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鳜鱼繁殖生产的影响因素与养殖管理措施浅析

2019-04-08邓蔚宏

南方农业·中旬 2019年11期

邓蔚宏

摘 要 水温、水质、养殖环境等是影响鳜鱼养殖的重要因素,直接决定了鳜鱼苗的开食时间与生长速度。基于此,从影响鳜鱼繁殖生产条件的因素入手,围绕亲鱼选择与培育、人工催产与孵化、鱼苗培育3个层面,探讨了不同养殖条件下鳜鱼繁殖生产的具体安排策略。

关键词 鳜鱼繁殖;亲鱼培育;人工催产;人工孵化

中图分类号:S965.23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32.077

鳜鱼是一种肉食性淡水鱼类,以活鱼虾为食,肉质鲜嫩、味美可口,具有良好的养殖效益与经济价值。当前伴随渔业产业结构、养殖方式的调整,对于鳜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提出了迫切需求。因此,应加强不同养殖条件下对鳜鱼繁殖生产的科学管理,合理运用催产、孵化等技术提高鳜鱼孵化率与成活率。

1 影响鲑鱼繁殖生产的主要因素

1.1 水中溶氧量

水温的升降会直接造成水中溶氧量的变化,间接影响到鱼类生存。当水温持续升高时,池水中的溶氧量将不断下降,导致鱼类呼吸、代谢速度加快,耗氧量增大,加之池塘内其他耗氧因子的增加,易造成池水缺氧,影响到鱼类生存,该现象多发于夏、秋两季的高温时段。

1.2 催产期至开口期耗时

水温对于鳜鱼从催产到开口所需时间也会产生影响,将鳜鱼从催产到出膜、从出膜到开口两个时间段内的数据汇总,即可计算出鳜鱼从催产到开口的总耗时。通常鳜鱼的饵料鱼孵化时间约为鳜鱼孵化时间的1/2,因此需自鳜鱼催产日起,在2~3 d时间内即开始进行鲢、鳙、团头鲂等饲料鱼的催产孵化,保障饲料鱼苗的充足供应、满足鳜鱼苗的摄食需求,避免引发鳜鱼苗生长不良、互相蚕食等问题,为鳜鱼的生长发育提供充足饵料[1]。

1.3 养殖环境

在鳜鱼繁殖生产环节需做好清塘培水工作,采用曝晒池塘或生石灰清塘等方法进行池塘消毒处理,杀灭池塘中的病原体与敌害生物,使池塘底部淤泥中处于休眠状态的浮游生物卵露出泥面,借此提高浮游生物繁殖力、增加水体中钙离子含量。在鳜鱼进水前,还需采用密网防止杂物进入,针对水体pH值、氨氮含量、透明度等进行严格检测,为鳜鱼繁殖创设适宜的生长条件。

2 加强鳜鱼繁殖生产管理的有效策略

2.1 鳜鱼培育注意事项

2.1.1 亲鱼选择

通常应从养殖基地附近的江河、湖泊、水库等场所选取亲鱼,应选择接近性成熟、具有优良养殖性状的个体。为了防范出现近亲繁殖问题,还应从不同来源的亲鱼中分别选取雌、雄亲鱼进行搭配选留,合理控制年龄、体型等参数,做好亲鱼来源的甄别与挑选,提高亲鱼质量。在亲鱼池水源选取上,应保障水源充足、水质优良,合理设置亲鱼池的排灌系统、控制池底淤泥量;在投放亲鱼前需做好亲鱼池的淤泥清理与消毒工作,待加水测试无毒后方可投放亲鱼。

2.1.2 土池大棚培育

每年清明期间进行鳜鱼繁殖,将亲鱼放养至土池大棚前,需做好池塘的清洁、消毒处理,将生石灰通入池水中约7 d后抽出,换入清水,利用泡沫箱带水操作将鳜鱼放入土池大棚中,依据鳜鱼数量合理控制放养密度。在水温调控上,倘若因气候变化导致水温过低,可利用塑料薄膜覆盖、增加阳光照射等方式进行池水保温,保持增氧空气泵每日不间断作业,每7 d针对水质进行严格检测。若出现水质不达标的情况,应选取温度适宜、水质良好的水源通入池中完成池水替换,提升水质。在晴天、中午等温度较高时段,要将大棚前后门敞开通风,保持棚内空气清洁[2]。

2.1.3 室内水泥池培育

在将亲鱼放养至水泥池前,需采用二氧化氯对鱼池进行消毒,待完成消毒后需利用清水冲洗池内,注入清水并放入亲鱼,合理调节放养密度。通常每年立春时节为适应阶段,此时将亲鱼移入水泥池内,水温保持自然温度即可;待惊蛰过后,应将水温较之前提升15 ℃左右,并保持水温稳定不变;在清明、谷雨之间,应将水温再次提高10 ℃,并维持此温度不变;待进入到鳜鱼催产时期,应使水温保持稳定值,保持增氧空气泵每日不间断运行,选取每日上午阳光充足时段利用虹吸法进行池塘去污处理,每周定期检测水质并及时进行池水调换,在换水时需注意将水冲到池壁上,令水减速后贴壁流入池内。

2.1.4 饲料鱼亲鱼培育

在饲料鱼培育上,选取体重均衡、体型标准、体表无伤的2龄团头鲂作为亲鱼,依据池容积、鱼数量合理调节放养密度,同样采用塑料薄膜保温、阳光照射增温方式进行水温调节。选取黑麦草、浮性料作为饲料,科学控制浮性料投喂量。在每年年初开始,上午投喂浮性料,下午投喂黑麦草;进入春季后,开始停止投喂浮性料,避免其排泄物污染水质;在清明时节,开始将投食量减半,针对催产的团头鲂土池应隔天停食,并不再向池内加水或换水,避免产生自产问题。

2.2 人工催产与孵化

2.2.1 人工催产繁殖

在每年清明至谷雨期间,待水温达到适宜繁殖温度后,即可开展鳜鱼的人工催产繁殖工作。在催产前检查亲鱼性腺成熟度,选取LRH-A、DOM、HCG等合成激素作为催产剂,注重精确控制雌鱼、雄鱼的注射剂量,将合剂对准鳜鱼的胸鳍基部位置进行一次性注射。待完成催产剂注射后,将亲鱼移入圆形产卵池内,结合亲鱼体积大小进行产卵池水深、面积的精确设计,按比例进行雌鱼与雄鱼的配组,并合理控制放养密度。在将亲鱼移入产卵池后,需使池内保持1 d以上的微流水;待亲鱼产卵后,需進行受精卵的漂洗处理,将其中的杂物与破卵去除,并及时转移至专用环道内进行孵化,避免受精卵长时间集中堆积产生缺氧死亡问题。

2.2.2 孵化水温控制

在人工孵化环节,由于鳜鱼卵具有弹性、遇水后会膨胀,因此需采用流水孵化方式,注重控制孵化过程中的水体流速、流量与水温,既要确保鳜鱼卵浮在水中,也要防止其浮出水面,保障将鳜鱼卵均匀冲起、使其在水中持续翻动。在鳜鱼出膜期,由于鳜鱼卵比重较大,卵膜较为坚厚、不易溶解,因此更需控制好水体流速、流量、水温、孵化时间、水体溶氧量,避免沉积压苗、促进快速出苗。在孵化过程中需做好环道内部环境的监测,避免因大型剑水蚤入侵造成鱼卵被咬伤问题。在保持适宜水温、良好水质的情况下,受精卵孵化率可达到90%左右。在此过程中,还需做好孵化环道内的防病处理,可将硫酸铜与硫酸亚铁按比例投入孵化环道中,用于防治车轮虫等病原体,保障鳜鱼卵的健康顺利孵化。

2.3 鱼苗培育与疾病防治

通常剛孵化出的鱼苗卵黄囊较大,鱼苗仅能随水流上下滚动,待出膜3 d后卵黄囊消失、出现鳔时方可转变为水平游动;在第4日后开始觅食,在此过程中需合理控制水流,防止鱼苗出现顶水现象,并开始投喂饲料鱼苗,正式进入到鱼苗培育阶段。待鳜鱼苗在孵化设施中摄食7 d、体长增长至标准值后,可将仔鱼移入室内小型水泥池中培育,加强对水深、放养密度的精确控制,并保障池内水质清新、水中溶解氧充足,做好水体消毒、防病处理。待在水泥池内培育14~28 d后,仔鱼体长开始迅速增长,形态近似成鱼,具备主动摄食能力,此时即可将其移入露天土池内养至成鱼[3]。在开口饲料的选取上,通常应选用体型细小、活动缓慢的团头鲂或青鱼苗,注重在鳜鱼开始平游后的2日内进行投喂,否则将产生胃囊收缩现象,降低鳜鱼苗的成活率。对此应注重结合水温条件进行鳜鱼开食时间、团头鲂开食时间的精确把握,并在鳜鱼催产后的3~4 d进行第1批团头鲂的催产,待间隔一段时间后催产一批团头鲂,满足鳜鱼苗的摄食需求,促进鳜鱼的健康繁殖、提高鱼苗成活率。

此外,还需注重适时、适量使用鱼药,选取芳草纤灭等中药防治车轮虫、斜管虫,利用食盐进行饵料鱼的消毒处理,采用二氧化氯防治细菌病,借此降低化学药物引发的致畸危害与毒性作用,降低鳜鱼育苗的畸形率,提高鱼苗繁育质量。

3 结语

水温、水质等条件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鳜鱼催产、受精、出膜、开口、育苗等各环节的实际生产情况,因此还需根据鳜鱼催产时间进行饲料鱼苗的催产孵化;结合鳜鱼苗的开食时间、生长速度实现活饵料鱼的及时可靠供应;配合增氧、鱼药的使用提升鱼苗成活率与苗种质量,实现科学养殖管理,提升疾病防治效果,更好地达成鳜鱼苗成功繁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同翠.池塘鳜鱼生态养殖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17(5):49.

[2] 符争,李婧,单世涛,等.基于水温的鳜与鲢配套催产模式研究[J].水产科技情报,2017(6):335-339.

[3] 吴遵霖,吴凡,万星,等.专用悬浮饲料养殖鳜鱼核心技术讲座——第九讲:鳜鱼人工繁殖技术与驯化前鲑鱼种培育[J].渔业致富指南,2018(12):78-81.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