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运用
2019-04-08李小花
李小花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能恰当得法地运用好课堂提问,就能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训练小学生的思维,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能力。课堂上适度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课堂提问
一、要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性
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此外,在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我们在听课中经常看到: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学来“帮忙”,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写出答案。实验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
二、要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 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1.在知识关键处发问
提问就要问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在知识关键处精心设计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的障碍。一定在知识生长点处提问,要从一个知识点延伸出更多的知识来,为新知识找准生长点,诱发学生从已有知识向新知方向思考。
2.在知识重点处提问
引导学生回想相关的知识,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寻找难点。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应针对教学重点提问:为什么要先通分,然后计算。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启发性提问,既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斩理解,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在知识联系处提问
用联系的观点把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网络中,以新知识联想旧知识,并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学习水平,自己去自学、去发现、去再创造。
4.在知识的难点处提问
难点是学生认知上的障碍,不同学生的学习难点也会有所不同,教师要有意识地去了解每一位学生,有针对性地反复引导,学生才能有所突破。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②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③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④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⑤怎样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⑥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要用底乘高除以2……通过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
三、要注意课堂提问的设计性
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就必须做好引导者。教师如何才能做好这个“引导者”,提问设计非常重要。提问设计和备课的很多方面,考虑时应注意:
1.提问要有目的性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材中心,考虑学生要学到什么,思考什么,会形成何种能力和品质,通过问题的切入,可以把抽象的知识点转变为感知的对象。教师提的问题必须清楚、明确,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
2.提问要有新颖性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小学生。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老调重弹”,那么学生就不可能被吸引。相反,如果教师在设计时多花一点心思,比如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利用多媒體辅助教学等,使学生有新奇之感,那么他们就会产生兴趣,就会积极动脑思考。
3.提问要有逻辑性
教师的提问设计,必须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形式与规律。教师要按照课程的顺序,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序,循序而问,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使学生对知识点加深理解。教师如果没有考虑周全,提问时前后颠倒,想到什么就问什么,这样只会扰乱学生的思维顺序,课堂效果不会达到想要的效果。
4.提问要有适度性
教师的提问设计要考虑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有些教师的提问过于简单、肤浅,学生只做浅层次的记忆性回答,根本不用动脑筋,更谈不上启发学生的思维。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会问“好不好?”“对不对?”“高不高兴?”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都会异口同声地给出肯定的答案。教研员沈福美老师在评课时特别指出像这种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是不可取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尽量避免提这种问题。但教师提的问题也不能过难,如果课堂上一个难题下去,学生就会无从下手,出现冷场的现象,到头来还是由教师自己来解答,这样教学效果就不明显了。
四、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灵活性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能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发现、归纳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四年级教学图形的拼组时,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拼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教师进一步问:你还能用不同颜色三角形拼出什么美丽的图案?给出这样的问题后,学生就会放开思维的去发挥想象力,会有意外的效果。之所以课堂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同时,不可忽视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的开发,因为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源泉,而开放性问题是培养求异思维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除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问题的能力之外,还应设计一些开放题,发展求异思维,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打下基础。
总之,对待课堂提问,要遵循提问形式的科学合理,更要符合学生现状的原则,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只有心中有学生,才能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只有心中有目标,才能“粗中有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只有心中有策略,才能“长袖善舞”,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