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作面导水裂隙带高度观测分析

2019-04-09

煤矿现代化 2019年3期
关键词:导水岩层水量

张 陆

(西山煤电马兰矿 ,山西 古交 030200)

以上覆岩层的破坏程度为例,根据岩层的变形破坏特征可分为垮落带、裂隙带和弯曲下沉带,其中,垮落带随着工作面的推进不断垮塌,裂隙带岩层的完整性也遭到破坏,导水裂纹大量生成,因此,在矿井顶板水灾害防治中,将垮落带和裂隙带并称为导水裂隙带。众多学者开展了广泛研究[1~5],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进行水下煤层开采或者具有顶板突水可能性的煤层开采过程中,导水裂隙带高度的确定对于顶板水害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导水裂隙带高度观测系统原理及系统组成

1.1 探测原理

双端封堵的注水观测方法在进行导水裂隙带高度探测时,其工作原理可以概括为通过在顶板岩层中的钻孔进行分段封堵注水,根据封堵区域水量的流失分析不同高度岩层的破坏、松动和裂隙规律,进而确定整个导水裂隙带的高度和分布规律。

首先,在回采工作面或者顺槽内选择合适的设备布置和钻孔施工的场所,然后利用钻机在不同方位的顶板岩层钻探不同角度和深部的钻孔,将探测装置安装和调试完成后,即可进行顶板导水裂隙带高度的测定。

1.2 观测系统组成

图1 钻孔多段封堵注水导高观测系统

图1 所示为改进的分段封堵注水导高观测系统,主要包括前端探测系统、动力推进系统、水源供给系统和封堵系统4部分。通过封堵系统向钻孔内注入空气形成多段双端封堵的探测单元,多个探测单元形成连续的探测系统,然后通过供给系统向探测单元注水,在一定范围的顶板岩层测试完成后,利用推进系统将探测系统继续向前推进,进行更远范围顶板岩层导水裂隙带分布情况的探测。

2 工程概况

2.1 工程地质条件

山西某矿主采为8号煤层,煤层厚度为2.4~4.7m,平均厚度为3.08m,平均倾角为6°,煤层中间加有一层厚度为20cm泥岩夹肝,煤层结构较为简单,属于赋存较稳定煤层。煤层上有30cm煤质泥岩,直接顶板为中粒石英砂岩,属中硬岩层;直接底板为细、粉砂岩;采用随采随垮的全部垮落法顶板管理。图2为煤层综合柱状图。

图2 煤层综合柱状图

2.2 导水裂隙带高度预计

由于煤层上覆岩层为中砂岩、泥岩、砂质泥岩、属于中等稳定岩层。根据本井田勘探资料和实际开采情况,按顶板为中硬岩层考虑,对工作面开采后的垮落带和导水裂隙带最大发育高度进行预计。

1)预计垮落带最大高度。

式中:H跨为垮落带最大高度,m;∑m为累计采厚,m。

H跨=±2.2=9.2±2.2,预计垮落带最大高度范围为7.0~11.4m。

2)预计裂隙带最大发育高度。

式中:H裂为裂隙带最大发育高度,m;

H裂=±5.6=36.12±5.6,即裂隙带最大发育高度预计为30.52~41.72。

3 导水裂隙带实际观测

3.1 观测方案和钻孔布置

根据开采现场巷道及工作面的布置情况,决定在回采工作面附近的巷道进行观测钻孔的施工布置。另外,根据计算得到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为53.12m。因此,为了保证观测结果的准确性,观测钻孔在该高度的基础上还要再延伸7~10m。如图3为钻孔布置示意图,为更准确的探测导水裂隙带的高度,布置1个采前钻孔和2个采后钻孔,其中1#钻孔为采前钻孔,即该钻孔位置的岩层未受到工作面回采的影响,钻孔指向下区段,与水平方向成65°倾角;2#、3#为两个采后钻孔,指向首采面的采空区,与水平方向分别成45°和60°夹角。施工过程中没有出现夹钻、卡钻及钻空等现象,说明钻孔没有直接进入采空区。具体如图3所示,施工过程中没有出现夹钻、卡钻及钻空等现象,说明钻孔没有直接进入采空区。

图3 钻孔施工布置剖面示意图

3.2 观测结果

采前钻孔可观测未受到采动影响的顶板岩层的原始裂隙分布状态,因此可作为采后钻孔导水裂隙带观测数据的对比。

1)采前钻孔观测数据分析。

图4 采前钻孔漏水量变化曲线

图5采后钻孔漏水量变化曲线

图4 可以看出1号、2号两个钻孔注水漏失量随着钻孔深度的变化情况及变化趋势相仿。

从1号钻孔漏水量随孔深变化情况可以看出,1号钻孔孔口(1~5m)范围内漏水量突然增加,主要是因为巷道围岩收到巷道自身掘进及钻孔施工扰动,岩层破坏,围岩由于受到应力集中影响裂隙发育,造成此范围内水漏失量较其它范围内大;22~26m和30~39m孔深范围内,孔内钻孔同样漏水严重,测量出漏水量最大值达到了4.2L/min和3.8L/min,该段范围受到巷道掘进及钻孔施工影响较小,出现漏水量较大的原因是该层岩层是砂岩,原有的节理及裂隙发育联通;从图4中可以看出2号钻孔测量数据在40~47m孔深范围内,与1号钻孔测量数据相比,漏水了有了小幅度上升,数据变化不明显,检查数据并未出现错误,分析原因主要是该段范围内裂隙发育,在注水压力作用下,向裂隙中渗透;除去1~5m、22~26m、30~39m、40~47m几个阶段漏水量严重以外,采前钻孔其他范围内漏水量均小于1.5L/min,表明该段范围内岩层结构完整,裂隙发育程度低。

2)采后钻孔观测数据分析。

图5是采后钻孔注水漏水量变化曲线,从图中检测数据变化可知,1号钻孔漏水量数据较采前钻孔漏水量增加明显,数据变化剧烈,异常数据点较多。从监测数据分析可知,采后的1号及2号钻孔漏水量均在0~22m、33~57m钻孔深度范围内明显增加,平渗漏量的平均值约为19L?min-1,较采前1号及2号钻孔漏水量值大的多,表明该段受到工作面回采影响大,岩层出现大的裂隙,破坏严重;在37~45m这个范围,钻孔漏水最为严重,漏失量处于20~30L/min范围内,此段范围内的岩层受采动影响最为严重。在59~66m孔深范围内,钻孔漏水量较为稳定,且漏水量处于0~4L/min范围内,漏水量交底。因此,综合判定,在工作面回采结束后,1号钻孔孔深54m处为实测裂缝带的上界,按照钻孔倾角45°计算,从煤层顶界到此处的垂高为41.72m。

采后2号钻孔漏水量在13~20m范围漏水量远超钻孔其他段内的漏水量,因此,可以推测该范围在冒落带,以孔深20m为冒落带最大发育高度,按照钻孔倾角75°计算,从煤层顶界到此处的垂高为19.2m。其它段漏水量变化趋势与采后孔1#基本一致。在46m~58m范围内钻孔漏水量在6L/min~29L/min范围内;58~66m范围内钻孔漏水量均处于低位,因此可以断定采后2号钻孔孔深58m处为实测裂缝带的上界。

根据以上开采前后钻孔漏失量变化分析,可以断定最大裂隙带发育高度为2#采后孔,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为55.68m。

4 结 论

通过对回采工作面垮落带和弯曲下沉带理论计算得出,最大导水裂隙带高度为53.12m;现场使用多段双端堵水器进行测定导水裂隙带,共布置4个测量钻孔,总钻孔布置深度为230m,可以有效的测定回采工作面导水裂隙带高度。采后1号钻孔实测出来的导水裂隙带高度为41.72m、最大采裂比为13.55,采后1号钻孔实测出来的导水裂隙带高度为55.68m、最大采裂比为18.08。

猜你喜欢

导水岩层水量
采用Midas GTS NX软件进行中风化岩层垂直边坡开挖支护稳定性分析
小水量超纯水制备系统的最佳工艺选择
不同灌水量对春玉米酒玉505 耗水特性的影响
煤层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综合分析技术研究
高应力岩层巷道钻孔爆破卸压技术
榆神府矿区不同导水裂隙发育对地表土壤性质的影响
煤层采后导水裂隙带探测方法探讨
“串层锚杆”加固的反倾层状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
基于水管理的前风窗下装饰板系统设计研究
基于水力压裂钻孔的注水量及压裂半径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