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诵读中再现古诗词之美
2019-04-08张玉辉
张玉辉
摘 要:读准字音知诗文、读出节奏和音韵,读出画面入意境、读出美感悟诗情。通过这四步目的不同,要求不同,层层深入的诵读,帮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关键词:古诗词 诵读 想象 意境 情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诵读是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理解古诗词内容、体验作者情感的有效途径。纵观几节名师的古诗词课堂教学,无一例外的都运用了“四读”法。即读准字音知诗文、读出节奏和音韵,读出画面入意境、读出美感悟诗情。通过这四步目的不同,要求不同,层层深入的诵读,帮助学生从音韵、意境、情感等方面全方位的感受古诗词的魅力,从而唤醒儿童对古诗词的喜爱,激发儿童学习古诗词,亲近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这也是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目的之所在。
一、读准字音知诗文。
这是学习古诗词的基础,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正确是基本要求一般一般通过多種形式的朗读、反馈来实现目标。
二、读出节奏和音韵。
古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要靠声情并茂的朗读来体现。需要学生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把口型打开,字正腔圆地反复朗读。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范读、领读、齐读、分组读等,在此过程中教师都应加以指导,让学生把其中的语句停顿和声调读准,便于学生把握诗词的节奏,体会古诗词的平仄和韵律,领略古诗的音韵美。
三、读出画面入意境。
古诗的深厚内涵、深沉感情,不读无以领会。捕捉诗词的意象,品味其特点,进行联想和想象,感悟内在情韵,这是古诗词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古诗词文字精炼,句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仔细推敲而来的,精致而富有内涵。但如果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不注重整体把握,而侧重于逐字逐句地解释,反倒会失去古诗词原有的味道。加上教师的过多讲解,使古诗词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久而久之,会让学生丧失学习古诗词的热情。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意境,进而真正地领悟到古诗词之美妙。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诵读中进入诗词的意境呢?
1.启发想象绘诗情。
指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循着诗歌所描绘的内容,发挥想象,勾勒出画面,融入诗词的诗情画意之中。熊飞老师在教学《乞巧》时,让学生根据诗句闭上眼睛想象在七夕夜的蓝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七夕的夜空下人们在干什么?通过想象,体会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美好、浪漫,人们乞巧的虔诚和热闹。贺艳老师在教学《鸟鸣涧》时,让学生边读边感受,想象诗中描写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这幅画里都有些什么?成婷老师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引领让学生边读边在大脑中再现词中描绘的四幅图:风景图、相媚图、劳作图、卧剥图 ,从中体会到乡村的美丽、和谐,感悟到乡村的闲情雅趣。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是一首著名的描写春天景色的诗词,作者从侧面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诗句留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诗人敲不开门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只看到一枝红杏?院子里还有什么景色?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历,逐一想象院子里的景色:生长茂盛的蔬菜,开满鲜花的果树,还有一群群的蜜蜂在采蜜,花间还有蜻蜓和蝴蝶的身影,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色。这是“一枝红杏出墙来”引发的思考,由点想到面,由一只杏花想到了院子里看不到的满园春色。在这样的想象过程中感悟诗词丰富的意境,使古诗词教学饱满而灵动。
2.咬文嚼字品诗意
古诗词语言文字是浓缩的精华,在诵读的过程中可以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通过联想、描绘、画画、表演等方式去品味诗词所营造的意境。张龙老师在教学《乞巧》时,抓住“乞巧”二字让学生体会人们乞巧的方式、乞巧的内容。抓住“家家”“ 穿尽”“几万条”几个词使学生感受人们乞巧的虔诚,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成婷老师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抓住“相媚好”让学生通过说一说,演一演去体味这对老夫妻的悠闲快乐,通过让学生表演躺、趴、卧的不同姿态,品味“卧”字的精妙之处,从而体会“无赖”一词蕴含的内在意义。贺艳老师的《鸟鸣涧》教学,从诗中的词眼“静”字入手,让学生谈谈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静”?为什么?引导对这些词句进行深入解读,帮助学生感悟以动衬静的写法以及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四、读出美感悟诗情。
诗词本是有情物,一景一物总关情。我国古诗词往往借景传情,以象寓意,常常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内在意义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只有用身心去体会品味,才能获得真情实感。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通过诵读与文本进行对话,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和移情,引导他们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人境悟情。
教师在教学中可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句,细细品味文本,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感悟文本的意义,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全诗没有一个字眼直述离恨别绪。但是,细细吟诵,这孤帆、碧空、这楼台、江水,一切景语皆情语,如何让学生去体会诗人的情思呢?可以通过“孤帆”来品析:什么叫孤帆?浩瀚辽阔的长江上只有一条船吗?那为什么在诗人眼中只有一条船?这样,透过孤帆,我们看到了呆立在江边的诗人,看到了他惆怅的眼神,体味到他的内心。这个诗人的形象作品实境中并没有,如果不通过反复咀嚼,学生怎会体会到离别的忧愁,远行的孤独呢?
又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是一篇描写诗人回故乡的情景的诗。在老师介绍写作背景后,学生不难理解诗句的意思。但依照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很难体会诗中包含的情感.在教学时可抓住最后一句诗中的"客"与"笑问"来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诗人回到自己的家乡,是"客"吗?被当作"客人"会有何感受?面对儿童的"笑问"诗人开心吗?这样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就能更好地体味“笑问”二字饱含的情感。原来诗中要表达的,是作者重踏故土,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的苍凉慨叹,笑中有泪。
“因声解意,以声传情。”总之,诵读是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词,在读中入情入境,获得情感体验,受到美的熏陶,从而爱上古诗词,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热爱中华文化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