生落实工作的可能性更大;与家庭社会关系不广泛的毕业生相比,家庭社会关系广泛的毕业生更易落实工作。党员、学生干部落实工作的可能性更高,毕业生的实习经历对工作落实有显著的正影响;与本科生相比,专科生更有可能找到工作;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落实工作的概率显著更低,而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落实工作的可能性更高;与东部地区毕业生相比,中部地区高校毕业生更有可能找到工作。

对于理科类毕业生,男生比女生更容易找到工作;家庭在城镇的毕业生落实工作的可能性显著更高。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更容易找到工作;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落实工作的概率显著更高;与原211(含985)高校相比,一般本科高校毕业生落实工作的可能性显著更低;学校所在地在中部的毕业生比在东部的毕业生更容易找到工作。

对于工科类毕业生,男生落实工作的可能性显著更高。党员、曾担任学生干部、拥有实习经历的毕业生更容易落实工作;与本科生相比,专科生和研究生落实工作的概率更高;与学校所在地在东部的毕业生相比,中部高校的毕业生更容易找到工作。

表4 求职结果影响因素的学科差异

(二)起薪的学科差异

选择已落实毕业去向且月起薪在500—50000元之间的观测值作为样本,最终进入回归方程的观测值有5403个。根据模型(2)进行回归,方程R2为0.433,模型总体显著性水平低于1%,模型总体显著,回归结果见表5。

与人文类毕业生相比,工科毕业生的月起薪显著更低;理科、社科、其他学科毕业生的月起薪与人文类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学历毕业生的月起薪存在较大差异,学历层次越高的毕业生,月起薪越高,与本科生相比,专科生的月起薪低26.1%,而研究生的月起薪显著高出本科生24.6%。根据前文描述统计的结果,不同学科门类的毕业生在不同学历层次下的月起薪存在差异,因此,加入学科门类与学历层次的交互项。从回归结果看,在不同学科门类下,学历层次带来的月起薪差异较大,与人文学科相比,社科、理科和工科研究生的收益更大,而社科和工科专科生相比人文类的收益更大。

从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起薪的其他因素看,男性比女生高9.2%;家庭人均年收入越高,月起薪越高;父亲从事管理技术类职业、家庭社会关系广泛的毕业生的月起薪显著更高。党员、学生干部、有过实习经历的毕业生的月起薪显著更高。与原211(含985)高校相比,一般本科、独立学院和高职高专学校毕业生的月起薪显著更低;与毕业于东部高校的毕业生相比,中西部高校毕业生的月起薪显著更低。就业状况方面,在大中城市就业、选择学用匹配工作的毕业生月起薪显著更高;与进入国有企业的毕业生相比,在国家机关工作月起薪显著更低,而在三资企业工作的月起薪显著更高;与进入科教文卫行业的毕业生相比,进入房地产、金融和IT业更容易获得高起薪,而进入农林牧渔业工作的毕业生的月起薪显著更低;办事人员或有关人员、工人等毕业生的月起薪显著低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毕业生。

表5 就业起薪的学科差异

续表5

六、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201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在求职结果和起薪上的学科差异,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存在显著的学科差异。在毕业去向和就业起薪方面,工科毕业生的工作落实率最高,理科毕业生的就业起薪最高,社科类毕业生的月起薪其次,而人文学科毕业生的工作落实率和月起薪均较低。

第二,不同学科毕业生求职结果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对于人文和社科类毕业生而言,人口统计学特征、家庭社会关系、政治面貌、学生干部、实习经历、学校类型和学校所在地等对毕业生的工作落实具有显著影响;而人口统计学特征和家庭背景对理工科毕业生的影响相对较小,学历层次、学校所在地等人力资本和学校背景特征对理工科毕业生工作落实的影响更为显著。

第三,不同学科毕业生的就业起薪存在显著差异,与人文类毕业生相比,工科毕业生的月起薪显著更低;学历层次对高校毕业生的月起薪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学历层次越高,月起薪越高;学科门类与学历层次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在不同学科门类下,学历层次所带来的月起薪差异较大。

基于劳动力供求关系理论和市场歧视理论,结合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现状,为缩小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学科差异,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国家在大力发展创新经济和互联网经济的大环境下,应继续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将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变为制造业强国。本文的研究显示,工科毕业生的就业率最高,但收入却最低,说明市场对工科毕业生的需求很大,但工科就业单位中国企的占比较大使得收入的刚性较大。为此,政府应调节收入分配状况,提高在制造业及相关行业工作的毕业生的收入水平。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学子选择工科学习,让更多工科人才在劳动力市场发挥专业知识,提升我国制造业及相关行业的整体水平。

第二,为解决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转型的问题,高校应重视学科专业建设,依据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需求,兼顾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状况,结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地区结构,动态调整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

注释

① 数据来源:就业促进司.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EB/OL]. http://www.mohrss.gov.cn/gkml/xxgk/201803/t20180312_289571.html,2018-3-2/2018-9-26.

② 数据来源: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09-2010)[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③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2/t20180228_1585631.html,2018-2-28/2018-9-26.

猜你喜欢

工科学历毕业生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学历造假引发法律纠纷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知识无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