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问题设计策略
2019-04-08沈卫冬
沈卫冬
【摘 要】问题教学法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将这种教学模式应用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很大程度上能够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他们分析问题继而较好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教学法的使用基础是问题设计,教师要讲究问题设计的方法和策略,设计出有效的提问方式,才能充分发挥问题教学法的导向功能。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几点高中历史课堂应用问题教学法的具体策略,并总结了高中历史课堂进行问题导学的利与弊。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课堂;问题设计
新课标教学中提出,高中历史要适当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为适应形势并落实新课标要求,实施问题教学非常有必要。教师要以理论结合实际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以问题设计、引导探究、激活思维、解决问题为教学思路,在探索中进步。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往往是在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中慢慢养成的。因此,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课堂一些问题的设计,这些问题的设计要有深度和广度,从而能够激发班上所有学生的探究兴趣,锻炼他们的思维与各种能力。但是根据调查来看,不是所有的高中历史教师都可以正确又灵活地应用课堂问题教学法,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能够设计出有意义的问题。目前发现的高中历史教师对课堂问题设计所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问题设计缺乏指向性和层次性,对问题设计的难易程度不能较好把控等等,这样的问题设计使用到课堂教学中可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负面作用。
1.高中历史课堂问题设计策略
1.1利用逆向式提问,激发学生兴趣
逆向式提问是通过对一些历史观点先进行假设,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锻炼他们的思维方式,以此唤醒他们的主动探究意识,最终实现他们创新能力的强化。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对待所认识的事物或是知识都较为偏激,因此,逆向式提问方式也顺应了他们的心理发展。例如:在《辛亥革命》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些人认为,假如孙中山没有将临时大总统的位置交于袁世凯,辛亥革命就会获得成功。对于这一说法你们是怎么看的?”由于这一问题的设计不是为了简单的课堂讨论,而是为了通过这样一个问题来讲授知识,这就要求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并结合历史背景来讨论。在经过几分钟的思考后,学生便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很快也分成了两个阵营。认同这一说法的同学给出的理由是:辛亥革命后建立起了中华民国,并颁布了《临时约法》,革命派所宣传的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若是由孙中山先生进行领导,就会在原有的斗争成果上将革命推向成功。认为不能成功的同学则认为: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群众基础,所以不论是孙中山还是袁世凯都不能带领革命走向成功。接着笔者又提出问题:“如何对历史事件的成败进行分析?”针对这一问题,学生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思考并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是由于当时的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决定了革命不能成功。在这一问题教学案例中,采用逆向式问题教学的设计方法,让学生认识到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结合时代背景,并运用科学辩证法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1.2利用渐进式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渐进式提问教学法是通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并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引导他们走向主题,从而锻炼他们分析与解决层次性或内在逻辑性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中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这一子目的课堂教学中,笔者采用了渐进式提问设计方法,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首先提出问题:资本主义产生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国会在十九世纪中后期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再接着提问: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最后再提问:从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通过这4个渐进式的问题,能让学生从事物表面的认识慢慢走向对事物内涵的分析。这样一个教学案例,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和过程,更重要的是讓他们认识到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并在不断提问中激发了他们的思考行为。
1.3利用迂回式提问,巧用对比分析
迂回式提问教学法是指先提出与目标知识相关的问题,再进一步指出目标问题,让学生能在思考中掌握目标问题并逐渐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例如: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这一课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在新经济政策这一子目中设计了一个课堂问题:“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什么?”学生的回答也在笔者的意料之中,回答的都是课本上对新经济政策内容的阐述。笔者告知学生的回答离题了,因此有同学反映不知从什么方面来回答这一问题。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又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首先提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具体措施上与新经济政策有什么不同?”在学生回答后接着提问:“对比两者具体措施不同的方面,你能总结出新经济政策的新吗?”这一问题提出后,笔者再让学生进行讨论,从而总结出答案。经过这样一系列问题的引导,学生们的回答基本能够答到点上。最后,笔者总结了正确的答案,让学生们知道了自己回答的不足。通过这样一种对比分析的方法,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新经济政策有关知识的认识,更锻炼了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
1.4利用开放式提问,提升创新意识
开放式提问适用于没有统一回答标准的知识教学中,由教师提出一些涉及范围较为广泛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由的回答。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经常要对一些历史人物或是历史事件进行评判,这时开放式提问教学就非常适用了。例如:在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出不同历史时期和人物对于新文化运动的评价,让学生对他们的评价进行分析,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开放式提问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思考,并对学生的答案不应做出太多评价,只要基本思想正确都应该给予肯定,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一种提问教学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他们的史学视野,锻炼他们分析与创新的能力。
1.5利用假设式提问,提升学生的史才史识
常规学习是对客观化知识的认知过程,往往囿于为学而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足。假设式的问题可以将学生拉进历史中,营造出特定的历史氛围,使学生沉浸其中,感受历史人物的喜爱哀乐,体会他们的心路历程。比如:戊戌变法一课,面对变法失败,面对保守势力的强权,康有为、梁启超选择了逃亡,谭嗣同呢?如果你是谭嗣同,你会怎么做?不要拘泥于史实,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发表出来。主张逃亡的,坚持只要留住性命,将来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主张殉法的,更认同谭嗣同的要做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先驱……在正反观点的对决中,同学们对谭嗣同的人生经历、心路历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和深刻的体悟。僵卧粪土不自哀,谭嗣同命悬一线,考虑的不是自己的生死,想到的是两汉不畏权贵、敢于直谏的张俭和杜根。中国士大夫的血性与骨气因千年战祸、文祸频生而式微,谭嗣同心脏里泵出的血液却鲜活着文人的骨气。学历史只有学到人物灵魂深处才能锻造出真正的史才史识。
2.高中历史课堂问题设计策略的反思
合理、正确地应用问题设计教学方法,能够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热情,锻炼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增强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历史课堂使用问题教学的实际应用中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是部分教师的问题设计能力不足,问题设计不能契合知识重点,问题设计层次不明、过于生硬或表述不清或角度太大,学生无从答起,这将导致课堂问题教学的导向与诊断功能无法充分发挥。二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受到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间之间的瓶颈问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这样也不能够达到教学效果。
总之,要真正发挥课堂问题教学的导向功能,就要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能力,组织教师学习分析处理教材知识、问题分析和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等等,通过他们的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打磨,进而使课堂更加流畅,气氛更加活跃。
【参考文献】
[1]张文英.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新探索[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06):15
[2]潘能龙.浅议历史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运用[J].教师,2014(1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