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常帐户的调整
2019-04-08孔祥婧
孔祥婧
内容摘要:在国际经济形势变化,中美两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中美经贸关系面临严峻挑战。本文在一般均衡的框架下,构建了一个两国两部门模型,研究在我国经常账户再平衡的过程中,贸易条件、实质汇率、本国相对外国贸易品的产出数量、本国及外国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和数量应如何调整。研究发现,在需求替代弹性较低时,随着劳动收入比重的上升,实际汇率、贸易条件、我国相对外国贸易品的产出数量、我国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及产出数量和外国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及产出数量的变动程度较大;而在需求替代弹性较高时,随着劳动收入比重的上升,上述变量的变动程度较小,有些變量几乎不发生变化。
关键词:全球失衡 经常账户 一般均衡
引言
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以及中美经贸关系面临很多不确定性。2017年8月,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总统备忘录授意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对我国发起“301调查”,拉开了中美新一轮贸易摩擦的序幕。近十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及出口商品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失去竞争优势,但同时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国企业正在通过技术创新不断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美国制造业的回归使美国加大对制造业中高端的争夺,中美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将从产业互补逐步转变为产业竞争。可以预见,中美贸易摩擦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常项目盈余占GDP的比重上升趋势相当明显。该比重由1982年的3.1%上升到2007年的峰值10.6%。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常项目盈余占GDP的比重急速下滑,从2007年的最高值10.6%下滑到2012年的2.0%,下降了8.6个百分点。经常账户持续盈余造成我国外汇市场对人民币需求激增,外汇储备持续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上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1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达31399.49亿美元,相比2000年末的1789.76亿美元,增长了16.5倍,这充分显示了外汇市场上对人民币的超额需求,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从2005年汇率改革至2017年底,人民币相对美元已累计升值18.3%。
全球失衡是近年来国际金融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2000年以后,关于全球失衡的讨论越来越激烈,不仅相关的学术研究数量迅速增加,而且政策讨论也变得十分尖锐。Obstfeld与Rogoff(2004)构造了一个两国两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研究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在恢复平衡的过程中,贸易条件和实际汇率的变动方向及程度。其研究发现,需求替代弹性越低,经常账户再平衡的时候,贸易条件恶化及实际汇率贬值的幅度越高。Obstfeld与Rogoff(2005)构造了一个三国禀赋模型,研究美国经常账户赤字下降到可持续水平时,实际汇率在不同方案下的调整。Engler et al.(2007)在Obstfeld与Rogoff(2004)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供给面,这样产出就变为内生决定,而不再是外生给定的。在引入供给面之后,其研究发现,贸易条件恶化程度上升,而实际汇率贬值的幅度却下降了。Engler(2009)将Engler et al.(2007)的研究扩展到三国模型,其主要发现是美国劳动要素会从非贸易部门向贸易部门转移。
国内学者也对全球失衡及经常账户失衡展开了广泛的研究。部分学者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视角分析了全球失衡产生的重要原因,如黄晓龙(2007)、王道平和范小云(2011)、杨盼盼和徐建炜(2014)等;伍戈(2006)、田丰等(2012)和王佳(2017)从结构性视角对经常账户失衡展开了研究;有些学者从金融市场差异的角度对全球失衡进行了研究,如李宏等(2010)、谭之博和赵岳(2012)、赵文生和刘树林(2014);另外,黄方亮(2011)和茅锐、徐建炜和姚洋(2012)则从国际分工的视角考察了全球失衡问题,他们研究发现,我国的贸易失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由国际分工新格局加以解释。
由上述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全球失衡与经常账户失衡展开了研究。但是,将一般均衡模型应用于全球失衡与经常账户失衡的研究文献尚不多见。Obstfeld与Rogoff(2004)、Engler et al.(2009)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美国经常账户由赤字到平衡的过程中,贸易条件、实质汇率等变量的调整。然而,国内很少有文献用上述方法来研究我国经常账户的调整。本文在上述两篇文献的启发下,将Obstfeld和Rogoff(2004)与Engler et al.(2009)的模型综合起来,详细分析在引入供给面以及未引入供给面的情形下,我国贸易条件、实质汇率等相关变量的变化程度。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理论模型,第三部分是我国经常账户的再平衡,最后是结论部分。
理论模型
本文所用到的模型是Obstfeld和Rogoff(2004)与Engler et al.(2009)模型的综合。模型由两国组成,即本国(中国)和其它国家(外国),本国和外国通过贸易及持有对方资产联系起来。本国和外国都生产一种贸易品和一种非贸易品。
(一)需求面
本国对贸易品及非贸易品的偏好由如下的CES消费指数描述:
其中,CN代表本国非贸易品消费、CT代表贸易品消费篮子,γ表示贸易品消费篮子的权重,θ表示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的替代弹性。当θ=1时,上式简化为:
CT是本国和外国生产的贸易品消费篮子,其形式给定如下:
α表示本国与外国对其本国贸易品的消费权重,η表示本国生产的贸易品与外国生产的贸易品之间的替代弹性,CH是本国对本国生产的贸易品的消费,CF是本国对外国生产的贸易品的消费。外国具有类似的贸易品消费篮子,而且对其生产的贸易品存在本国消费偏向。
给定本国的消费决策C,由成本最小化可推出本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其形式如下:
当θ=1时,上式变为P=PTγPN1-γ。其中,PN是用本国货币表示的非贸易品价格,PT是贸易品篮子的价格指数,其取决于本国贸易品的价格PH,以及外国贸易品在本国的价格PF。给定本国的贸易篮子消费CT,由成本最小化可推出如下的贸易品价格指数:
假设贸易品的一价定律成立,这样PH=εP*H及PF=εP*F,ε是名义汇率,即用本国货币表示的一单位外国货币的价格。贸易条件定义为外国贸易品相对本国贸易品的价格(用相同货币表示),τ=PF/PH=P*F/P*H,实质汇率为q=εP*/P,本国非贸易品相对本国贸易品的价格及外国非贸易品相对外国贸易品的价格分别定义为x=PN/PH和x*=P*N/P*F。因此,当θ≠1时,实质汇率可以表示为:
(二)供给面
商品按照Cobb-Douglas生产函数来进行生产,劳动是唯一的投入要素:
Ai表示部门i的全要素生产率,Li是部门i的劳动投入,β是劳动收入在产出中的比例。假设本国的劳动禀赋与外国的劳动禀赋固定不变,劳动在本国可以自由流动,但是跨国之间不可以转移。因此,本国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的工资为ω,外国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的工资为ω*。
通过求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可以推出本国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的相对供给:
相应地,外国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的相对供给:
从式(5)可以看出,本国和外国非贸易品的相对供给是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及相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函数。
另外,外国与本国贸易品的相对供给为:
由式(6)可知,外国与本国贸易品的相对供给是两国相对工资、贸易条件和相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函数。
外国与本国劳动市场的结清可以推出外国与本国的相对工资,其公式如下所示:
(三)一般均衡
在一般均衡条件下,两国的商品市场及劳动市场要同时出清。上述方程(1)至(7)描述了该模型的一般均衡条件。
我国经常账户的再平衡
本文通过计算两组均衡的相对价格,一组对应于我国的经常账户盈余,另一组对应于我国经常账户变为0,这两组均衡的相对价格使得我们可以度量贸易条件、实际汇率、本国相对外国的贸易品产出、本国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及产出和外国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及产出的变化。
在模型的校准过程中,假设汇率完全传导且价格完全浮动,央行以消费价格指数为目标,维持物价水平不变,这样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成一比一的变动。本文将报告不同的θ和η值组合的结果,劳动收入在产出中的比例β设为0.5。另外,假定α=0.7,α*=0.925及γ=0.25。假设我国贸易品产出占GDP的比重为25%,2012年我国经常账户盈余占GDP的比例为2.5%,因此我国经常账户盈余与贸易品产出的比值CA/PHYH=-0.1。2012年我国持有的外国净资产占GDP的比例为46.25%,则我国外国净资产与贸易品产出的比值F/PHYH=1.85,假设外国净资产每年支付的名义利率为5%。同时,2012年我国贸易品产出的美元值占世界贸易品销售的美元值为YH/YF=0.1,与Obstfeld和Rogoff(2004)的设定相同,我国和外国非贸易品产出占贸易品产出的比例也设为YN/YH=YN*/YF=1。与Engler et al.(2009)的设定相同,生产函数中的劳动投入数量由城镇人口来表示。因此,我国劳动投入数量与外国劳动投入数量的比值为L/L*=0.23。
假设由于外生的某种冲击,使得我国经常账户由盈余变为0。本文模拟我国经常账户由盈余变为0的过程中,贸易条件、实际汇率、本国相对外国的贸易品产出、本国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和相对产出以及外国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和相对产出该如何变动?模拟的结果由表1和表2给出。未引入供给面,指的是相对产出值YH/YF=0.1,YN/YH=YN*/YF=1始终保持不变。首先,从表1可以看出,实际汇率升值与需求替代弹性有关。引入供给面之后,实际汇率升值的幅度比未引入供给面明显下降。在θ=0.5和η=2的需求替代弹性组合中,实际汇率升值的幅度变化最大,由28.3%下降到16.4%,下降了大约12个百分点。随着需求替代弹性上升到最高值,即θ=2和η=3,实际汇率升值的幅度在变小,从5.7%下降为5.1%,下降不到1个百分点。其次,注意我国贸易条件改善的结果。在θ=0.5和η=2的需求替代弹性组合中,与未引入供给面相比,我国贸易条件改善由5.9%上升到8.9%。另外,在需求替代弹性最高的组合中,引入供给面之后,我国贸易条件改善的程度也在上升,只是程度在变小。为什么引入供给面之后,我国贸易条件改善的程度在上升?其原因是我国经常账户恢复平衡时,我国贸易部门相对外国贸易部门在收缩,因此我国贸易条件改善的程度会更高。最后,引入供给面之后,我国贸易产出相对外国贸易产出下降,其下降的幅度与需求替代弹性相关。
从表2可以看出,在θ=0.5和η=2的需求替代弹性组合中,未引入供给面时,我国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上升21.5%;引入供给面之后,我国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上升7.6%,上升的幅度明显变低。同时,随着需求替代弹性的上升,在未引入供给面的情形下,我国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上升范围为4.1%-21.5%;而在引入供给面的情形下,我国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上升幅度为2.7%-7.6%。因此,在引入供给面之后,我国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变动幅度更小。同时,我国非贸易部门的扩张也是明显的。引入供给面之后,在不同的需求替代弹性组合下,我國非贸易品的相对产出上升范围在2.7%-7.5%之间。与我国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变化相比,外国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变化幅度要小的多。不管是引入供给面还是未引入供给面,其相对价格下降的变化范围都很小。另外,外国非贸易部门会小幅收缩,其相对产出的下降幅度为0.4%-1.1%。由表1和表2的分析可知,在我国经常账户由盈余变为0的过程中,我国贸易部门会出现萎缩,非贸易部门会扩张,劳动生产要素会在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出现再分配,由贸易部门向非贸易部门进行转移。
结论
本文构建了一个两国两部门的一般均衡理论框架,在这个框架之下,分析我国经常账户盈余再平衡的影响。首先,需求替代弹性对我国经常账户盈余再平衡有影响。需求替代弹性越小,汇率及要素再分配的效应就越大。其次,我国经常账户盈余在调整的过程中,通过引入供给面可以减少实际汇率的变动幅度。未引入供给面之前,我国实际汇率的升值幅度为5.7%-28.3%;而引入供给面之后,我国实际汇率的升值幅度降为4.7%-13.4%,实际汇率升值幅度明显变小。再次,在需求替代弹性较低时,随着劳动收入比例的上升,实际汇率、贸易条件、我国相对外国的贸易品产出、我国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及产出和外国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及产出的变动程度较大;而在需求替代弹性较高时,随着劳动收入比例的上升,上述变量的变动程度较小,有些变量甚至不发生变化。最后,我国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贸易部门出现萎缩,非贸易部门规模变大,生产要素从贸易部门流向非贸易部门。
参考文献:
1.Benassy-Quere,A.,Carton,B.,and Gauvin,L.China and global rebalancing:a two-country approach.China Economic Review,2013
2.Dooley,M.P.Folkerts-Landau,D and Garber,P.An Essay On the Revived Bretton Woods Syste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2004
3.Engler,P.,Fidora,M.and Thimann,C.External imbalances and the US current account. how supply-side changes affect an exchange rate adjustment. European Central Bank Working and forthcoming in th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7
4.Engler,P.Global rebalancing in a three-country model. Diskussionsbeitrage des Fachbereichs Wirtschaftswissenschaft der Freien Universitat Berlin,2009(2)
5.Obstfeld,Maurice and Kenneth Rogoff.The unsustainable US current account position revisited.NBER Working,2004
6.Obstfeld,Maurice and Kenneth Rogoff.Global current account imbalances and exchange rate adjustments.Brookings Paper on Economic Activity,2005
7.Song,Zheng.,Storesletten,Kjetil.,and Zilibotti, Fabrizio.Growing like China.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1
8.黄方亮.全球失衡、国际分工与中国的产业升级[J].宏观经济研究,2011(5)
9.姜凌,邱光前.经济周期与我国国际经常账户失衡[J].世界经济研究,2016(2)
10.黄晓龙.全球失衡、流动性过剩与货币危机[J].金融研究,2007(8)
11.李宏,陆建明,杨珍增,施炳展.金融市场差异与全球失衡:一个文献综述[J].南开经济研究,2010(4)
12.茅锐,徐建炜,姚洋.经常账户失衡的根源—基于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J].金融研究,2012(12)
13.谭之博,赵岳.银行集中度、企业储蓄与经常账户失衡[J].经济研究,2012(12)
14.田丰,徐建炜,杨盼盼,茅锐.全球失衡的内在根源:一个文献综述[J].世界经济,2012(10)
15.王道平,范小云.现行的国际货币是否是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的原因[J].世界经济,2011(1)
16.王佳.经常账户失衡内在根源:财政赤字、人口结构、经济增长[J].商业研究,2017(9)
17.伍戈.豪斯克-麦奇不对称效应与经常账户失衡的结构性成因[J].世界经济,2006(1)
18.楊盼盼,徐建炜.全球失衡的百年变迁—基于经验数据与事实比较的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4(13)
19.张建清,张天顶.经常账户失衡的调整: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2008(10)
20.赵文生,刘树林.流动性过剩与全球失衡的世界经济冲击综合分析—基于货币稀释理论[J].财贸经济,2014(6)