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苗族芦笙的制作工艺研究
——以文山、红河三地的乐器制作为个案

2019-04-09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民族音乐 2019年1期
关键词:簧片调音芦笙

■杨 琛(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苗族芦笙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非常重要的笙簧类乐器。吴学源教授主编的《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云南卷》中非常详尽地介绍了苗族芦笙的制作工艺,相信这种制作工艺是在云南省范围内具有一定普遍性的。但是在作者的田野考察中发现,由于受到地域环境、材料的备用、民族支系的传统习惯等差异,各地的苗族芦笙在制作工艺细节上又存在一些差异。2017年8月,作者考察了文山市、红河州金平县和屏边县三地的苗族芦笙制作艺人,从而对云南苗族芦笙的制作工艺、音响特征、音乐形态和调音方式有了一个总体的认识。

■文山州文山市考察

文山州文山市和西畴县的考察得益于文山学院恩荣泽副教授的大力协助。文山市的考察点位于珠店坡,艺人古朝林在退休后出于兴趣尝试制作苗族芦笙,重点考察了他制作苗族芦笙的工艺。考察点位于艺人家中,这是一栋老式的板式楼房,房屋面积较小,考察地点就位于艺人日常工作的阳台上。考察期间遇连续中雨和楼下挖掘机工作,故有噪音干扰,但是对考察本身并未产生影响。

古朝林制作苗族芦笙的簧片也曾使用机器批量生产的原材料,但是艺人认为,这种机器生产的簧片不好用,其所用的铜材太硬,难以对簧舌进行刮削调音。刮削簧舌的厚薄与笙苗的长度相关,直接影响到笙管是否顺利发声。他擅长通过3种铜,即黄铜(熟铜,一般用于制作锣)、黄铜(生铜)和红铜。按照固定配比来制作簧片的铜材,常规配比为:黄铜(熟铜)100克、黄铜(生铜)30克、红铜10克,即10:3:1,这样配比的铜材在锅里烤化后融在一起形成铜条,再通过人工将其锻打成铜片,再用刀将其划成簧片大小。艺人曾通过工厂用气锤来锻打,但是铜条会砸碎,所以只能通过人工的方式。

在使用的3种铜材中,生铜添加的数量非常重要。如果添加过多,就会使制作出来的铜片过硬,难以刮削或极易折断。

而关于笙苗的簧窗,艺人认为,需要将其安排在笙苗管身的下方,距离管身底部的位置没有特别的要求,可长可短,只要将簧窗插进笙斗即可,只要所做的6根笙苗插入笙斗的距离相同即可。他还认为,穿过笙斗而出的部分笙苗仅仅是为了美观。而实际上,笙苗穿过笙斗而出的制作工艺是苗族人民的一个很有特色的设计,这样的做法,笙苗实际上就等于3个开口(上下两端和一个按指口)。手指按住按指孔,此时笙苗相当于一支长的开管;如果松开按指孔,相当于一支较短的开管;如果同时堵住笙苗下端和按指孔,此时笙苗相当于一支闭管。这样结构的芦笙可以用较少的笙苗发出较多的音。而艺人的解释显然对这样的原理缺乏认识,有可能他已无形中按照这样的原理来进行制作,也可能他确实没有意识到一根笙苗可发3个音高的事实(根据作者观察,艺人在制作乐器过程中确实没有体现出按住笙苗下方管口调音的意识)。

艺人在制作簧片过程中特别关注簧舌的振动状态,他在制作中除了反复刮擦簧舌表面,还会关注簧舌侧面簧片会否对簧舌的上下自由振动(而不是单向振动)产生影响。

关于乐器的大小和规格,苗族芦笙没有类似葫芦丝的按“调”确定规格的方法,只会根据乐器最长笙苗的长度来确定乐器规格,文山苗族芦笙的规格按照最长笙苗手拃的长度分为3种,称为“三拃半”、“七拃半”和“九拃半”。艺人坚称,只要要求师傅制作一种类型的芦笙,达到的规格和音高都是完全相同的。但是,每个人手拃的长度千差万别,不同师傅做出来的芦笙甚至同一位师傅做出来的多个芦笙在长度上都不可能完全相同。管身的长度自然决定了音高的关系。芦笙合奏的情况很多,如果音高不能完全确定,很难达到理想的合奏效果。作者只能猜测,如果达到多件同类乐器音高相同的目的,只能通过制作完成后不断调音来实现,调音方式主要通过对簧片簧舌的厚度进行调整,也可以通过对管身长度进行调整,如削掉少许管口,在管口侧面开方孔、调整插入笙斗的长度等方法。

关于簧舌的调音,艺人古朝林主要通过听觉来实现,他将簧片置于耳朵边拨动,然后通过刮擦簧舌的方式来调整簧舌振动产生的音高。刮擦簧舌舌根可以使音变低,刮擦簧舌舌尖可以使音变高。而音高的标准则主要依据已做好的芦笙音高来确定。

艺人古朝林制作的第一根笙苗也是最长的一根,即最低音,该音高确定原则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它能够确定苗族芦笙的制作艺人是否具有统一的对绝对音高的认知能力。然而虽经作者一再追问,艺人依然指出,他制作第一根笙苗主要看在试奏过程中“声音是否洪亮”,声音是否可以“从管口处出来”,也就是说使簧舌与管身形成充分的耦合振动,只要达到这样的振动状态即可确定音高。而对于绝对音高,艺人并没有明确的认知能力。而对于笙苗与笙苗之间的相对音高关系问题,艺人也很难解释清楚。

关于芦笙的笙苗材质,古朝林艺人不喜欢使用金竹,他认为金竹生出的竹节会凹凸不平,不便于进行装饰。他喜欢用竹节为圆形的“羊竹”,这种竹材在下雨的时候会发出类似羊膻味,由此得名。

根据上述考察阐述情况可知,古朝林艺人对于一些苗族芦笙的制作原理问题还是存在一些认知不清的情况,当然也有可能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关。他又不太擅长乐器的演奏,所以一些关键问题在考察过程中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红河州金平县勐拉乡文革村考察

金平县位于红河州南部,西接绿春县,北连元阳县并隔红河与个旧市、蒙自市为邻,东隔红河与河口瑶族自治县相望,南与越南老街省及莱州省接壤。通过作者的学生——金平县高级中学罗燕的介绍,由她的表弟——勐拉乡勐联医院的张建新作为向导带领我们考察了勐拉乡的文革村委会,这里是通过异地搬迁建立起来的新村落,所有的房屋都统一设计建造为粉色的二层楼房。考察时,楼房主体结构已完工,即将进入内部装修阶段。考察点就位于艺人熊龙里家的客厅,由于内部装修还未进行,家具还未搬入,房屋内比较空旷,周围安静,且天气晴好,偶尔有儿童的打闹声,基本没有噪声干扰。

(一)熊龙里制作苗族芦笙“各音”的制作工艺

熊龙里是金平县著名的苗族芦笙制作艺人,他对芦笙的制作和演奏很有经验。

艺人制作芦笙的簧片源自铜制水龙头,将其和电池外壳的合金材料融在一起打制成铜片,再将铜片锯成铜条,反复锻打后制成簧片。按照传统做法,簧片的规格分大、中、小3种,取决于簧片的长度,主要依据艺人不同手指骨节的长度,大号簧片为右手食指骨节的长度,中号簧片为右手中指骨节的长度,小号簧片为小指骨节的长度。

从下图可知,熊龙里制作苗族芦笙由6根笙苗组成(也有8根笙苗组成的芦笙),其中最粗的也是最短的笙苗A管约为“两拃半”的长度,即拇指和食指张开后2.5倍的长度,A管管身侧面并排开有3个簧窗,安装有3个簧片,每个簧片调音的音高都完全相同,簧窗为长方形,上下两边留有卡簧片的缝隙,其他5根笙苗则各开一个簧窗;最长的笙苗E管为“五拃”的长度,其他笙苗的长度设定没有特殊的研究,主要处在A管和E管长度范围内即可。

熊龙里制作苗族芦笙笙苗结构图

除A管之外,其余各笙苗一般采用箭竹制作,而且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弯曲,这是苗族芦笙的传统制作工艺和习惯,一般通过运用传统打铁时使用的风箱将笙苗材料加热并弯曲出一定的弧度。制作成具有弧度的原因还和乐器演奏时的状态有关,苗族芦笙常伴随舞蹈演奏,舞蹈动作中常有躬身的动作,如果芦笙笙苗做成直管则会影响到舞蹈动作的施展。

熊龙里制作苗族芦笙的笙斗采用柏木,柏木的稳定性很好,不会受到气候的影响而炸开。在一根完整木料上,将木料一剖两半,通过砍削,形成纺锤形,内部需要通过砍凿形成笙管的气道,下端较粗的部位也要凿出较大的空间,插入笙苗的位置根据笙苗的直径大小不同,开出相应大小的孔洞,笙斗的两半最终合并在一起,并用樱桃树皮缠绕固定,这种深颜色的树皮不仅为了美观,也为了更好地将笙斗的两半贴合,以免出现变形或漏气的情况,完全不使用任何黏合剂,有的芦笙会在笙斗上涂一层香油,艺人制作的芦笙则未涂。在笙斗顶端吹嘴的位置,艺人还会安装固定一个凿通的长子弹壳作为吹嘴。

每根笙苗的簧窗位置与管身上方的距离是相等的,簧窗均呈长方形,在上下两侧开有缝隙,以便固定簧片。簧片卡入簧窗中,一般不需要密封材料。

关于每个笙苗音高的确定和调音问题,作者与艺人进行了深入沟通,根据考察发现,艺人对绝对音高并没有十分明确的概念,即他们没有确定标准音高的意识,他们更多关注相对音高。最粗最短的A管在所有笙苗中音最高,也是第一个被确定音高的笙苗,而第二个确定的则是最长的E管,也是所有笙苗中音最低的,E管和A管为纯八度关系,用艺人的说法,A管和E管一定要对得“和”,对不“和”的话其他笙苗的音高就没有办法确定了。

当A管和E管两个音高确定之后,艺人就开始用木条轻轻敲击管口,将6根笙苗逐次插入笙斗中,经过反复试吹比较来确定各个笙苗的相对音高。为了实现徵调,艺人还会通过细微调整笙苗插入笙斗的位置,可以通过调节笙苗两端来实现。经过反复咨询,艺人终于说出其余笙苗的音高关系。

关于簧片的调音,也主要通过刮削簧舌来完成。刮削簧舌的舌尖,可以使簧片振动声音变高。刮削簧舌的舌根,可以使簧片振动声音变低。这一点在之前的考察中曾反复得到艺人确认,可见这种对簧舌调音的方式在簧管乐器,尤其是需要关注相对音高调音的笙簧类管乐器中是非常普遍的。

(二)熊龙里制作苗族芦笙“各音”的调音过程

根据艺人熊龙里在乐器调音过程中的演示与介绍,结合对音高的测量,得出数据。

熊龙里制苗族芦笙 “各音”常用音高数据表

根据图表,结合现场的观察可以看出,艺人熊龙里在苗族芦笙的调音过程主要经历以下步骤:1.首先确定最粗最短的高音笙苗A管和最长的低音笙苗E管的音高,两个音高为纯八度关系。2.确定与A管并排的D管音高,经过与A管比较,形成近似的大二度音程关系。3.经过与D管的比较,确定D管下方纯五度F管的音高。4.经过与F管的比较,确定F管上方近似大二度C管的音高。5.经过与C管的比较,确定C管上方近似大二度B管的音高。

结合这样的音高确定过程可以看出,熊龙里制作苗族芦笙的音高关系是以纯八度形成总体音域框架,再在这个框架内以大二度和纯五度作为每个笙苗音高形成的音程原则。按照艺人的说法,音高排列的确定过程不是从高到低,也不是从低到高,而是“两面排”。

■红河州屏边县和平乡白沙村考察

通过作者的学生,红河州屏边县第二中学音乐教师赵敏的介绍,作者前往屏边县和平乡白沙村委会良子田村,考察苗族芦笙制作艺人邹国强、邹加全伯侄二人。考察点位于良子田村邹加全艺人的家中门前的院子里,考察期间天气晴好,没有任何噪音干扰。

和平乡地处屏边县东北部,东面以那么果河为界,与文山市小街镇和乐诗冲乡隔河相望,南面与本县白云和湾塘两乡接壤,西部以金厂河为界,与本县新华乡沿河相视,北面与蒙自市老寨乡毗邻,恰好处在屏边、蒙自、文山两州三县的交会点上,区位优势突出。和平乡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杂居乡,民族种类繁多,这就意味着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潜力。诸如苗族“花山节”中的对歌舞、芦笙舞和壮族“花米饭节”“三月三节”以及彝族“火把节”中的唱“花灯舞”等等,就是最具盛名,而且蕴藏巨大可挖潜力的传统民族文化。

作者的学生赵敏为屏边二中的音乐教师,屏边二中位于和平乡政府南侧,学校十分重视对民族音乐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承与保护,校长亲自聘请当地良子田村的苗族芦笙制作艺人邹加全每周到学校为中学生教授两节芦笙课,主要包括芦笙的演奏和舞蹈。该课程由学生自愿报名,无须缴费,主要为初一和初二的学生开设,学习一个学年结业,课时费和乐器费用都由学校承担。这些芦笙全部由邹加全和他的“大爹”(即大伯)邹国强制作。每学期报名上课的学生一般有20多人,一般都在学生吃晚饭的时间,即下午6点到7点组织排练。经过排练,每年苗族的“花山节”等节庆活动中,屏边二中的学生芦笙队都会参加演出。

(一)邹国强、邹加全制作苗族芦笙“艮”的制作工艺

艺人邹加全指出:当地苗族芦笙的笙斗采用沙树(即水杉)作为原材料。和文山州、金平县勐拉乡艺人熊龙里制苗族芦笙(以下简称“金平芦笙”)的制作工艺相同,也需要将原材料通过砍削用刀“片”成纺锤形,并从中间一剖两半,从内部凿出气道和空间。将两块笙斗材料并在一起,先用3道铁丝箍紧,然后用铜圈根据笙斗的粗度箍7道,再用黑色打包带在最粗的安装笙苗的位置箍4道,通过这样的方式使笙斗的两半材料合并牢固以防止漏气。笙斗的管口原来和金平芦笙一样采用子弹壳做吹嘴,今天难以找到原材料,故改用白色塑料管作为吹嘴。

笙斗最粗的位置要开6个圆孔以插入笙苗,圆孔需要用刀反复钻开,其大小根据笙苗的粗细来决定。

笙苗的制作也有规范,和金平芦笙相似,同样由1粗5细6根笙苗组成,最粗的也是音最高的笙苗开两个簧窗,安装两个簧片(这也是芦笙的6个笙苗中最高音笙苗直径最粗的原因)。两个簧片在制作时要保证音高完全相同,艺人认为,一根笙苗上安装两个相同音高的簧片可以使音量增大。

但是,根据日常制作的习惯可知,要想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让两个铜簧片振动频率保持绝对的相同是很难实现的。为了证明这一推测,作者在考察中获取了艺人现场吹奏的同一笙苗上的两个簧片产生的音高,运用GMAS软件进行了分析。

屏边县艺人邹加全试奏苗族芦笙一管双簧片的音高频谱图

上图中,FFTA和FFTB分别是艺人分别吹奏芦笙笙苗两个簧片产生的音高频谱图。由图可知,两个簧片产生的音高的确非常接近,只相差15音分,这与韩宝强教授实验所得的“音乐家的音差分辨阈值为6到8音分”的结论已比较接近。而结合现场获取的音响听觉感知和从频谱图中体现出的频率差可以看出,芦笙的最高音笙苗上方安装的两个簧片产生的频率分别为340.26Hz和337.38Hz,即产生了2.88拍的拍音。由此可以证明了作者的推测:即艺人提出的所谓一管双簧片产生更大的音量主要是由于拍音的存在造成的。艺人对于音高绝对相同的追求恰好间接实现了拍音的存在,这样做既增加了高音的音量,也美化了高音的音色。同时,如果这种做法是苗族芦笙的代代传承下来的传统做法,则可认为,我国少数民族乐器在制作过程中早已意识到拍音存在对提升音量和美化音色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云南少数民族单簧类管乐器出现拍音的例证。

芦笙簧片的制作材料采用生铜、熟铜和红铜3种铜材,基本配比是“一斤熟铜、三钱生铜和三两红铜”,在火上烧化熔在一起形成原材料制作而成,铜片的烧制要经过多次锻打,并反复烧制以去除杂质,这样的铜材才可以有足够的弹性,仅仅使用生铜则材质过脆,会使原材料断裂。另外,簧窗和簧片的大小与笙苗的长度,也就是音的高低呈正比。即笙苗越长,簧片簧舌越大,音越低。笙苗越短,簧片簧舌越小,音越高。

芦笙的笙苗没有精确的长度要求,但是会根据需要的音从高到低对应笙苗的相对长度由短到长。而调音则主要通过对簧舌舌尖和舌根的刮削,刮削舌尖部位,音变高;刮削舌根部位,音变低。且调音主要通过人耳来判断,这和之前文山芦笙、金平芦笙的调音方式是一致的。

苗族芦笙的制作工艺——簧片材料、人耳调音

(二)邹国强、邹加全制作苗族芦笙“艮”的调音过程

邹国强、邹加全伯侄二人习惯在山中选取木材和竹材进行制作,他们认为在家中制作会有很多噪音,会影响到调音的效果。芦笙各笙苗的调音过程是作者考察多地一直难以明确的重要问题,而邹国强艺人对芦笙各笙苗的调音过程则使这一问题得到比较明确的认识。

屏边县和平乡白沙村艺人邹国强制作苗族芦笙分解结构示意图

如上图,艺人首先确定了最粗也是最高音的双簧片芦笙笙苗(A管)的音高,虽然作者一再询问这第一个音高的确定过程,艺人均未能说明(文山芦笙和金平芦笙的考察中艺人也未能说明),只是强调笙苗上两个簧片的音高一定要相同。因此作者推测,第一个音高并没有明确的标准。

而第二个确定的音高(B管)则是选取了最长的,也就是最低音的笙苗,该笙苗确定的音高是A管的下方纯八度关系。

第三个确定的音高(C管)则是以A管参照,为A管的下方纯四度。

第四个确定的音高(D管)则是以B管参照,为B管的上方纯四度。

第五个确定的音高(E管)则是C管的上方大二度,以它为参照,即为E管的下方纯五度,即F管。

最后,艺人又将E管与比它低大三度的D管做了比较。

上述英文字母的编号顺序是按照笙苗音高的确定顺序来进行的,依据音高的确定过程,经过现场测音,得出音高数据。

邹国强制作苗族芦笙 “艮”常用音高数据表

从上表中的音高数据结合艺人演示的调音过程可知,邹国强制作苗族芦笙6个笙苗的音高完全通过“以耳齐其声”的方式来调音,形成一个A宫系统的五声徵调式音列。这个音列首先以一个纯八度音程关系的两根笙苗作为最高音和最低音,从而确定芦笙的八度音域范围,再参照已确定的音高,以五度、三度等音程关系在这个音域范围之内依次确定其他音高,并最终实现所有音高的确定。

■总结与问题讨论

从上述对文山、红河三地的苗族芦笙考察可知,云南苗族芦笙在形制上存在一定的共性,即均为纺锤形笙斗,一剖两半的笙斗气道制作工艺,笙苗均为“一粗五细”,粗的笙苗一般会开多个簧窗,安装多个簧片,形成“拍音”的音响效果;簧片的制作采用3种铜材按比例熔合制作而成,演奏技术也具有相似性,即以二声部音乐为主体,利用“拍音”形成的特殊音响特性使芦笙的音乐体现浑厚的音响效果。

而在具体的调音和制作原则上,三地的苗族芦笙则体现出一些差异。艺人往往对乐器音高标准的确定难以解释清楚(也可能是缺乏明确的认识),也可理解为他们没有将乐器统一定调的习惯,而仅仅依靠人耳的听觉和管身的大小来决定乐器的音高。而屏边县艺人则体现了在一个八度范围内按照纯五度和大二度音程关系进行调音的过程,这对于研究云南原生性民族乐器的调音原则,进而研究云南少数民族先民对音高的认知和音阶、音程关系的产生历程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猜你喜欢

簧片调音芦笙
岜沙芦笙节
拍合式继电器簧片和电弧运动关系测试与分析*
你好,芦笙
畅玩主流AV前级/放大器 体验自动调音系统
悬空衔铁式电磁阀中S形簧片的研制
调音
浅析调音台的调音技巧
芦笙恋歌
“藏不住”的衣架
一种无摩擦簧片式电磁阀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