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雕琢教学,尽展精彩细节
2019-04-08陈晓芸
陈晓芸
摘 要:课堂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个的细节构成的,音乐是一种表现力极强的、独特的艺术品种,而它的教学也离不开精彩的课堂细节。润物细无声,细节定成败,只有珍视教学细节,才能提升教学智慧。
关键词:细节捕捉音乐课堂
教学细节是可以预设的,是预设中的生成与生成中的预设的和谐统一。教师要用浪漫的情怀去预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便于精彩生成。在教与学、师与生、生与生的良性互动中,教师要敏锐发现、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抓住教育时机,深入挖掘,寓教育于无痕。
一、鼓励引导——课堂因相激而生趣
水本无华,因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光,因相击而火花。一个好的“鼓励” 就是让“无华之水”生出“涟漪”的和风,就是让“无光之石”生出“火花”的外力,就是能把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击打出来的教学智慧。若教师在课堂上抓住良好契机,让学生有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尽情地表现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从而激起他们对学习音乐的热情。[1]
例如:我在教学《青藏高原》这首歌曲时,充分发挥多媒体声、光、色、形合一的优势,创设情境:神秘的雪域高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勤劳的藏族人民,再配上背景音乐,学生的思维、视觉、听觉被调动起来了。这时音乐响起,看着优美的画面,倾听着悦耳的歌声,学生仿佛走进了雪山、走进了高原、走进了西藏、发现了“理想”,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时鼓励他们每人都去理解了歌曲的内涵,体会到歌曲的情绪,表扬、赞许他们的努力,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和学习兴趣,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情操。[2]
二、妙用质疑——课堂因相动而生彩
“学贵有疑,疑而出新”。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发现问题,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而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被束缚在教师的教案和课堂的圈子中,其创造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巧妙地利用一些学生的“质疑”,创造质疑情境,使课堂因疑而师生相动,因疑而生生相动,学生就会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3]
因此,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演奏乐曲之前,通常要与学生一起讨论所选音乐的情调。在倾听音乐之后,全班可以围绕某一问题展开讨论,比如:用什么样的线条、色彩和其他设计要素的结合,才能把这种情调表达出来。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课堂互动往往是通过教学细节来实现的。关注课堂细节,它能成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成为学生的兴奋点,化解疑难的转折点。对于学生的质疑,我采取了“热处理”,将问题再度抛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感悟,为学生思维的飞跃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互相探讨,把“疑点”变成亮点,课堂就会骤然精彩起来![4]
三、巧加动作——课堂因相通而动情
有效教学的基本条件首先在于教师对知识具有整体和深刻的理解,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启用情感教学模式,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多寻求些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需求的结合点,巧加一些“动作”,向学生“传情”,让这种情“心有灵犀一点通”。
例如:在欣赏京剧时,我拿一些脸谱和服饰,采用分组抢答的形式,让学生们每组选一个人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对于学生来说,这种问答形式很平常,但若教师变换形式来进行,就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没被选中的其他学生兴趣也都很浓厚,甚至都站起来举手,大家在一片热烈而有序的气氛中回答完老师提出的问题,不仅学到课外知识,而且对音乐作品有了初步的了解。其次让会唱京剧的学生演唱熟悉曲目,虽然水平不高,可学生觉得非常有趣,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听”、“看”、“唱”、“想”、“动”、“说”的参与,从而更好地体验到音乐的美妙之处,激发起学生对京剧的兴趣及热爱。
四、宽以待人——课堂因相和而融洽
音乐课上难免会出现吵闹、无序、做小动作等问题,如果教师整堂课都板着脸,课堂气氛就会很压抑;若是太温和,教学目标也难以完成。如何把握教育教学的度,显得尤为重要。宽容学生在个体的思想和感情上的与众不同,应该尽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他们。每一个老师都应该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才会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例如:有一节音乐课,我迈着轻快的步伐向教室走去,本节课要学习《当兵的人》这首歌曲,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可没少费心思,教室里乱作了一团,根本没人理会我的到来。这还了得!在我的课堂上怎么能允许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立刻觉得火冒三丈,朝着他们大声呵斥道:“你们在干什么?上课铃响了这么久了,难道你们没听到吗?”同学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呵斥声惊住了,极不情愿地坐正了身体,个别胆大的还在窃窃私语着。我刚想大发雷霆,接着训学生时,一个声音从角落里传了出来:“老师,我们就是好奇您带来的乐器,所以想敲敲试试。”这个声音立刻得到了同学们的回应,同学们小心翼翼地看着我,眼神里充满期盼和渴望,那种眼神一下子触动了我:“是啊,,好奇有什么错?难道就因为教室一时混乱就要对他们进行镇压吗?”我立刻高高举起乐器和颜悦色地说道:“同学们,你知道这种乐器的名字吗?生活中它都用在什么场合?”
“军鼓!我们学校的管乐队中就有这种乐器!”
“那好,这节课表现好的同学就可以亲自动手演奏军鼓为歌曲伴奏!”
“好!”
“不过老师有个的要求,先要把歌曲《当兵的人》学会,比一比看一看谁能最先学会,你们敢挑战吗?”
“敢!”
接下来的情况可想而知了,学生们带着极大的兴致和热情很快就学会了这首歌。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师若能因势利导、灵活捕捉、致力于教学细节的精心雕琢,则可以形成课堂教学高潮。作为教师,我们应更多地关注课堂中的教學细节,关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生成,这样才会能在教学中左右逢源,达到“点石成金,出奇制胜”的教学效果,才能激活学生的灵感,成就一次次精彩的课堂。
参考文献
[1]王安国.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佚名.经典教学案例与创新课堂设计[M].世界知识出版社.
[4]徐斌.推敲新课程课堂.数学卷[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