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述言语与新闻话语动态分析框架建构∗
2019-04-09赵小晶张斌
赵小晶 张斌
(华东交通大学,南昌330013)
提 要:本文立足转述言语,从跨学科研究的视角出发,在批评话语分析中引入传播学领域的框架理论,提出构建新闻话语动态分析框架,探究新闻话语形成的动态过程和媒介人员在认知引导下完成话语建构的策略。通过自建语料库,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比分析转述言语中的消息来源对中美主流媒体新闻报道中话语建构的影响,证明转述言语中的消息来源是新闻话语建构的重要动态指数,是建构新闻话语动态分析框架不可或缺的因素。
1 引言
“新闻话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部分,一切意义形象的建构、产制和协商都会受到新闻话语的影响。”(胡春阳2007:1)日益发展的媒介手段伴随着大量难以甄别的新闻话语,混淆着广大受众的认知。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建立完整而全面的新闻话语分析系统,提高广大受众的批判性话语分析能力,是话语分析研究人员的历史使命。以往研究新闻话语的学者们往往从语用学视角剖析新闻文本,关注静态的新闻语篇。而事实上,媒介人员对消息的采集、内容的编辑以及后期的报道发布,这一系列的动态过程,对新闻话语的产出作出重大贡献,有必要对新闻话语的形成进行动态路径分析。转述言语是新闻话语动态形成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提出将转述言语引入新闻话语动态分析框架,探究新闻话语的形成过程对新闻话语分析的影响,以及媒介人员完成新闻报道的话语建构过程。
2 新闻话语动态分析框架的建构
考虑到新闻报道的特点以及媒介人员完成新闻报道的动态过程,本文将批评话语分析和传播学领域的框架理论相结合,构建新闻话语动态分析框架。新闻报道不仅具有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等显性特点,还具有说服性这一隐性特点,其目的在于得到受众认同,进而接受其传达的信息,认同其包含的价值观和表达的立场。因此,不能只关注以结果状态存在的新闻语篇,而要了解媒介人员建构新闻话语的方式,以进一步揭示其背后的认知。针对这一现象,本文构建一个关注新闻产出过程的新闻话语动态分析框架,以期丰富现有的新闻话语分析理论。
2.1 理论脉络
“批评话语分析认为话语不仅是社会行为的表现,同时还参与着整个社会的建构。”(Fair⁃clough 1992) “但批评话语分析只是将文本当作终结的产品进行分析,忽略文本产生和解释过程。”(支永碧 2007:27-32) 批评话语分析虽将语言学、认知和社会紧密联系,但在研究新闻报道的动态形成过程上存在局限性,而框架理论则能有效弥补这一缺陷。
框架理论主要关注新闻媒体的运作、新闻话语的生产和社会群体新闻形象的建构,即关注新闻话语产生的动态过程。框架理论认为,在转述初始话语时,媒介人员在采集消息的过程中,出于自我认知,会倾向于筛选有利于自己立场和意识形态表达的部分,这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客观事实的呈现,而批评话语分析有助于探究媒介人员的认知对话语建构的影响。在批评话语分析中引入框架理论,融合批评话语分析和框架理论的优势,可以了解新闻话语形成的动态过程和其认知对话语建构的影响,即从认知角度阐释新闻话语建构的动态过程。
2.2 研究目的
“转述言语是人类语言运用的一种基本形式,人们每天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转述他人话语。”(Haberland 1986:219) 转述言语是新闻话语动态形成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框架理论的要素之一。本文使用 UAM Corpus tool 标注软件、AntConc3.5.0 检索软件和SPSS 统计软件,分别统计分析转述言语中的转述形式、转述动词和消息来源,探讨媒介人员如何使用转述言语完成新闻话语的建构。
本文关注新闻话语动态分析框架如何帮助我们从认知角度了解转述言语对新闻话语建构的影响,而非语料库数据本身。所以,本文只统计转述言语中的消息来源,剔除转述形式、转述动词等不相关数据,来探讨转述言语对新闻话语建构的作用。
3 话语建构的动态指数——消息来源
“消息来源,即话语发出者,是指当报道者引用他人观点或评论时,被转述话语的来源”(Bruce,Anderson 1984:66),在转述言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针对某一新闻事件,由于自我认知的不同,媒介人员会有意无意地根据自身的立场、目的和利益处理转述言语中的消息来源,因而,消息来源是一个变化的动态指数,且会影响到新闻话语的建构。媒介人员处理消息来源的方式主要体现在对初始话语转述的程度以及对其情感词的处理。下面从消息来源转述的程度和消息来源中的词汇两个层面,分析消息来源这一动态指数对新闻话语建构的影响。
3.1 消息来源转述的程度
消息来源的转述程度即转述者对初始话语介入的程度。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媒介人员对新闻人物的初始话语介入越少,新闻就越显得真实客观,也更具有价值。对初始话语的直接转述和间接转述是较为常见的转述方式,也是影响话语建构的重要因素。
直接引语消息来源影响新闻话语的建构主要体现在3 个方面。首先,直接引语有明确的消息来源,完善新闻话语功能性的建构;其次,媒介人员直接引用新闻人物的话语,重视初始话语,让新闻人物参与新闻话语的建构,成为话语建构的重要内容;最后,直接转述新闻人物的言语可以对新闻话语进行真实性、合法性的建构,增加报道的现场感进而塑造国家、政府或机构的形象。
间接转述方式对初始话语的介入程度较深,影响着新闻话语的建构。间接引语的使用给予媒介人员处理初始话语的机会,通过在语法和词汇方面前呼后应亦或字斟句酌,完善新闻话语系统性的建构。(辛斌 2002:7-11)这种出发点下的新闻话语,在传递客观事实或信息时,隐含着话语传递者的立场或观点,影响新闻话语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总之,媒介人员可以根据报道的目的或需要介入的程度,选取直接引语、间接引语、半直接引语等方式引述初始话语,隐晦介入个人感知。因此,消息来源是可变化的,是新闻话语建构的一个重要动态元素。
3.2 消息来源中的词汇
消息来源中的词汇,特别是具有导向作用的情感词,往往会成为影响媒介人员是否采用某条消息来源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新闻话语的建构。情感词能够反映出同一新闻事件中不同领域人物的态度和倾向,甚至还能反映出媒介人员的态度和立场。如果新闻人物和媒介人员的情感达成共鸣,那么这一新闻人物的言语就会被转述,成为这则报道中的一处消息来源,而新闻人物也就直接参与新闻话语的建构。但如果某位重要的新闻人物(必须给予这一人物参与此次新闻话语建构的权利)未能唤起媒介人员的情感共鸣时,媒介人员的处理方式是将这位新闻人物初始话语中的情感词换成含义相同而情感程度不同的词,这会直接影响新闻话语的建构过程。
综上所述,消息来源的特点以及它在新闻制作过程中的可调控性,使其成为影响新闻话语建构的重要动态指数。在进行新闻话语动态分析时,将消息来源作为其考量指标之一,能深入阐释话语产生的动态过程和媒介人员的立场表达过程,所以这种动态分析框架更全面、更完整。
4 语料库统计分析
为了用科学数据说明转述言语中的消息来源对新闻话语建构的影响,本研究自建2 个语料库,选取中美权威性媒体有关“中美贸易”的新闻报道各50 篇,其中中国媒体报道选自于《中国日报》《人民日报》和新华网,汉语总字数为99,379字,每篇平均字数是1,988 字;美国媒体报道选自于《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英语总字数为60,053 字,每篇平均字数为1,201字。我们首先对消息来源分类,然后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做文本分析。
4.1 消息来源
消息来源主要分为3 类,即具体确切的消息来源、含蓄隐晦的消息来源和模糊不清的消息来源(辛斌2018:20-26)。本文研究的是具体的消息来源,考虑到“中美贸易”事件可能涉及到的群体,将消息来源分为行政机关、专家学者、公司企业和一般民众4 类。
4.2 定量统计分析
4.21 研究语料与研究方法
100 篇来自中美主流媒体的中英文新闻报道被归为中、英文2 个语料库,然后将每个文本制作成具有可机读性的text 文本,再根据消息来源的分类模式,利用UAM Corpus tool 对每篇文章中的声音主体进行确认编码标注,然后利用 SPSS 软件对编码后的声音主体出现的频率作统计分析。
4.22 消息来源的总体性特征
经过对标注后的中美报道中各类消息来源的出现频率进行统计,中文语料库中出现的各类消息来源共735 个,而英文语料库中出现的消息来源共1,063 个。表1列出中英文语料库中各类消息来源出现的频率数。
表1 中美新闻语篇中消息来源频率统计表
从表1可见,就“中美贸易”话题收集的中文语料总字数远多于英文总字数,但中文语料库消息来源的频率却少于英文语料库。汉语中的行政机关来源有413 个、一般民众来源有77 个,频率分别为56%和11%;英语中的行政机关来源有561个、一般民众有96 个,频率分别为53% 和9%。可见,这两种来源的频率在汉英报纸中并没有太大差异。但汉语中的专家学者来源和公司企业来源分别出现177 次和68 次,频率分别为24%和9%,而英语中的专家学者来源和公司企业来源分别出现158 次和247 次,频率分别为15%和23%,可见,这两种来源的频率在汉英报纸中存在差异。
表2 中美报纸消息来源总平均值表
为了对汉英语报纸中各类消息来源的数目进行比较,首先计算出各自消息来源的百分比,统计结果见表2。此外,为得到精确的数据结果,对各类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汉语中各类消息来源的频率是每万字出现74 个,而英语中各类消息的出现频率是每万字出现177 个。然后通过独立样本 T 检验,t =3.730,df = 97.075,显著值 (Sig.2⁃tailed) = 0.00( <0.05) ,可见,从总体上,汉语新闻语篇中出现的消息来源和英语中出现的频率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中国主流媒体记者的新闻话语的动态建构过程与美国媒体存在显著差异。
4.23 影响新闻话语建构的消息来源
以上对比汉英报纸新闻报道中消息来源的总体特征,发现汉语报纸新闻语篇中出现的消息来源和英语中出现的频率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影响新闻话语的建构。下文将讨论哪种或哪几种消息来源影响新闻话语建构。
表3 中美报纸消息来源平均值统计表
如上表3所示,在4 类消息来源模式中,除专家学者在汉语报纸中出现的频率高于在英语中出现的频率外(平均每篇汉语报纸中出现4 次,而英语报纸中出现3 次),其余的3 种消息来源模式,即行政机关(汉语 M =8.2400,英语 M =11.1000)、公司企业(汉语 M =1.3600,英语 M =4.8400)和一般民众(汉语 M =1.5400,英语 M =1.8600),在英语报纸语篇中出现的频率均高于汉语报纸。
除此之外,在4 种消息来源中,行政机关t =2.274,df =97.570,显著性 Sig·(2⁃tailed) =0.25( >0.05);专家学者 t =5.28,df =76.886,显著性Sig·(2⁃tailed) = 5.99( > 0.05);一般民众 t =6.02,df =97.886,显著性 Sig·(2⁃tailed) = 5.49( >0.05)。这 3 种消息来源的显著性即 P 值都大于0.05,表明没有显著差异;而公司企业t =3.148,df =59.093,显著性 Sig·(2⁃tailed) =0.01( <0.05),表明公司企业这一消息来源在汉英报纸中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成为本文对比中美主流媒体新闻话语建构的重要因素。为了进一步探究中美主流媒体对消息来源的选择存在差异的原因,须对文本进行定性分析,揭示这种差异背后的认知。
4.3 定性文本分析
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来看,话语中引语的呈现并非仅为转述信息以及增强信息的真实性,更为重要的是,“引语代表话语中交织在一起的各种声音以及文本生产者挑选、聚焦这些声音的目的和意图”(洪亚星 董小玉 2015:24-29)。研究发现,中美主流媒体都大量转述行政机关、专家学者、公司企业和一般民众的话语,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认知引导下的行为倾向,意在凸显这4 类声音主体的重要性。
本文从自建语料库中,随机挑选4 组中美报道,从认知的视角,分析对比消息来源中这4 类声音主体的选择对中美新闻话语建构的影响。
4.31 行政机关
行政机关发出的官方话语,在国际关系以及对外政策的形成与执行过程中发挥着最为核心的作用。正是出于这样的认知和本能的政治色彩,媒介人员在众多消息来源中更愿意采用行政机关这一官方团体,认为行政机关发表的言论会影响整个事件的发展和趋势。从这一点看来,主流媒体是行政机关传播信息的喉舌。
①a.接下来他却话锋一转,警告中国不要干预美国的中期选举。特朗普说:“我们发现,中国一直在试图干预……我们不希望他们来插手或干预我们的选举。”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称:“我们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会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我们也不接受任何对中国的无端指责”。(《人民日报》 2018-09-28)
b.In order to...the country's Ministry of Commerce said in a statement.“We deeply regret this.” Beijing saidit hopes the American President will “correct” his actions before the Monday dead⁃line,urgingthe White House to consider the far⁃reaching consequences.(Washington Post2018-09-18)
就文本而言,中美主流媒体认知的差异会导致消息来源明确度的不同。对比例①两则报道片段可以看出,例①a 中媒体的消息来源较为明确;中国主流媒体的报道在行政机关这一消息来源方面,直接指明姓名和职位,更具有可信度和权威性。而例①b 中,《华盛顿邮报》在转述消息来源、引述中国官方立场时,用相对较为隐晦的“商务部”或者“北京”来表示中国立场,而不是确切到具体的官方代表名称职位。
4.32 专家学者
专家学者是行业中公认有影响的人物,具有一定的威望,本身与被报道的事件没有利益关系,发表的言论同时具备权威性和客观性。出于这样的认知,媒介人员也倾向于转述专家学者的言语,此外,中美报道中还不厌其烦地指明专家学者的具体背景,如姓名、职务、所在单位和所从事的研究等相关信息,以进一步增强报道的合理性和说服性,引起官方和民众的关注。
②a.美国锡拉丘兹大学贾森·戴德里克等学者的研究报告指出,由中国组装的iPhone 7……中国从每部iPhone7 只赚8.46 美元。美国前财长、经济学家拉里·萨默斯认为,中国公司在某些技术上的领导地位并不是窃取美国技术的结果,美国总统采取对华贸易行动的前提就是错误的。他表示,中国技术的进步来自……的教育制度。(《人民日报》 2018-10-15)
b.Lu Xiang,a Beijing⁃based researcher a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noted that China has previously indicated that it would retaliate in “quality and quantity,” suggesting that Beijing could employ...mergers.“ Chinese counter⁃meas⁃ures are more than tariffs;it is hard to guess what they are,” Lu said.He added,“China has prepared for the worst.” (Los Angeles Times2018-07-11)
从例②中可以看出,在两个文本中,中美主流媒体在引用专家学者的观点时,都采用指名道姓的方式,同时标明被引用者的身份地位,确保专家学者这一组消息来源的明确性。中美媒体不约而同地采用直接引语的转述方式,以体现专家学者话语权威性。
4.33 公司企业
公司企业最易受到经济调整政策的影响,更是政策制度的主要践行者。基于这种考虑,中美主流媒体均非常关注公司企业的反应并及时转述他们的言语。
③a.迈克尔·豪伊是美国一家钣金冲压企业的负责人。他说:“该企业......都被加征关税蒙上了阴影。”豪伊介绍,自今年3月下旬钢铝关税生效以来,热轧钢市场价格从每吨600 美元上涨至每吨900 美元。豪伊无奈地说:“我们已经暂停了扩张,直至行业的不确定性得到解决。”(《新华日报》2018-09-26)
b.Apple said recently...would be caught in the tariff war.“Our concern with these tariffs is that ...for U.S.consumers,” the company said in a letter to the U.S.Trade Representative.(Wa⁃shington Post2018-09-15)
中美媒体都是直接转述公司企业的言语,并且都会连续转述同一声音主体的言语。通过持续不断地言引同一家公司企业的声音,尝试彰显报道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增强报道的渲染力和真实感。通读两国报道文本发现,美国媒体更频繁地转述来自本国公司企业的消息来源,而汉语新闻文本中却较少传达来自中国公司企业的声音。媒介人员对公司企业关注力度之所以不同,是因为美国媒介人员在自我认知的引导下,既需要客观报道事实,也要暗藏自己的立场。事实上,在关税政策的影响下,美国公司企业受到的影响超过中国公司企业受到的影响,因而,美国的公司企业会发出更多的声音,也更会引起舆论的关注,在这种趋势下,美国媒介人员为了提高自家媒体的曝光度和知名度,频繁转述公司企业的言语。而中国的主流媒体受传统文化和认知的影响,不愿过多地报道“商业化”的信息,尽量回避沦为商业化的“机器”。
4.34 一般民众
对文本进行分析后,发现一般民众这一消息来源受到中美主流媒体的普遍重视,其言语被两国主流媒体均反复转述,并且有姓有名地交待引语的发出者,转述的结构一般为:背景信息+XXX +转述动词,即“XXX 表示”或“XXX 说”等结构,以此彰显报道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本研究中特指普通民众,包括农民、小型制造商和生产商。从研究数据中,发现中美主流媒体在认知的影响下,转述一般民众言语的数量,虽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但仍然显现出频率上的差异。总体来说,中国报道转述一般民众声音的几率更大,意在构建中国政府关注民生、重视民声的正面形象。
④a.美国艾奥瓦州柯林斯市的农民戴夫·斯特拉瑟斯(Dave Struthers)表示,这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因为我们以前从来没遇到过这种情况。他说:“因为对关税的担忧......我们完全没有头绪。”斯特拉瑟斯表示,大家都会受到关税的影响,而农民却成了特朗普政府博弈的棋子。他说:“我不知道(征收关税策略)是对是错,我只是难以接受,我们好好地做着自己的生意,却因为政府的选择而受到连累。” (《中国日报》2018年 06月 21日)
b.Brent Bible,a farmer who cultivates 5,000 acres of corn and soy in western Indiana,said the trade war...agricultural economy.Mr.Bible said farmers are now ...to make ends meet.(New York Times2018-07-07)
综上所述,构建新闻话语动态分析框架,不仅关注语篇文本本身,而且关注新闻产出的动态过程,从认知角度可以解释动态过程中消息来源路径的差异。
5 结束语
本文从跨学科研究的方向出发,将传播学中的框架理论引入批评话语分析,提出建立新闻话语动态分析框架。由于中美认知的不同,两国主流媒体在转述言语的过程中,采集的消息来源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从而证明转述言语是新闻话语建构的重要动态指数,是全面构建新闻话语动态分析框架不可或缺的要素。该新闻话语动态分析框架,充分考虑媒介人员的认知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消息来源选取的不同路径,揭示新闻话语建构的动态过程。
本研究框架不仅能提高广大受众批评性接受新闻报道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我国主流媒体更好地理解各国新闻话语的特点,从而琢磨、分析、研究各国媒体新闻报道中的话语建构的方法和技巧,提高我国媒体对外宣传的能力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