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猪链球菌病的诊断与药敏试验
2019-04-09张悦
张悦
(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 065300)
大厂县某猪场同一批仔猪共30头,40日龄时有24头突然发病,体温42℃左右,呼吸困难,拒绝进食,眼结膜潮红、流泪,有浆液性鼻液,腹部、四肢、耳尖部位有出血性斑块,接触有反射性疼痛,四肢共济失调,关节、蹄冠肿胀,排水样粪便。立即采用青霉素钾注射治疗3d,病情未得到控制,12头仔猪在发病6d后死亡,通过对病死猪解剖可见典型败血症变化,胸腹部和四肢内侧有出血斑块,内脏器官均有轻重不一的出血,初步诊断为疑似链球菌病。为了确诊和防止该病的大规模爆发,技术人员进行了病原菌分离培养、鉴定,同时对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了药敏实验。
1 实验材料
在无菌操作下采取病死猪的心血、肝、脾及淋巴结;猪链球菌诊断血清与平板凝集抗原;药敏纸片;实验用家兔;培养基、化学试剂及微量发酵管等。
2 方法及结果
2.1 染色镜检
用采集的病料直接接触片进行革兰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可见短链革兰氏卵圆形或者阳性球形细菌,有形成的荚膜。
2.2 细菌分离培养
先将病料接种于血清肉汤进行增菌培养,然后再接种在血液琼脂平板上,置于37℃温箱中培养18~24h,观察菌落形态及溶血类型,将培养好的菌进行革兰氏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形态;而后将菌再接种血清肉汤,纯化后放置4℃环境下保存,等待鉴定[1]。结果显示,37℃培养24h后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形成乳白色、半透明,针尖大小的β溶血的菌落。在血清肉汤中先均匀混浊,后在试管底部形成沉淀,上部澄清,不形成菌膜。鲜血琼脂、血清肉汤培养物涂片,可见革兰氏染色阳性,多呈长链状的球菌。
附表 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
2.3 生化实验
将病原菌分离培养并接种在不同的生化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其观察结果显示,分离的病原菌能发酵葡萄糖、蔗糖、乳糖、半乳糖、麦芽糖、覃糖、绵子糖、果糖和卫矛醇,具有典型的猪链球菌特性,可以确定该病原菌为猪链球菌。
2.4 动物接种实验
在血清肉汤中放入分离菌24h。选择8只2.5kg左右的家兔,做两组对照,其中4只家兔腹腔注射0.5ml的按比例稀释的生理盐水;另外的4只家兔注射生理盐水。其结果显示:接种分离菌的4只家兔体温升高至41~42℃,有败血症,在36~90h内死亡,死前出现扭脖的神经症状,采取无菌解剖病变组织镜检,均见与原来死亡仔猪病料的细菌相同[2],而另外4只家兔无异常,说明分离菌的致病力极强。
2.5 药敏试验
用常规纸片扩散法。药敏纸片的种类有18种。挑取15个菌落24h内肉汤纯培养菌液,用灭菌的10倍稀释的生理盐水后,在无菌条件下,用细管吸取0.2ml于血清琼脂平板上,玻璃棒将其涂布均匀,然后将药敏纸片用镊子将其贴在已接种被检菌株的平板上,两片之间的断离以l~2cm,置于37℃温箱培养18~24h观察并记录,结果见附表。
由此可知,15个致病菌菌落中,对阿米卡星(AN)高度敏感的有10个,占受试菌株的66.7%;对新霉素(N)高度敏感的为6个,占受试菌株的40.0%。在中度敏感的药物中,青霉素(P)为5个,占受试菌株的33.3%,梭青霉素为6个,占受试菌株的40.0%。
3 结论
(1)通过染色镜检、细菌的分离培养、生化实验和动物接种等一系列实验室诊断方法断定分离出的病原菌其形态、染色、培养特征及理化特性,符合链球菌的特点,最终确定为该猪场发生了链球菌病。
(2)药敏试验证明,链球菌对阿米卡星、新霉素高度敏感;对青霉素、梭青霉素中度敏感;对庆大霉素、麦迪霉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链霉素、卡那霉素低度敏感;对氧氟沙星、红霉素、庆大霉素、氨苄西林、苯唑西林有抗药性。如果做到选药合理、用药及时,剂量大,疗程足,能有效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若拖延时间或疗程不足治疗效果不佳或转为亚急性和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