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共享单车,助课堂教学

2019-04-08陶健

文理导航 2019年7期

陶健

【摘 要】设置共享单车为主题情景,依托学生对单车的认知,能够启发学生辨证地理解自由和规则的关系,进而在日常学习中让学生更好地维护和改进规则,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和自由。

【关键词】辩规;守规;践规

【背景分析】

恰逢远赴北京研修,惊喜之余,我被停在满大街的“小黄车”所吸引。于是,本节课教学设计以共享单车与未成年人的关系为背景串联自由与规则的内容,启发学生思考探究。

【过程描述】

一、导入新课

目前,共享单车风靡中国,俨然成为大都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不仅解决了人们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同时也践行着低碳环保的理念,在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关注,但问题也层出不穷。

师:1.我想问大家骑过“小黄车吗”?

2.如果你使用过“小黄车”,是在什么情形下?

学生众说纷纭。

老师出示两名小学生骑“小黄车”的图片。

这两名戴红领巾的同学窃窃私语:“尽管我们是小学生,我们也可以在大街上骑‘小黄车,因为这是我们应该享有的自由。”

老师:这两名同学的观点对吗?为什么?

学生答:他们未满12周岁,不能骑“小黄车”。

师:《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二条规定:驾驶自行车必须年满12周岁,这就是法律规则。规则与自由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如何对待规则?今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来学习这部分内容——遵守规则(板书)。

设计意图:19世纪,德国著名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老师奉送给学生真理,一个好老师则教学生发现真理。”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入手,以问题为先导并辅之以图片,激发学生进入课堂的兴趣和好奇心,释放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思考和共鸣。同时,情境问题的预设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未成年人使用共享单车的问题,促使学生自主开发思维,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学习新课

片段一:辩规之质——自由与规则之争

有人认为:规则并未保障我们的自由,而是限制了我们的自由。

学生1: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在社会规则范围内行使我们的自由,才能真正保障我们的自由,同时也保障了他人的自由。

学生2:人们在行使自由时,难免会发生矛盾和冲突,自然需要社会规则来解决冲突纷争。

师:为了确保符合法定年龄的学生骑车安全,某些学校还出台了相应规则:规定学生必须取得“准骑车证”方能上路。首先,年满12周岁的学生提交由家长签名的申请书,接受交通安全教育培训,其次是笔试,最后是“路考”。学校如此规定无非是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为学生安全出行保驾护航。

设计意图:了解自由与规则的辩证关系是增强遵守规则自觉性的前提。这既是本课的逻辑起点,又是本框内容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质疑,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力图把这两个概念界定清楚,尤其对两者的关系加以明确。通过学生自主讨论建构自由和规则关系的知识,辨证地看待社会规则,既“限制”自由,又保护自由,“限制”才能更好地“保护”。

片段二:违规之痛——血泪教训

案例:

2017年3月26日中午,上海某男孩骑ofo单车,在天潼路路口与客车相撞,致使该男孩身亡。据《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司机王某驾车通过路口时疏忽,负本事故次要责任。与此同时,该男孩未满12周岁,驾车逆行,且疏于观察路况,负本起事故主要责任。

师:这个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生:我们要自觉遵守规则,才能保障我们的自由和权利。违反规则、扰乱秩序的行为不仅会危害到自身的合法利益,同时也会影响到其他人的合法权益,并且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设计意图:选取真实的案例,帮助学生调动生活经验,通过案例教学法,从违反交通法规的视角让学生深思,未满12周岁的未成年人骑共享单车逆行,已经超越了自由的边界,这种违法行为不仅让自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还损害了他人合法的利益。在授课时,引导学生厘清自由与规则的关系,通过血与泪的教训内化抽象的知识,增强学生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认同,促使学生成为社会规则的践行者和守护者。

片段三:守规之美——水木行动

“水木行动”倡导“让校园的美丽与我有关”的理念,让学生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志愿服务于校内外工作,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自我监督、自我奉献,提升自我修养和个人领袖素质,最终实现自我超越。

教师出示两张“水木行动”的图片

师:同学们,上述两幅图片描绘的是什么行动?

生:水木行动。

师: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呢?

生1:图一的同学让我们学校里的自行车摆放更井然有序,让学校更美观整洁。

生2:图二的学生自主发起,引导家长汽车即停即走,避免出现拥堵。

生3:参与校内外的一些志愿服务工作是我们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

设计意图:明确了自由和规则的辨证关系之后,以某中学“水木行动”为教学素材,营造真实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已知的现象联系起来。力图让学生在情感價值观上做到自主行动、自我约束,有意识地遵循规则,将外在规范内化为内心准则,进入自律阶段。

片段四:践规之行——学以致用

材料一:维护规则

共享单车乱象丛生:“乱停占道”“私藏”“恶意破坏”等。但在路边的一辆单车上,有一块牌子上醒目地写着“请您善待共享单车,叔叔阿姨!”

材料二:改进规则

为了解决当前共享单车存在的一些乱象,今年11月1日北京市实施《非机动车管理条例》,引导、规范企业开展租赁自行车服务,对其实施总量调控;新增企业回收“废弃”车辆和及时清理占用公共场所车辆、保护用户个人信息等义务。

师:刚才咱们谈到“水木行动”,相比之下,看到材料一中“小黄车”的种种遭遇,我们该做些什么?

生1:从自己做起,遵守法律法规,杜绝一些不文明行为。

生2: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

师:北京市为什么会采取措施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企业的行为?作为公民,今后我们如何参与治理共享单车乱象?

生1:企业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治理共享单车问题,只有他们遵守这些规则,才能维护骑车用户的合法权益,因为社会规则保障人们的自由,况且目前国家法律法规在这方面是一片空白。

生2:积极参与规则的改进和完善,积极调研总结,向有关部门献计献策,使之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师:同学们已经能够学以致用,非常棒!

设计意图:围绕“共享单车”出现的乱象引发学生思考探究:作为一个公民,看到这一幕,我能做什么?我能帮助别人做什么?学生会根据自律和他律的关系来规范自身和他人的行为。学生会身临其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学以致用,达到最近发展区。

【教学反思】

一、掌握学情,启动课堂

中学生处于生理发育的第二高峰,心智尚不成熟,认知结构具备抽象逻辑能力,但仍属于经验型的。教师要走进学生生活,全面研究和掌握中学生心理,深入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尤其是面对见多识广的北京学生。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先决条件。中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意识不足。这需要教育帮助学生实现从他律向自律转化。因此,课堂教学设置以自由和规则关系问题为主线,选取共享单车与未成年人关系为背景,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去伪存真,激活课堂

植入有关共享单车的生活情境,运用主题探究方式,不仅明晰了自由和规则的辨证关系,促进书本知识与探究活动的融合,而且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激发思维火花、升华情感、提升能力。情境化的预设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让理论更接地气,又能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学以致用,收获课堂

知识的获得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情感的获得、能力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是道德與法治课堂的最高要求。新课程标准要求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引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与积极实践相统一,注重课内外相结合。授课时,在践规环节,由破坏和保护单车行为的反差,引入学生身边的“水木行动”,使同学们意识到我们平时就在践行规则,达到情感上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