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的使用研究
2019-04-08陈莹洁
陈莹洁
【摘 要】教育部统编三科教材从2017年秋学期起投入使用。八下法治教育专册在内容上与高中教材有重合,但是教学对象具有较大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初中生心理特点和教育发展规律来进行法治教育,让法治成为青少年的信仰。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法治教育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要培养学生的公民精神,使之成为真正的公民。那么,如何立德树人,培养怎样的品德,成为怎样的公民?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学校教育中,最主要、最突出的体现在政治这门学科中。政治学科,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有不同的名称,有的称为思想政治、思想品德,或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等。2017年,教育部根据中央要求组织编写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材,义务教育一、二年级品德与生活和七、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无论本学科(以下统称为政治)的名称如何改变,它本身所承载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是一致的。可以说,政治学科是承担学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公民精神等德育任务的主要载体。
《道德与法治》部编教材八下以宪法精神为主线,又被称为法治教育专册。这一册教材集中讲解宪法,内容涉及到国家基本制度、国家机构、权利义务等内容。在初中阶段普及法治教育有如下必要性:
一方面,是加大全民普法力度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
我国从1986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普法规划,目前正处于“七五普法”阶段。“七五”普法规划的普法对象是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重点是领导干部和青少年。2016年国家发布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对各个学段提出了不同要求,将法治教育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
作为青少年的初中生,是普法的重点对象,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在义务教育阶段通过固定的课程来进行法治教育,是构建系统完整的法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
另一方面,是初高中知识衔接的需要。“道德上的纯洁、精神境界的崇高、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美,形象地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那一根连接童年期、青年早期(特别是童年期和少年期)的红线的牢固程度如何,这些时期是在年轻的心灵中确立观念、真理、思想的时期,对他们个人来说观念、真理、思想是不可动摇的、无限珍贵和神圣的东西。”选择在八下学习法治教育专册,既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
首先,我国目前仍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三毕业后,有部分学生没有继续读书学习。无锡市区普通高中录取率基本维持在50%左右。如果不在初中普及相关法治教育,这就意味着有一半的初中生无法接触到高中政治。因此,选择在初中进行集中、统一、系统的法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途径。法治不仅仅是白纸黑字的法律条文,法治更应该成为每个人的信仰,成为每个人的自觉。
其次,初二学生正处在童年过渡到少年的关键时期。初二的学生已经适应了初中生活,但又没有初三中考的压力,有充裕的时间来接受法治教育。即使初中政治只有每周两节课,每节课45分钟,但是在所有适龄学生中普及法治教育,是颇有成效的。因此,八下法治教育一方面作为国家普法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将来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做好知识储备。
截至到2018年6月,无锡市有两个年级使用了部编教材,七年级上、下两册以及八年级下册的法治教育专册。在首次使用部编教材之后,对于八下法治教育专册的教与学,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必须坚持德育为先的坚定立场
教育部在2017年8月召开的首场“教育金秋系列新闻发布会”中指出:“三科教材承载的任务很多,但是它首先要突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就是平时我们讲的‘三爱,来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具体落实到教材当中。”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务必使学生在童年期就十分关心祖国的现在和未来——这是防止少年期产生道德缺陷最重要的前提之一。”培养本国公民的政治认同,无论从何时开始都不嫌早。无论哪个国家,无论什么时期,都需要爱国主义精神,都需要爱国主义教育。不管是潜移默化,还是说教灌输,或是发自肺腑,政治认同这一学科核心素养,在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都应该不断加强。
2.必须遵循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初中生,尤其是初二的学生正处于典型的叛逆期。“少年想要成为一个好人,追求理想,而同时他却不喜欢别人对他进行教育,不能容忍赤裸裸的思想和倾向。这种赤裸裸的思想和倾向有时会成为学校教育的真正灾难。”
长期以来,政治课都被认为是说教、枯燥、教条形式的。不可否认,适当的灌输知识,说教式的讲授的确在传授知识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更重要是的如何让学生既掌握了必备的理论知识,又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我们“应该找到一条通向少年心灵的途径”——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拓展和丰富学生的知识和实践。例如:在“基本经济制度”新课导入时,教材“运用你的经验”这一栏目提问“这些同学父母的工作单位哪些属于公有制经济?哪些属于非公有制经济?”可以把这个导入提问稍加改动,更贴近学生生活:先提问学生每天上下学的路上、校门口有哪些单位、小店等,再提问这些单位、小店是属于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
3.必须调动可利用的社会资源
政治课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政治课堂。社区、学生家长、公益机构等,这些都是学校教育可以利用的积极资源。
《公民权利的保障书》这一框中的“运用你的经验”中,问学生“还有哪些国家机关和场所悬挂国徽”?其实就初中生的活动范围而言,能够接触到国家机关和场所的机会并不多。我觉得可以协调校内课程和校外资源,利用班会活动、社会实践、团队活动、政治课等时间让学生走进公安局、法院,或者参加听证会等,请相关专业人员讲授相关知识。政治课,并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更应该走出课堂,亲自实践参与。
时值滨湖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进校园”主题活动,我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動中去。除了邀请专业人员进校讲解垃圾分类的知识,还在学校各个班级、学生家庭、社区进行实践。保护环境是人人应尽的义务,《依法履行义务》也是教材内容之一。在实践垃圾分类过程中,学生既积极参与了公共事务、承担了社会责任,同时也发现了在垃圾分类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试着通过几种途径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
4.必须加强一线教师知识与能力的发展
新的统编教材,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八下法治教育专册中涉及到许多法律专业知识。我在备课过程中,有时需要为了某个法律条款,某个专业词汇而查阅大量的资料,为的就是在讲课过程中务必用词严谨。更何况要把专业的法律知识深入浅出的让初二学生明白,这对于非法律专业人员还是有很大挑战的。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不仅是对学生提出的核心素养,同样老师自己也要用科学精神来对待教学。
康德说:“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又新、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让法治成为青少年心中的信仰,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总主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吴少荣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2必修政治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3][苏]苏霍姆林斯基,蔡汀译.公民的诞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余静,陈友芳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1必修经济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德]康德,韩水法译.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